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越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隔;北面越柔佛海峡与西马来西亚相隔,并以新柔长堤与第二通道两座桥梁与马来西亚相连。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1819年,任职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斯坦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经莱佛士的努力,新加坡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转口港。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据点。1942年至 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领三年半,其后回归英国管理。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根据 2013年新加坡人口普查报告,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总数为 3 844 800人,而外籍人口的总数为 1 544 400人。按种族区分,华族有 2 853 800人,占74.2%。马来族有512 800人,占13.3%。印度族有351 700人,占9.2%。其他种族有 126 500人,占 3.3%。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拥有 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规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族间交际语和工作语言。新加坡华语的现状与新加坡的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新加坡独立后,面对东南亚各国掀起的排华浪潮,为了减少自身的华人色彩,新加坡政府极力推行强化新加坡国家观念的政策,培养和树立华人的新加坡意识。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双语教育,将英语作为各族间的交际语言,华语仅作为华族的母语。在学校中除了华语课程,其他课程均使用英语授课,学生接触华语的时间大大减少。双语政策推行多年之后,华语在新加坡的使用情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收回的 31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93位参与者是男性,217位是女性;25岁以下的 70位,25~34岁的 115位,35~44岁的 96位,45岁以上的 29位。
图 3-1 新加坡调查对象性别分析
图 3-2 新加坡调查对象年龄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共 310人,其中大多数是商业、企业从业人员,共 125人,另外还有学生 38人、教师 52人、政府工作人员 38人、家庭主妇 57人。他们的学历大多数都是本科,共 146人,另外还有高中 118人、初中 20人、小学和硕士研究生各 13人。
表 3-1 新加坡华人的职业与学历
图 3-3 新加坡调查对象职业分析
图 3-4 新加坡调查对象学历分析
根据本研究收回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大多数都是第三代或第四代移民,分别占总人数的 33.23%和 32.58%。第一代和第二代所占比例约为 20%。数据显示新加坡的新移民数量不低,不少华人是近年才移居新加坡。
表 3-2 新加坡华人属于第几代移民
华语是新加坡华族社群中最常用的语言,其中包括闽南话、潮汕话、广东话、客家话、海南话等方言,基本上年长的新加坡华人都通晓几种闽粤方言。
新加坡华人社区社会以闽南人(当地称福建人)为主,民间普遍使用闽南语,能与中国的闽南人沟通无碍。但自从 20世纪 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导开展“讲华语运动”之后,华语成为新加坡华人的通用语,新加坡媒体使用方言受到了诸多限制,甚至遭到禁止,从而导致大部分年轻的新加坡华人没有掌握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对电视、电台的华语节目也有严格的限制,例如从中国台湾与香港进口的闽南语和粤语影视剧就必须用华语重新配音后才可以在新加坡的两家免费中文频道播出。
对新加坡方言情况的调查,分成祖籍方言和现用方言两个方面。新加坡的华人以前大都来自中国南方各省市,掌握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但是由于很多新移民的加入,祖籍方言出现多样化态势。在 310位调查对象中,有 97人的祖籍方言是闽南语、63人是粤语、50人是客家话、49人是潮汕话、32人是海南话、7人是北京话、6人是上海话,湖南话和山东话各 2人,四川话和湖北话各 1人。
虽然新加坡华人的祖籍方言不一样,但是现在这些掌握各种方言的华人在华语使用方面有所变化。在 310位调查对象中,有 104人现在已经不使用任何的汉语方言,只使用华语;在其他继续使用方言的人中有 70人使用闽南语、53人使用粤语、33人使用客家话、31人使用潮汕话、19人使用海南话。具体统计如表 3-3:
表 3-3 祖籍方言与现用方言
以上数据显示,无论第几代新加坡华人移民均呈现由使用祖籍方言向使用华语转变的趋势。只有少数华人还继续使用原来的祖籍方言或者混用自己的祖籍方言和福建话,没有出现学习其他方言的现象。
学校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同学之间的交流是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同学之间的交流对语言习得有重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 195位调查对象就读的小学主要同学为华人,79位调查对象就读的小学主要同学为马来人、印度人,36位调查对象就读的小学主要同学为外国人。新加坡政府十分注重族群关系,连政府组屋的分配都必须保证各族混合在一起居住,以培养良好的邻里关系。因此小学学生的族群比例也基本与新加坡人口中的各族人口比例相近。
表 3-4 新加坡华人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同学来源
