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来自于中国的实际,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的实际相互结合!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研究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是因为它指出了光明大道,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人类才有未来;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实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始终保持着生机和活力。
当前世界形势动荡变革,多重因素叠加,给国际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如何在多变的政治格局中站稳脚跟,坚定方向,是中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西方国家出现的自由之乱、民主之困、人权之苦,反映其价值理念存在缺陷,西方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历史进步性,成为困扰西方社会发展的思想之源,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批判性反思,才能找到革除弊病的良方善政。马克思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始,就深刻地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问题,穷其一生进行理论批判和实践革命,为全世界无产者和人类社会找到理想道路。无数的共产主义者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发出理论光芒,照亮前行之路。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之上,用真理的力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书写出一篇篇壮丽的史诗,成就中国革命的伟业。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用其透彻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证明其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和特权阶层的需要。从改革开放伊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结合更加深入,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内在关联。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功,就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脱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误,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将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既要确立正确的学术立场,破除长期以来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崇拜和模仿,坚持“四个自信”,也要善于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来阐释中国实践,逐步形成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促进中国理论的升华,提升中国实践的影响。中国理论要及时回应中国实践的需要,不能隔靴搔痒、无病呻吟、自说自话、哗众取宠、画饼充饥,而要切中要害、入骨三分、发人深省、高瞻远瞩、凝心聚力,要在中国实践中推动理论自信,体现中国理论的主体价值,将理论价值转化为主体自觉,在无数个体的中国实践中发出中国声音,引领世界的价值走向。理论与实践转化越通畅,越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正面效应。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相互转化要经过自上而下的动员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提炼机制。从动员机制来说,要破除西方理论中心论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理论的指导思想,站稳理论立场。从提炼机制来说,要防止经验主义和事务主义倾向,注重把握实践的价值导向。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政治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紧密结合,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一方面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经典作家的思想中寻找理论根基,廓清理论迷雾,拨开理论迷障,展现理论魅力;另一方面是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从现实社会问题中寻找实践依据,搜集实践资料,提炼实践规律,推动实践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系列成果,获批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在国内权威期刊连续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良好成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持续上升,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体现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本套丛书展现了学者研究风貌的不同视角,希冀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主编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