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与农村支教活动对接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

21 世纪伊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本应特别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等方面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做出调整,培养出符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然而高师音乐教育在对接基础教育人才需求上仍存在“任你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的弊端。例如,实践教学是高师课程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高师对实践课程的价值缺乏研究,课程设计简单,对学生的理论灌输较多,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关注不够,导致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实践意识淡薄,师范生存在教育实践综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匮乏等问题,影响其就业竞争力及其未来的成长,也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中国的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了“传统农民、农民工、城市居民”的“三元结构社会”。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农村学校日益萎缩,使得目前中国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的隔离化、农村学校资源配置的弱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类师资缺口相当大,开课率及开课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城乡产业结构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薄弱化现象要引起重视,而农村教育中最薄弱的艺术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开展农村音乐教育支教活动,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公正。

为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于 2016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倡导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鼓励引导师范生深入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本课题的实施是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趋势的,是有深远意义的,同时也为高师探索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开辟一条新路径。本课题通过农村音乐支教这一实践形式,将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两者对接起来,具有以下价值和意义:

(一)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如何根据基础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习模式、培养出符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这是一个需要实证检验、需要理论与实践反复论证的问题。本课题将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与农村支教活动对接,建立教育实践基地,课题组长期以分散的方式,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为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和依据。

(二)探索高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对策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的师资,在服务社会方面,除了城市,还应该将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更应该有关心和支持薄弱群体的意识和行动。高师教育资源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全面的职业素养,利用这一资源服务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有现实意义。将这些资源投入探索有利于解决农村学校音乐师资短缺的对策,可进一步改进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建立稳定的农村学校实践基地的同时拓展实践课程的舞台表演场所,将小型的表演搬到农村学校去,定期为农村孩子提供欣赏艺术表演的机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解决农村音乐师资欠缺两者互惠共赢

高校的教师教育课程虽然开设有教育见习、实习类的实践课程,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纸上谈兵或走过场的情况,师范生并没有真正走进社会、深入中小学课堂。实践课程既要使师范生在职前习得教学的实践经验,还要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思考学校教育,能够批判地从事既定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农村支教活动可以使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尽早明晰教师角色定位,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农村音乐支教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在鲜活的社会情境下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能够引导他们去思考社会现状与教育的关系,农村支教生活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长远来看,实习支教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实现对教师队伍的预筛选,同时能培养大学生的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另外,农村音乐教师短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改变,因而将实践课程与农村音乐支教活动对接能解决农村音乐教育所需,同时为缺乏音乐师资的农村学校带去艺术氛围,为农村孩子带去音乐美的享受,帮助他们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这对农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培养、师范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件互惠共赢的好事。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论证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与农村支教活动对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通过农村支教活动,培养音乐教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为其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做好准备。

(3)将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结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

(4)在教育公平的理念下,通过长期有效的农村音乐支教活动,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育人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与农村支教活动对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通过与专家、音乐教研员的访谈以及走访一线教师,分析总结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开展的情况、音乐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等现状。调查具备长期合作条件的农村学校的合作意向,进行二者对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

(2)高师音乐教育资源以支教的形式服务于农村学校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研究高师如何整合音乐教育资源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及师资薄弱的学校:一是研究如何利用校外导师及高校教师的指导力量帮助支教学生提升其教学能力;二是研究利用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培训帮扶农村音乐师资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探索高师与农村音乐支教活动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构建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志愿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

(3)在支教过程中探索音乐师范生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的养成路径。

“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等是影响一个教师能否成为骨干专家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对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之培养为骨干专家型教师,仅仅围绕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显然不可能达成。通过农村支教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敢于担当,并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热心于社会服务,探索音乐师范生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的养成路径。

(4)推进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支教活动,论证农村学生在接受两到三年高师学生的音乐教学后,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表现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探求农村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美育的滋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Holmes教师教育改革小组的研究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有关。他们开展研究的原因源于:在专业教师教育中,只注重对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有良好地培养师范生以一种情景敏感和社会建构的方式去思考学校教育、据此连续地执行他们的教学实践。Landon E.Beyer(1991)设计了“实践取向”的课程:“将我们自己的学院(研究型大学)跟学校连接起来,使学校成为更好的工作场所。”Holmes所强调的“实践取向”的课程,实际上是倡导一种将师范生的知识获取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在真实场域中进行教育实践的知识建构过程。该研究对本课题的实施有理论指导意义。

国内有关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研究相当丰富,查阅知网,可知近几年相关研究有:①有关实践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问题的研究。如孟燕平(2015)的《高师实践课程的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李壮成(2012)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价值选择与体系重构》,刘丽红、卢红(2014)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具身认知价值及其实现》,刘宗南(2009)的《教师教育实践导向课程:理念与价值思维》;②有关实践课程的回顾反思及发展愿景的研究。如杨燕燕(2010)的《我国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愿景》,叶波(2015)的《关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转向的反思》;③实践课程的实施策略。如李福灼(2009)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的整体建构》,王振存(2009)的《论教师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谷晓红(2014)的《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行动策略》;④有关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研究成果,其关键词多为:改革、创新、策略研究等。