新加坡最早的教育体系是英语和华语并存的,老一辈的新加坡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华校毕业的。在华校里,所有科目都以华语教授,所以在华校里学习的新加坡华人的华语水平都较高。后来新加坡政府采用双语教育,制定了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教育体系。虽然除了母语的其他科目都使用英语授课,但是大部分华人子女还是会选择华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来学习。所以新加坡华人学习华语的时间并不短。此项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 3-5 新加坡华人华语学习时间
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华人学习华语(含汉语方言)的时间普遍较长,有10年以上学习经历的占半数以上,310位被调查者中没有一位未曾学习过华语。这与新加坡的华语政策密切相关。
新加坡华文教育体系完备,一般学校都会设置华语课。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华人学习华语的主要途径。
表 3-6 新加坡华人学习华语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学校是新加坡华文教育的主要渠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华人子女大多数在政府学校就读,且必须选择一种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来学习,虽然也有部分华人会选择学习马来语,但是学习华语的人还是占比最大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的学生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学生都有一项或者几项科目需要补习,华语是很多学生的弱项,需要通过补习学校来加强。
华语运用的调查目的是了解新加坡华人与长辈、平辈、晚辈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华语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家庭里与长辈交流时,使用汉语方言的比例最大,共有 167人选择此项,占总数的 53.87%;其次是英语,共有 89人,占28.71%;其他选项的比例明显低于汉语方言和英语,其中选择华语的共有 54人,占 17.42%。
表 3-7 新加坡华人和长辈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与夫妻或者兄弟姐妹接触时,主要使用华语,共有132人选择此项,占 42.58%;英语次之,共有 127人选择此项,占 40.97%;方言较少,共有 51人选择此项,占 16.45%;在 310个调查对象中没有人使用马来语。
表 3-8 新加坡华人与平辈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续上表)
在调查对象当中,共有 179个人有子女,其中使用英语和孩子沟通的最多,有 103人,占总数的 57.54%;其次是使用华语的,有 59人,占 32.96%;最后是使用汉语方言的,只有 17人,占 9.50%;在 310位调查对象中没有人使用马来语。
表 3-9 新加坡华人与晚辈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由此可见,新加坡华人家庭对子女多使用英语。其原因是子女在学校主要使用英语学习,华语只是其中一门课程而已,子女回家后更愿意使用英语,尤其是在有多个子女的家庭中,儿童之间的交流也会采用在学校中主要使用的英语。另外,部分华人父母自身的华语水平不高,也更愿意用英语和子女交流。这与在真正的双语社会中人们所希望见到的互补现象,即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双语能力有很大出入。
新加坡华人的语言使用呈现以下特点:
(1)华语在新加坡华人社区中有较高的使用率,华语使用率代际变化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华语首先逐渐取代汉语方言成为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语言,然后又逐渐被英语取代。
(2)汉语方言在新加坡华人社区中有一定的使用率,但是方言使用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年青一代华人已经很少使用方言。
(3)英语在华人社区中的使用率直线上升,并逐渐超过华语成为华人之间交流的首选语言,代际变化十分明显。
图 3-5 新加坡华人语言使用代际变化情况
此项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新加坡华人在交流中使用华语的感受。
表 3-10 新加坡华人认为使用华语交流的难度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见,新加坡华人之间在使用华语交际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有困难。在 286位调查对象中,有 61人(21.33%)觉得很困难;132人(46.15%)觉得有些困难。即认为存在困难的人数占 67.48%,比起倾向于没有困难的人数比例高 34.96%(基本上没有困难占 24.83%,完全没有困难占7.69%,共 32.52%)。
对于很困难的意义可以有以下三种解释:
(1)调查对象不会使用华语交际,所以在和新加坡华人使用华语交际时,觉得华语本身很难或者使用华语对话很困难。
(2)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华语词汇量很小,根本达不到与别人使用华语交际的水平。
(3)新加坡华人使用华语交际时,交际对象不能使用华语说话或者掌握的华语词语很少,使说话变得不流畅。
此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新加坡华人使用华语时的看法及个人感觉。调查结果如表 3-11所示:
表 3-11 新加坡华人对华语的看法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调查对象中,觉得华语亲切的共有 119人,占 38.39%;觉得华语好听的有 106人,占 34.19%;觉得华语时髦的有 54人,占 17.42%;觉得华语有用的有 31人,占 10.00%。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华人普遍认为华语在现阶段的新加坡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他们主要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保留传统中华习俗的意识才继续使用华语。
对一种语言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它的使用情况,因此调查新加坡华人心目中华语的主要功能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具体的调查结果如表 3-12:
表 3-12 新加坡华人认为使用华语的好处
由表 3-12可见,选择“保留中华文化的根”的人数最多,共有 163人,占52.58%;排名第二的是“方便日常交流”,共有 82人选择,占 26.45%,其后是“和中国人做生意”,共 49人,占 15.81%;而认为华语有利于找工作的只有13人,占 4.19%。
由此可以看出,新加坡华人在保留传统中华文化方面还是不遗余力的。传统的中华文化在新加坡华人的心目中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各种传统节日庆典的盛况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很多新加坡华人希望保留华语的传承,以便在很多传统节日等重大场合,能更好地融入其中,不至于有被排斥在外的感觉。
而随着中国移民和外来劳工的急剧增加,新加坡华人也注重保持一定的华语水平,有利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与这些新移民交流。有一部分新加坡生意人更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深刻认识到要想在其中有一席之地,必然要有很好的华语水平,不论是谈生意还是拟定有关文件,都比其他外国人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新加坡本地,大部分职业还是需要英语水平较高的员工,因此,除了华语教师等少部分的职业,还没有其他职业需要一定的华语水平。
这个调查项目的对象是已有家庭的新加坡华人,因此这个题目被设计为可选答,调查对象如果已有家庭并育有子女,则填写其答案,否则忽略此题目。在310位调查对象中有 195人填写了答案,115人没有作答。
表 3-13 新加坡华人对子女(或未来的子女)语言使用的期望排序首位
由调查结果可知新加坡华人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能熟练掌握英语的人数最多,共有 149人,占总数的 76.41%;而希望子女掌握语言的侧重点在华语的有32人,占 16.41%;选汉语方言的只有 14人,占 7.18%。
新加坡的学校除了本族语课程使用各族的母语授课外,其他课程均使用英语授课,如果想有好的学习成绩,英语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新加坡华人期望自己的子女可以进入欧美的高等学府深造,或者在欧美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学好英语比学好华语更重要。从新加坡的一些调查也可以发现,新加坡英语水平较高的家庭,父母主要从事收入较高的职业,因此家庭生活条件也较好。因此新加坡华人父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认为子女能延续其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掌握好英语。不过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多父母还是希望子女除了能掌握好英语外,还能掌握一定水平的华语,达到双语都达标的水准。
传播媒体简称传媒,通称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现在其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电视、广播、印刷品(书籍、杂志、报纸),既可以代指大众媒体或新闻媒体,也可以指出于任何目的、传播任何信息和数据的工具。媒体作为语言使用大户,对社会语言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都不能比拟的影响力。因此,通过分析新加坡华人对华文媒体的使用情况,可以间接地了解新加坡华人的华文使用情况。
新加坡有三个华语广播电台,即流行音乐电台、城市频道和音乐电台。这三个电台中有两个是音乐频道,大部分时间都在播放华语歌曲。城市频道主要是谈话节目,其间会插播一些华语歌曲,也会定点播放新闻。城市频道不只是广播,还经常接听听众的电话,在电话中对一些时事或话题进行探讨。经常收听这个频道的听众大部分都是熟练的华语使用者。为了解新加坡华人有没有收听华语广播的习惯,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具体结果如表 3-14:
表 3-14 新加坡华人收听华语广播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 132人只是偶尔收听华语广播电台,占总数的 42.58%;很少收听的人数与其相近,有 108人,占 34.84%;经常收听的人数为 49,占15.81%;从来不听的有17人,占5.48%;总是收听的只有4人,占1.29%。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新加坡华人只是偶尔收听华语广播。广播电台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媒体类型,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广播电台,只有在开车的时候才会收听广播,但是大部分华人司机都会在开车的时候选择收听华语广播。
新加坡的免费电视台只有 9个,其中华语电视台有两个,分别是 8频道和U频道。这两个电视台的节目基本相同,都是在早、中、晚定时播放新闻,晚上黄金时段有华语的连续剧,其他时段有各种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等等。
新加坡的付费电视台有几百个,能收到世界各地的节目,其中中国香港、台湾和内地各有几十个电视台,涵盖了新闻、体育、娱乐等各个类别。
表 3-15 新加坡华人收看华语影视的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总共有 159人经常收看华语电视节目,占总数的 51.29%;偶尔收看的有98人,占31.61%;很少收看的有35人,占11.29%;总是收看的有 18人,占 5.81%;没有调查对象从来不收看华语电视节目。
新加坡华人或多或少都会看一些华语电视节目,这与新加坡华语电视台的发达程度有关。新加坡华语电视台每年会自己拍摄一些电影、电视剧,也会主办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综艺节目。就连新加坡总理的新年献词,都会有华语的版本。而且华语献词和英语献词是在不同时间播放,这样重大的事件,新加坡华人一定会观看。除此之外,在付费频道中众多的中国综艺节目也深受年轻人喜爱。
新加坡的华文报刊有《联合早报》《联合晚报》和《新明日报》。《联合早报》主要报道时事,讨论政治和民生话题,还有专门的版块发表针对中国的报道。《联合晚报》主要报道娱乐八卦新闻和新加坡老百姓的趣闻趣事,深受众多中老年读者的喜爱。《新明日报》是集合新闻报道和娱乐八卦为一体的综合型报刊。新加坡的华文杂志很多,比较受大众喜爱的、销量比较大的都是一些娱乐周刊,例如Ⅰ周刊,U周刊,里面大多数都是一些娱乐新闻,还会有一些影视剧的评论文章,很多年轻的家庭主妇都喜欢看这类周刊。新加坡的华文书籍也比较多,在各大书局都有出售,有名人自传、各类小说、专业用书、教科书,等等。对华文报刊阅读频率调查的结果如下:
