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格心理学家不仅要提出一种解释人格的概念、理论与假设,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来检验这些理论与假设。否则,它们始终是一种理论或假设,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与假设。因为,凡是科学的理论与假设都必须通过检验。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其研究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是什么,这些途径或方法有何优点与不足。本节将讨论这些问题。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一门真正的科学或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都有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论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发展趋势是朝着更完善、更正确和更科学的方向前进的。为了使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更牢靠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将从心理学方法的发展趋势中确定其方法论的依据。

(一)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自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心理学家们就力求向自然科学学习,企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像物理学、生物学那样的规范化的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几乎完全接受了自然科学中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因而在心理学中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证倾向”。所谓心理学中的实证倾向,是指多数心理学家关于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信念,即只有客观的观察、实验和能够重复的研究才是科学的,而对理性分析和探索抱怀疑和轻视的态度,并且以这种观念作为评价一门研究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

长期以来,这种实证倾向支配着多数心理学家的研究行为,查普林、罗伊斯等人在分析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时指出,心理学家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利用客观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来收集经验事实,并借助定量或统计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其研究结果。他们重视经验事实,而忽视理论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中,实证倾向有其进步意义和历史功绩,它使心理学逐渐摆脱纯哲学的思辨,走向科学,促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客观和严密,并取得了大量的、可验证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学研究的实证倾向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实证倾向的心理学家由于只相信实证材料,轻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使得心理学的报告中充斥着方法的描述、图表的罗列和数据的堆砌,而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其理论分析常常局限于就事论事。

虽然实证倾向在心理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但与其对立的另一种倾向,即心理学研究中的思辨倾向仍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倾向来源于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它强调理性思辨的作用,而忽视实证的经验事实材料。重视理论分析,有助于建构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忽视经验材料会使理论分析流于纯粹的思辨和无效的理论空谈。这种倾向虽在心理学中不占主导地位,但它不时在心理学研究中表现出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心理学文章,整篇都是理论分析,缺乏事实材料为依据,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从前文的讨论可以看出,心理学研究中的实证倾向和思辨倾向都有其片面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它们是科学心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实验研究的深化有赖于理论的指导和分析,而理论的分析和建构又必须依赖实验材料的支持。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必要把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统一起来,既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构造一个全面的理论体系;又要根据理论体系或模式来精心设计研究方法和指导具体的实验研究;还要将理论模式和实验研究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得出有理有据的结论。

(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从心理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这一角度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出现之前的定性研究阶段,以哲学思辨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样板的定量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伴随着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式的发展;第三个阶段将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模式并存互补的阶段。

从当代心理学的状况来看,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仍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定量研究为主导的阶段。对于当代多数心理学家来说,数据和统计的定量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统计最有说服力,并试图用数学去改造心理学。翻开当代心理学的文献,心理学研究的量化特征再明显不过了,因此,苏联心理学家安纳耶夫在论及心理学方法时称,现代心理学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发展密切联系着的。现代心理学的数学化将无一例外地推广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不久的将来,心理学可能成为一门数学科学,如同它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实验科学一样。的确,对于大多数心理学家来说,研究中是否运用数学方法,已成为他们衡量研究水平高低和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

心理学研究的量化使心理学研究更加精确和严密,但是,我们要看到作为定量研究基础的心理统计学本身就不是绝对完善的,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且,从唯物辩证法的质量统一观来看,质量和数量是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之间有区别和对立,但又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既没有离开质的量,又不存在没有量的质。人的心理现象同其他事物一样,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这就规定了心理学研究应同时重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的定量分析揭示变量和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其目的是服务于定性分析,以便对心理现象的本质、意义进行描述和解释。因此,过分追求量化,只在数据上兜圈子,认为“只有采用数学方法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可取的。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坚持质量统一的观点,在理论模式的指导下,确定研究变量的量化指标,这一方面使量的分析服务于质的分析,另一方面使质的研究有量的依据,从而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统一在同一个研究之中,以便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三)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促使心理学家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模式或方法,即还原论的元素分析法。心理学家们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倾向于把现象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因素,根据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挑选出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到这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在部分或因素水平上解释处于整体水平的心理现象。虽然心理学界不断有人(如格式塔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评以部分解释整体的元素分析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据统治地位。元素分析的研究方法或思维方式使心理学家能够深入研究某一具体问题,了解心理现象的各个具体部分或因素的情况。但是,单纯的元素分析方法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心理现象,常常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只是从事某一具体问题研究的“专家”,而不是心理学的“全家”。

