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由美国学者班尼·格拉斯(Barney Glaser)与德国学者安瑟姆·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扎根理论属于定性分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具备质性分析的典型特征,即在经验资料中提炼相应的理论,其理论基础均根植于既定存在的事实依据中。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扎根理论要求保持资料与分析结论的有效互动。基于扎根理论所开展的研究,不存在初始阶段预设的理论,也不包括需要验证为真的理论。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扎根理论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其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理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正处于批判思想阶段。扎根理论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新型研究理论。由于当时西方社会经济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社会学家给出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对许多问题无法进行解释和研究。为此,Glaser和Strauss主张在社会学研究之中进行理论创造。他们提出一种不需要经典假设,也不需要传统理论概念的新型质性研究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其编码步骤如表3-1所示。
表3-1 经典扎根理论下的编码步骤
当经典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应用之后,大量学者发现在编码的过程之中,由于个人化特征明显,许多科学研究的传承性和社会研究价值意义不大。为此,1988 年,Strauss和Corbin在原有扎根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研究的程序化和编码过程进行深度调整,使其发展形成了可以对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详细指导说明的程序化扎根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编码,其编码步骤如表3-2所示分为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三个方面,并增加了维度化、典范模型和条件矩阵这些新型的分析工具。程序化扎根理论将经典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与科学工作的量化研究有效地结合。这种程序化扎根理论更适合当今社会问题研究,如表3-2所示。
表3-2 程序化扎根理论下的编码步骤
20世纪末,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扎根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企图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来解释世界的真相,但是,学者在对研究事物进行编码时,严苛的程序化设计和编码过程会遏制学者的创造力,进而使得扎根理论最本质的质性分离作用很难发挥,无法形成充分的解释力。为此,Charmaz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对扎根理论进行研究,构建了一种流动的框架,确立了新的编码步骤,如表3-3所示,使得研究工作者可以突破原有的种种框架限制。
表3-3 建构型扎根理论下的编码步骤
台资企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多数属于民营经济推动。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数据很少有官方公布的具体数据。研究需要获取企业的真实数据,并对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科学总结才能发现相关规律。这个过程需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维度评价台资企业发展状况并全面分析其所面临的多种维度关系。为此,在调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离方法,对台资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按照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作者通过对台资企业竞争力数据进行系统性收集和分析资料之后,确定台资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范畴。对于台资企业发展研究整体来说,需要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想来分析资料。通过深入访谈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企业负责人、管理层、员工、专家等企业发展相关方进行全面调研,以准确评估企业发展的真实现状。研究人员在深入了解台资企业的运营方式、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管理制度时,采取这种研究范式能够真实地发掘企业的实际状况。为此,根据扎根理论,收集资料、采集数据和应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台资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指导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台资企业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书采用了程序化扎根理论,并按照该理论设计了相应的流程方法,如图3-1所示。
图3-1 台资企业竞争力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图
根据程序化扎根理论,本书根据台资企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设计了三级编码方式,如图3-2 所示,编码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
图3-2 台资企业竞争力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在关于台资企业竞争力问题的开放编码过程中,作者按如下步骤进行处理:第一,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注重企业调研信息的完整性,不能有所遗漏,登录的信息追求细致,直到信息饱和为止。而当信息饱和后,针对新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在下一轮进行登录收集;第二,在具体登录的过程中,尊重企业被调查的当事人原本的词语使用,应特别关注能够作为编码的“原话”;第三,对号码进行初步命名时,充分考虑使用“原话”,必要时自行编写相应的命名,命名的合适程度对研究的影响可以忽略;第四,针对资料中的词语、短语、句子等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分析内容包括:资料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资料的类属问题、资料具体提供的情况及事件发生的原因;第五,对台资企业相关资料进行维度分析时,寻求相关案例的支持,对于资料中没有收集到的案例,必须搜寻相关案例,而不是仅仅考虑研究进程;第六,明确列出登录范式中的条目。
在进行台资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时候,不仅要参考概念之间所具备的关联,还应参考概念类属范畴中研究者的具体动机与意图,应将调研资料置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而当竞争力概念间的类属关系被建立起来后,还应对资料的主范畴与副范畴进行分析。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联结被建立起来后,在确定主从关系稳定的基础上,最终构建具备互动性的台资企业竞争力理论框架。
台资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范畴需具备统领性特征,即通过核心范畴能够将企业竞争力所有类属整合在一起,形成有逻辑的结构。在具体确定核心范畴的过程中,可通过调查对象核心范畴的特征来进行判断:第一,中心位置属性。被确定为核心范畴的资源应有在所有资源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地位。与其他资源相比,核心范畴占据资源的能力更为突出,与其他资源的联系程度应最为紧密。第二,频繁性。核心范畴应在各项资料中保持稳定频率的反复出现。第三,易关联性。核心范畴在与其他资源发生联系时,应具备快速建立联系的能力,如图3-2所示。
基于上述过程解析,本书将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原理,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三个步骤依次进行扎根理论分析,自下而上构建台资企业综合经营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