表 3-16 新加坡华人阅读华文报刊书籍的频率
(续上表)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看华文报刊书籍的人最多,有 166人,占总数的53.55%;偶尔看的有 91人,占 29.35%;很少看的有 32人,占 10.32%;总是阅读的只有 21人,占 6.77%;没有调查对象从来不阅读华文报刊书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日常工作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现代人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网络上度过。除了正常的工作交流、娱乐资讯外,虚拟网络社区也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虚拟社区,人们跟朋友聊天,分享各种经历,保存自己的美好记忆。在新加坡,大部分人都在使用Facebook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虚拟网络社区。
下面将对新加坡华人华文网站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的调查情况如下:
表 3-17 新加坡华人使用华文网站的频率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见,新加坡华人使用华文网站的比例很小。很少使用和偶尔使用华文网站的分别有120和114人,占总数的38.71%和36.77%;经常使用的有 67人,占总数的 21.61%;总是使用的只有 9人,占总数的 2.90%;没有调查对象从来不使用华文网站。
使用华文网站的人数较少,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新加坡的电脑操作系统都是英语系统,对华文网站和华语软件的兼容性较差,而且华文网站的大部分资讯都能在某些英语网站中找到。另外一个原因是网络上大部分华文网站都来自中国,但是中国对网络资讯控制较严,从国外浏览很多中国的网站都会受到限制,网速也比较慢。
表 3-18 新加坡华人华文媒体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华人对于华文媒体的四个主要来源地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偏爱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人数大致相当。喜欢来自中国内地的媒体的有 51人,占总数的 16.45%;喜欢来自中国台湾的媒体的有 79人,占总数的 25.48%;喜欢来自中国香港的媒体的有 96人,占30.97%;喜欢来自新加坡的媒体的有 84人,占总数的 27.10%。
喜欢中国内地媒体的人数最少,一方面是因为其华语比较正规,并且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对于新加坡华人而言比较难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新加坡华人对于中国内地媒体的认知也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而相对于中国内地的媒体,香港媒体由于其娱乐资讯较多,意识形态以及历史背景和新加坡相似,比较容易得到新加坡华人的认同。
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阻碍学习者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新加坡华人在学习华语中的障碍,对新加坡的华语教育工作者有着重大的意义。借此,新加坡华语教育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对存在不足的部分进行强化、突破,这样对华语教育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调查结果如表 3-19所示:
表 3-19 新加坡华人认为华文最难学的内容
由调查结果可知,新加坡华人选择最多的是汉字,共 127人选择了汉字,占总数的 40.97%;其次是词汇,共有 98人选择了它,占总数的 31.61%;选择语法的有 48人,占总数的 15.48%;选择发音的有 31人,占总数的 10.00%。
新加坡华人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使用的都是英语教材,课后的作业、老师的讲解和师生的沟通也都是使用英语来完成的。新加坡华人习惯使用英语字母,华语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少使用的语言,因此他们对汉字的写法不是很了解。汉字的学习不但需要通过反复的书写练习,也考验一个人的记忆力。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枯燥的书写练习,这对于大多数很少有机会书写汉字的新加坡华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汉字的书写,词汇对新加坡华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同汉字组合起来产生的词汇量巨大,并且很多词汇的意义跟其中的单个汉字相差甚远。所以在没有进行系统的词汇学习,以及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条件下,新加坡华人想要掌握大量的华语词汇是非常困难的。
相对于汉字和词汇,调查对象反而忽视了语法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最大的障碍已经出现在基础的层面上,无法对语言的高级层次语法的难度作出正确理解。此外,新加坡华人使用华语时的语法错误也较多,久而久之就将错误用法当作是正确的,在没有人纠正的情况下,并不会觉得语法的学习有什么困难。
拼音与发音的学习及应用比较简单,因此拼音和发音的学习对于新加坡华人而言不是很难。他们在日常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两次发音错误,但是只要对方能明白大概的意思,就不会影响交流效果。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常用语也不是非常多,只要掌握基本的日常用语,就可以使用华语进行交流,其余的甚至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传达。