元素分析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心理学流派的瓦解,并代之以众多的小型理论的出现。由此,还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的分化,形成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这种高度分化的现象是心理学繁荣的标志之一,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心理学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的分化,而且需要高度的整合。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分化和分支过多,缺乏整体的综合,这对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状况对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改变单纯的元素分析的研究模式,代之以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模式。近几十年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这种要求有可能成为现实。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人的心理系统一方面是更大的系统(如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包含了许多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序列的亚系统,高层次的系统整合着子系统,但不是子系统的简单相加。因此,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我们应该把它放在心理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心理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去把握,采用既有部分或元素分析,又有整体或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我们不能采用单纯的元素分析方法把人格心理现象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而应把它放在心理系统以及更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去探讨,把它与个体的其他变量如年龄、性别、学历、智力等联系起来研究,把它与个体之外的社会文化变量如生态环境、生存策略、民族文化、社会组织、社会化和教育等联系起来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有整体的综合,而且有元素的分析,是两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因为,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单纯的综合研究只能使我们对课题有一个笼统而不精确的整体了解,单纯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只能了解到有关课题的一些互不关联的方面或局部的现象和特征,只有通过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们才既能了解到课题的各个部分或因素,又能把握这些方面或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整体。

随着系统科学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还出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学科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心理学家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心理现象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只从某一分支学科的角度是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心理活动的规律的,而必须同时运用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展开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综合采用谈话、观察和实验等多种方法,可以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和验证,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另外,在研究设计上,还应该采用多变量设计,因为只注重分析单变量和单变量之间的关系,难以揭示心理活动中多因素、多维度之间及其与多种复杂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采用多变量(人格特征、行为活动、认知方式、教育和社会化、社会组织结构、生态文化变量等)的研究设计、多学科(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谈话、现场观察和调查、心理测验与心理实验等)。

(四)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生态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提高研究结果在实际生活、工作实践中的可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趋势主要起因于心理学家们对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的认识。我们知道实验室研究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如对变量的测量精确、控制严格等。但是,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实验室研究固有的缺陷,如人为性、一次只能考虑少数几个变量、外部效度低等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实验室研究情境是人为创设的,且研究变量受到严格控制,因而实验情境的真实性受到破坏,使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与自然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相差很大。这样,就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是否仍然能在自然条件下获得,是否适用于自然情境成为一个问题。为了克服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许多研究者主张心理学研究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研究心理活动的规律,以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和应用价值,于是心理学研究生态化的思想倾向出现了,而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提高使这种思想倾向变为现实。

生态学是20世纪末在生物科学中成长起来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生物个体和群体及其生态环境,以揭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生态学家一般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但心理学家并不局限于生态学家所强调的自然观察法,而是以生态学的观点来指导心理研究,使心理研究走出实验室,把实验室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真实的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等环境中去,并在其中把握心理现象与种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生态效度,以及可应用性。这种研究既不同于传统实验法对实验室的依赖,又不同于传统观察法为真实性牺牲严密性,它强调研究情境必须是自然的,但研究本身同时也必须是严格的。为了做到这点,研究者普遍采用现场实验、现场观察和多变量相关研究等方法,其中,现场实验往往采用准实验设计。

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以生态学的观点为指导,到被试的自然真实的家庭情境和工作场所中进行观察、谈话、调查、心理测验和实验,也即进行现场研究,而实验研究采用的是准实验设计,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应用性。

