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综合统计研究结果,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留学生汉语教育需要,我们将“沿线国家”留学生汉语教育的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主观因子,包括对待中文的态度、对课程及活动的感受、对中国的印象及择业的倾向等;另一类为客观因子,包括华裔与非华裔身份、国籍、年龄、教育背景、工作领域及来华学习时间等。
在主观因子方面,非华裔留学生在华期间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中文的态度改变较大,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中国各项印象的评分。他们在就业时倾向于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选择对本国发展更加有利的工作。而华裔学生在华期间的学习积极性适中,态度并没有明显变化,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评价,但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较高,且倾向于选择跟经济有关的商务或旅游工作。
此外,为了了解来华留学生对当今中国的热点关注,我们提取了几组关键词和句子,如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和“一带一路”。调查结果如图11,留学生对关键词都较为熟悉,比例均超过了半数。最为留学生所熟悉的是微信,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微信;其次近80%的留学生表示会网上购物,了解扫码支付和高铁的比例也超过70%;“一带一路”和共享单车则相对低一些,不少留学生表示虽然听过但并不熟悉。
图11 调查中的留学生“关键词”选择比例
而在整体印象的评价中,25%的留学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其次是“中国是世界大国”和“中国文化丰富有趣”,分别占20%和19%。仅有5%的留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中国”“对中国没有兴趣”。可见,当今留学生的生活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发展的热点和焦点,如果能够在对留学生的教育中融入这些元素,也将激发留学生更多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客观因子方面,非华裔学生来华留学的身份多样,留学途径多为本国政府推荐,享受中国政府或本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前工作内容多为政府机构或企业单位等,且非华裔学生的教育背景更为丰富,学历层次最高为博士。华裔学生来华留学身份和教育背景较非华裔更为简单,多数是高中生或大学生,留学途径既有本国政府推荐也有个人途径,而经济来源主要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或个人家庭支持。可见,非华裔学生在来华留学问题上并非主要为语言学习或学历教育而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影响来华留学生选择的因素中,生源国对留学生的选择有较大影响,除去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还涉及近年来生源国,尤其是“沿线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合作项目,例如一些高校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中外企业搭配技术学习的汉语学习项目等。
在学习时间方面,留学时间在“6个月到1年”或“1年到2年”的留学生对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的评价更高,对中国生活质量、城市环境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评分也更高。而留学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留学生对各项评分均较低。因此,我们在设置不同的来华留学项目及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到时间长短对留学生的适应度和感知度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内容,我们认为,国内高校对于“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重视差异,在入学初期进行有效分班,一定程度上区分华裔与非华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期望价值,有针对性地对两类学生开展教学并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第二,在课外语言实践和文化活动的设计上,更多地结合当今中国发展情况和留学生的关注点,从实际上促进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情感,从而达到“知华”“友华”的目标。
第三,加强国内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中小学的校级合作,加大对“沿线国家”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华文教育从“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方向转型,真正促进“沿线国家”汉语推广的“造血工程”。
第四,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与汉语相关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单位加强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搭配技术的学习模式,促进留学生就业的选择,实现教育与发展的“双赢”。
第五,利用现有高科技资源,改革汉语教学的媒体和汉语教育方式,更多地利用青年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技术手段推广汉语,提高汉语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