以上已经讨论了新加坡华人认为华语最难学的地方。以下我们将调查新加坡华人认为他们需要提高哪方面的华语能力。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表 3-20 新加坡华人认为最需要提高的华语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写作的人数最多,共 145人(46.77%);其次是阅读和说话,分别有 94人(30.32%)和 52人(16.77%);最少的是听力,有 19人(6.13%)。
虽然认为自己需要提高写作能力的人很多,但是一部分调查对象其实混淆了写作和书写的概念。虽然写作是掌握一门语言时最困难的一个部分,但是具体到新加坡华人的华语能力上,很多人要提高的其实是书写能力而不是写作能力。写作考验的是构思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大量而且熟练地使用各种修辞来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新加坡华人在写作中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汉字。在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错别字和不会书写而用拼音替代的字出现率很高。
新加坡华人在阅读上也有一定的困难,一部分原因是词汇量不足,另一部分原因是整句句义理解容易出错。这一点在调查对象填写调查问卷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有很多题目他们都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解释和提醒,才能正确填写答案。
新加坡华人的华语口语能力还是比较熟练的,这也跟政府发动的“讲华语运动”有很大关系,而且在学校开设的华文课程中,学生的口语练习进行得相对较多。在日常生活中,口语应用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新加坡华人在自己的口语能力上还是有一定自信的。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但其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对新加坡的华语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新加坡政府实行的双语政策以及推广华语运动等政策在新加坡华人群体中均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新加坡华人华语使用的主要特点包括:
(1)身份认同和现实利益同时影响华人的华语态度,英语逐渐成为主流。
新加坡华人存在两种身份认同,分别是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数据显示,大部分华人认为学习和使用华语是维持自身华人身份的主要方式。同时,新加坡在独立后逐渐塑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以团结国民,新加坡华人也逐渐建立起作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并认同英语作为各族之间交际语的作用。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特点,决定了英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加坡华人在升学、工作等方面对英语的需求很大。在教育体系中,除了华文课程外,其他课程都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这些现实的因素都促使英语在华人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新加坡同样看到了与中国保持紧密经贸关系对自身发展的好处,所以新加坡华人对华语的态度也逐渐转向经济利益考量。
(2)语言政策在华人群体中导致代际差异。
新加坡独立后,其语言政策在华人群体中的效应经历了长时间发酵。无论是双语政策、推广华语运动,还是近年来鼓励华人学习华语的政策,都对不同代际的华人产生了影响。建国一代的华人,由于在新加坡独立时期已经经历较为完整的教育过程,语言使用基本已经成型,方言是当时华人的主要语言,仅有部分教育程度、社会地位较高的华人使用英语。建国后出生的一代华人,在双语政策和推广标准华语运动等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华语和英语并用的语言使用习惯。而新生代新加坡华人,由于其父辈已经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再加上教育体系中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形成了“英语为主、华语为辅”的语言使用状况,方言仅仅留存在家庭内部,在与长辈交流时使用。在新加坡政府近年来鼓励华人学习和使用华语的政策推动下,华语在新加坡华人,尤其是新生代华人中依然维持一定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日渐盛行的时代,新加坡人独有的一种掺杂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的“新加坡语”逐渐被社会接受。这种语言虽不是正式的语言,但在社会生活中使用广泛。这种语言原本在一些官方和正式场合并不受到鼓励,但随着近年来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一些官方人士、政治人物和影视节目都开始接受并使用这种“新加坡语”,以拉近与市民的距离。
(3)华语教育和华语媒体是维持新加坡华语地位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拥有完整的华语教育体系和华语媒体,这两者在维持新加坡华语地位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加坡最早的教育体系是英语和华文并存,在华校里,所有科目都是以华语来教授的,所以在华校里学习的新加坡华人的华语水平都较高。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采用双语教育,制定了“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教育体系,除了母语的其他科目都使用英语授课。大部分华人子女会选择华语作为自己的母语来学习,目前新加坡大部分的华人都经历过 10年以上的华文教育。
新加坡华文媒体比较成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方面均有大量的华文信息供国民使用。华文媒体使校园的华文教育有了实践运用的空间。这是新加坡维持华文使用的重要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华文网站的使用人数比例少于其他几种媒体,互联网的使用日渐成为主流,而华文互联网资源却未能跟上,这使得新生代的华人接触和使用华文的机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