(五)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是人格心理学研究尤其需要强调的原则。人格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的研究目的。因此,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如何避免给被试带来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用欺骗的手段诱导被试参加人格心理学研究,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研究,本身就是违背道德的事情。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确实有某些实验会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一定伤害或不利影响。

由于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出现伤害被试的情况,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都赞同,心理学研究要遵循科学的伦理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被试自愿参加,即在进行研究之前,研究者应征得被试的同意。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有义务让被试在参加研究前尽可能多地了解研究的情况。

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即研究情境应尽可能靠近被试日常已经习惯的生活,使其成为自然环境,从而避免研究对被试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有利的研究设计。首先,这个研究不仅要对人类的社会福利有意义,而且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被试的利益;其次,研究要尽可能减少欺骗措施的运用;最后,研究要尽可能减少对被试的不利影响。

第四,被试自愿终止。在实验过程中,当被试对研究出现不良反应,意识到研究对自己不利,或对研究不再感兴趣时,被试有随时退出研究的权利。在任何情况下,被试都不应在被迫的条件下参加研究。

第五,充足的补救。如果研究出现了对被试的不利影响,研究者必须本着维护被试个人权利和彻底消除不良影响的原则,及时终止研究,并对受影响者做充分的心理补救,直到他们恢复到研究前的状况。

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人格心理学与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交叉,与许多学科相关,因为人格问题是心理发展研究的焦点,是正常和变态心理研究的焦点,是知、情、意的核心,是学习和适应研究的焦点,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研究的焦点,是个别差异和共同性的焦点。人格心理研究的发展势必要受制于整个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格心理学才有深入发展的可能。

由于人格是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和整体性的现象,心理学家难以进行严格的实验,对人格这一整体现象进行分解与控制是十分困难的。同时,由于研究需要用人做被试,因而对被试的身心有潜在的危害性,甚至有可能涉及种族、政治问题。因此,欧美心理学界制定了心理学的伦理原则,以排除人格研究的各种潜在危害性。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观察与描述,研究者观察与描述有关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第二阶段为理论与假设,研究者对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并通过推论做出假设;第三阶段为检验,研究者运用操作性的研究方法来检验假设,以支持或反证该理论。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观察到孤独者常常离群索居(观察与描述)。

第二阶段:我们可以提出解释性的理论,如他们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交技能,以致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理论)。我们根据这一理论可以推论出以下假设:

A.孤独者比非孤独者较少主动参与或引发谈话。

B.孤独者较少能准确了解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C.孤独者在社交场合有较多的不适当的言行。

第三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检验上面的第三个假设。

A.记录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与陌生人谈话时不适当言行的次数,并做出比较。

B.询问与孤独者或非孤独者共同生活的人,了解孤独者和非孤独者做出不适当言行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C.编一个测验,以判断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了解社交规则的情况。

如果以上三个方面的数据都表明孤独者的社交不适当言行高于非孤独者,则我们可以说上述有关孤独者孤独原因的理论得到实证材料的支持。

三、主要研究途径

虽然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这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的诞生,但有关人格的科学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逐步形成了三种主要的传统或研究途径,这就是临床研究、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

(一)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亦称为个案研究(case studies),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源于19世纪以沙可为代表的法国临床精神病学对患者的诊断与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加以继承与发展,后为莫里、罗杰斯与凯利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

我们若要研究暴力电视片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可以采用临床研究的方法来进行。例如,我们可以找某个或某些具有较强攻击性的儿童或青少年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谈话、观察与调查大量收集个案的有关材料,并进行系统与深入的分析,就有可能确定他或他们的暴力行为是否与暴力性电视节目有关。我们可以设想暴力性电视节目产生了模仿的作用,促进了个案侵犯性动机的形成,并向个案演示了攻击的方法与技巧。

