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基于已有的城市群落与区位优势,在系列政策支持下形成的经济区域,其划定的区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2009年提出的《大珠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将大湾区发展计划列入空间规划的布局中。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制定了《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用于实现三地区的跨区域合作。2016年,广东省政府提出了“珠三角地区城市升级行动”的工作规划。2017年,广东政府、香港政府分别提出了关于珠三角地区建设规划的工作规划。同年,7 月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发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2018 年,国家发改委基本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规划的编制工作。同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分别对其他地区进行了考察,为充分实现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其在面对国际、国内压力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为应对近年来异常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亟待建设稳定的对外贸易新格局,我国需打造“内循环+外循环”的“双循环”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优势突显,而深入大陆市场又与国际有紧密联系的台资企业应该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相当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台商迅速抓住机会,布局大陆东南沿海,投资创业,其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与服务业。台商将电子零组件、通信消费电子等诸多高科技产业向大陆全面转移,这种转移不再是简单平行移动设厂,而是将采购、生产、管理、研发和销售等各环节进行联动转移。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必将带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促进更高层次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根据战略规划,大湾区建设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当前台湾也在推动新的产业政策落地,谋求在物联网、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科技、智能机械等领域取得发展。然而,台湾在产业上有市场规模较小、要素禀赋存在短板等问题,因此位于大湾区的台资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应该积极面对并处理相关问题,加大对台资企业竞争力的深入研究。
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台资企业区位转移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日益明显,这已逐渐成为部分台资企业进行投资或区位转移考虑的因素。总体上看,台商投资大陆区域已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台资企业产业性问题。大湾区台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产业集群效应小,而且还面临用工成本上升、企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产业性质变化、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组织的管理制度,从而影响了管理效能的发挥。同时,人力成本制约了技术进步,陈旧的知识与技术制约了制造业深化发展,也制约了资本进入,从而影响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台资企业升级转型问题。企业升级转型是大湾区台资企业必须应对的问题。台资企业大量集中在传统产业,产品陈旧,技术落后,观念保守,价值链位置偏低。然而,在大湾区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台资企业需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调整人力资源、生产系统以及商业模式,采取合适的经营策略,克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转型升级的支撑动力断档问题,积极融入大湾区发展,保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基业长青”与“永续经营”。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与建设对台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乘着大湾区产业升级快速进行的东风,各类型企业针对政策环境变化都有所发展,台资企业在此背景之下如何保持竞争力,确实需要进行切合实际的研究。
台湾的各种资源有限,同时台湾周边都是海域,限制了其发展。一方面,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难题;另一方面,台湾的许多企业也需要拓宽发展空间。中国对外开放之后,广东作为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由于其便利的海陆运输条件及发达的区位因素,大量的台资企业选择进入广东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陆对台商开放。但是,受两岸关系的影响,台商一直不能依据台湾当地法规到大陆进行投资。直到1992年台湾当局颁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该条例颁布之后,台湾当局将台商对大陆投资合法化。早在1992年之前,许多台商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其中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台商在香港和澳门地区注册企业,以港资和澳资企业的身份对中国大陆地区进行投资,投资区域以广东省居多。
2019年,在大陆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计划后,台资企业及时地捕捉到信息,加大对大陆的投资。当下,大湾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下新时代国家层面的计划,台资企业只有投身大湾区建设,才能获得中国大陆更多的资源。同时,台资企业投身大湾区建设,又可以借助港澳联通国际市场。大湾区这种便利的区位优势,给台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革开放以来,台资企业与大湾区配套企业存在许多业务上的往来,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台湾同胞在大湾区生活工作均能感受到这种便利,同时大湾区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结构。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使得台商极其重视大湾区的建设,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台资企业更多的是要抓住机遇,以获得祖国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单独关税区的情况下设立的。同时,大湾区产业资源极其丰富,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设施完备、居住人口较多。这些是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大湾区正处于起步的建设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成熟的湾区相比,存在着行政体系、法律体系、参与主体的不同。这一系列的不同,使得台资企业在此地区的投资发展与在其他湾区的企业相比明显不同。
2019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共有129家中国企业上榜,超过美国的121 家,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已经具备极强的竞争力。2020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中国500 强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有98 家企业上榜,在上榜的企业中,中国大陆的企业多达64 家,这些企业涉及机械制造业、传统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中国的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积累,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特点,来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中国制造2025》计划出现后,中国的制造业领域迅速引领全球。其中出现了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的巨头,同时该趋势也涉及了多个产品门类。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认可的制造品牌。中国也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汇聚了一批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企业。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台资企业,而台资企业在大陆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是大陆本土企业。大陆本土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许多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企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广获赞誉。为了更好研究台资企业,本书根据不同湾区发展情况的不同、不同企业性质生产门类的不同,聚焦大湾区多门类台资企业,并将其与大湾区本土企业及与非湾区台资企业进行比较,以此横向和纵向比较大湾区台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问题,为大湾区台资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同时,也期望台资企业能与竞争对手互利共赢,借助大湾区的建设以实现整体产业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