临床研究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可以诱发我们的直觉,洞察其人格的本质特点,提出有关前因后果的种种假设与定性的分析。临床方法由于以特殊的个体(通常为有某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强于质的综合判断,弱于量的分析比较,且难以直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而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结论。强调科学实证原则的学院心理学家常常批评这种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认为临床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观察缺乏客观性,观察中常常掺杂着自己的主观猜想与推论,其研究中提出的理论与假设难以通过操作性的研究来检验,其研究或观察难以被别人重复等。

专栏2-1 经验取样法

经验取样法也是一种深入研究人的方法,它要求一些个体作为被观察(或调查)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研究者有计划地示意这些对象停下来报告当前所经历的事情及其感受。通常,提示是通过手机发送。这样的提示有时会比较多,在一天内做多次报告,而有时只需要早晚各汇报一次。经验取样法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调查对象对很久以前的事情进行回想,这样做能够减少被试回忆的缺失与扭曲。与一般的个案法相比,经验取样法可以让研究者实时地获取有关事件的更为客观准确的信息。

有趣的是,通过临床研究来构建人格理论的大师们往往接受过严格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例如,弗洛伊德在成为精神分析家之前是一位优秀的生理学研究者,莫里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受过生物化学研究的训练,而罗杰斯对心理治疗过程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不是这些强调临床研究的理论家不懂得科学的实证原则,或者拒绝这些原则,而是他们为了更好地观察活动着的个体,从理论上更好地勾画出个体异常复杂的人格,而放松了科学实证原则的某些限制。

(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验与统计分析确定学业成绩与成就动机、自我概念和考试焦虑程度等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研究的方法起源于英国学者高尔顿的研究。高尔顿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开创性地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差异及其与遗传的关系。他强调了三个因素,即个体差异、测量与遗传素质,同时重视将测验、评估、问卷运用于大量的被试,提出了相关系数的概念,以确定成组数据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因素至今仍然是人格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高尔顿的研究被皮尔森以及后来的卡特尔、艾森克等人所继承与发展。

对于上述暴力电视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问题,不仅可以采用临床研究方法,也可以采用相关法来进行研究。当采用相关法来研究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一组儿童中每个儿童一周内平均每天看暴力性电视节目的时间与平均每天攻击性行为的次数,这样我们得到了两组数据。再通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相关系数通过检验并有显著性,我们可以确定暴力电视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存在某种关系。虽然我们确定它们之间存在相关,但不知道究竟谁是原因谁是结果,即我们不知道是观看暴力电视片导致攻击性行为增加,还是儿童本身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才看更多的暴力电视片,因为在统计学上我们不能从相关系数的显著与否直接推论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要验证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通过实验法,而非相关法,这是相关研究法存在的主要局限性。

同时,我们要看到相关研究法也有一些明显的优点。第一,相关研究一般比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更容易操作,且更省时间,因为它可以通过同时测试或调查成批被试,在短时间内获得研究变量的大量数据。第二,由于相关研究无须严格控制与操纵变量,这就使得其结果比实验研究更可能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与实际的情况,减少研究的人为因素,提高其生态效度。第三,相关研究法使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实际上或伦理法律上无法控制或操纵的变量,如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等。例如,在道德上我们不能教育或培训一个杀手来研究环境教育对人格和犯罪行为的影响。第四,在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必要通过实验法来确定它们之间谁是因谁是果。而且,一旦我们确定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我们也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例如,我们可以操纵作业的难度或时间限制,从具有不同人格特点(如内外向性或情绪稳定与不稳定特质)的被试的作业成绩的变化,了解作业难度与紧张程度对不同人格特点的被试的影响。与强调个体的临床研究不同,实验研究一般要求有较多被试。与强调个体差异的相关研究不同,实验研究着重探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一般规律。与临床研究和相关研究都不同,实验研究要求对自变量进行操纵,由此得出因果性的结论。

人格的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大约与沙可在法国进行临床研究和高尔顿在英国进行相关研究同时,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心理学的实验室。他强调把心理学建成像物理学那样的自然科学,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来进行心理学研究。冯特之后不久,艾宾浩斯进行了他的记忆研究,巴甫洛夫进行了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这两个研究成为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典范,对后来有关人格的实验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后,华生、斯金纳以及当今的认知心理学家都强调运用实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格心理问题。

关于暴力性榜样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的问题,班杜拉进行过经典性的实验研究。他让A、B两个组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分别观看两个榜样的表演(现场的和卡通的情境)。A组幼儿看到一个榜样正在玩工艺玩具,对旁边的一个橡皮玩偶无动于衷。B组幼儿看见一个榜样不断地殴打橡皮人的面部,用球棍打它的头,怒气冲冲地骂它、打它。稍后,让这些孩子遭受一定的挫折,并与玩偶同处一室,再观察这两组幼儿的行为反应有何不同。与A组幼儿相比,B组幼儿对挫折产生了非常多的攻击反应,他们也像榜样一样,对玩偶又打又骂。可见,幼儿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可以习得攻击性行为模式。

实验研究具有某些临床研究和相关研究无可比拟的优点,它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而是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因而这种研究往往被看成是理想的科学研究。但是,在人格研究中,并不是多数人都喜欢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存在许多限制与缺陷。实验情境本身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因而其结论难以直接推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冷冰冰的实验室条件下,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研究诸如幻想与恋情等重要的人格心理现象呢?实验研究要求对变量进行严密控制,一次只能对某个或某几个少数变量进行研究,这不仅不能把握众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格因素,而且会对许多主观的、复杂而又重要的东西视而不见。为了严谨性与客观性而牺牲主观性与意义性,这是许多人格心理学家不采用实验研究而采用临床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以客观性著称,但作为实验对象的人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能动性与独特性,因而实际上实验方法难以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所以,像斯金纳等实验主义心理学家干脆用动物来做实验,以保持实验的纯客观性。但是,动物心理的研究能够说明人的高度复杂的人格心理现象吗?

综上所述,人格研究的三种途径各有其优势与限制,我们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更好。实际上,三种途径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共同的科学目标,即发现事实、建立理论、揭示变量中规律性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试图把不同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以取得更佳的研究成果。例如,特质理论家艾森克就力求把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他在研究内外向特质时,不仅运用了问卷测验来获得大量数据,进行相关与因素分析(典型的相关研究法),而且运用实验室研究方法探讨特质与神经生理指标的联系。莫里也曾试图把精神分析的深度会谈法(典型的临床研究)与情境测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可见,把不同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能,而且有效。当然,事实上多数人格心理学家宁愿使用某一种方法,而不愿意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这种现象背后不仅有研究者训练背景、学派偏见等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可能与各种途径之间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冲突有关。例如,精神分析的临床研究基于无意识的理论,其方法论主张整体观和对个体的综合分析;而行为主义的实验研究方法基于操作主义、元素主义和还原论,强调因素的分析与操作。

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前面我们讨论了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或主要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人格研究还有许多具体方法。奥尔波特通过归纳总结,列举了14大类52种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见表2-1)。这些方法对从记录个人的外部表现到深层次的内心活动,从某些个别特征到对个体人格的总的评价都有所涉及。表中所列出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并不是人格研究方法的全部,并且,随着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方法。例如,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格研究提供了认知实验的方法,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脑血流图成像技术(CT),心理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结构方程的统计方法,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跨文化心理比较的方法,叙事心理学提供了叙事法或生活史研究,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表2-1 人格研究方法概观

复习与思考
一、概念

前科学理论、科学理论、范式、方法论、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经验取样法

二、问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有哪些?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主要有哪些?

3.试析人格心理研究的一般过程。

4.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比较人格心理学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rxRLc9k6awgRVeiAqj6ZZMJtwfBqQLhLir/VrGYwzTMhtcGQWqZt+XgitEJcNK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