农村艺术教育方面的文献,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万丽君(2011)的博士论文《走向公平——中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调查与行动研究》。该文通过对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课程开设、农村艺术类师资等方面的调查与行动研究,提出引导农村艺术教育管理者、工作人员和教师形成由艺术教育的“素质观”“基础观”“公平观”“普及观”“审美观”“特色观”和“开放观”构成的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体系。这一农村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将是指导本课题进行支教活动的行动准则。

另外,郭声健教授的《高等学校对基础教育的使命担当——伯克利音乐学院“城市音乐”支教项目及其启示》一文,介绍了 2001 年由伯克利音乐学院发起的“城市音乐”公益性支教项目。该项目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卓越、权益、差异、创新,旨在通过充分发挥伯克利音乐学院在现代音乐方面的专业优势,为处境不利、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方面较为落后的社区及学校 4~12 年级的学生提供免费音乐教育。该项目整合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各种音乐资源、设备、可利用的奖学金以及充满关爱与激励的学习氛围,通过伯克利音乐学院教育在线平台、专业培训、个别授课以及一系列综合课程,实施全年性的持续指导,为中小学学生特别是其中的音乐爱好者提供音乐教育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音乐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促进他们和谐、快乐且全面地成展。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城市音乐”支教项目可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研究的依据和行动的方向。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将遵循“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调查访谈—策略制定—实证检验—实证反思—策略制定—实证检验—实证反思—完善总结”的总体脉络。第一步是借鉴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对高校实践课程开设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调查走访农村音乐教师资源匮乏的学校,对高校与这些学校进行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可行性进行分析汇总,从而选择合适的支教点。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农村音乐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与特点,进行有效分工合作。

第二步是实证研究:高校音乐教师教育院系与农村音乐教师资源匮乏的学校签订合约,或建立音乐支教基地,开始进行个案研究,研究中期进行效果验证,总结支教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反观高师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支教的教学和课外活动方式等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实证反思后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

研究后期则汇集各支教点的情况,包括支教形式、支教内容、支教学校的师生反响、支教人员心得体会等,评选农村支教优秀教案、优秀课例等,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五、课题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在前期支教经验基础上,规划支教活动

课题研究启动前,我们已经有了两年的农村音乐支教活动经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及导师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高溪村,有一个农村音乐支教基地——高溪小学。该学校为公办村小,由于规模小、学生少(全校共九个教学班,13 位教职员工),所以没有专职音乐教师。2015 年 9 月,在当时负责学院音乐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郭声健教授的倡导下和音教团队王朝霞老师的组织下,师生们开始了对高溪小学的支教活动。音教研究生们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到学校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储备了条件。前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是找路途不太远的农村学校,找对美育及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有合作意向的校长,这些是支教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课题组通过与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联系,了解到与大学城相距 20 公里左右的番禺区石碁镇周边,没有音乐专职教师且有意愿接受支教的学校有 9 所。在项目开展之初,在番禺区石碁镇教育指导中心陈莉莉老师的组织下,项目负责人与支教团队骨干教师前往石碁镇教育指导中心与校长们座谈,双方就需求和支教实施计划进行了交流,最后选定了石碁镇的茂生纪念学校、永善学校、文边小学作为支教点。于2017 年 10 月开始了第一年的支教活动,并于 11 月进行了支教点的挂牌仪式。另外,因为与原来支教的广州市花都高溪小学有口头约定,支教时间定为 3 年,所以高溪小学的研究生支教活动继续开展。

(二)支教活动的内容及实施原则

由于支教的学校大多数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支教团队承担了每所学校的音乐课,活动为每周一个下午一次,每个班级一节音乐课。另外,根据每所学校的特色,我们为其组建了合唱队、竖笛队、非洲鼓队等。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确保支教双方都有收获。

由于支教的学生大部分是音乐学(师范)大三的学生,他们刚刚开始学习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对教案的设计、实际课堂的组织与把控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实行小组备课、相互听课、研究生带本科生的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了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课外活动方面,自项目开展两年来,支教团队坚持每年每所学校均举办全员参加的“六一”及“元旦”文娱节目,这些活动既为小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受艺术熏陶的机会及表现自我的舞台,也锻炼了支教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考验。例如在准备阶段,支教学生要学习大到整台节目的编排,小到排练时间的协调、道具的购买或制作、小学生们排练及上台时的心理辅导与调节等,每次活动下来,可以看到整个支教团队面貌的改变、斗志的提升,这也是支教活动得以继续开展的精神力量。

支教活动开展以后,六所学校共组织了合唱队 5 个、竖笛队 3 个、非洲鼓队 1 个、舞蹈队 1 个。在 2019 年 5 月石碁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学校合唱比赛中,支教师生辅导的学校合唱队,有三所学校的合唱队获得一等奖,两所获得二等奖。校长们均表示我们团队的辅导比从校外辅导机构请来的专业人员的效果还要好。这是支教学校的收获,更是支教团队的成果。真正实现双方互惠的合作关系,是项目得以持续开展的基础保障。

(2)“真诚、真心、真干”,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总结起来,我们的农村音乐支教项目的开展有以下特点:

①真诚——活动开展初期,为了打消校长们的疑虑,支教负责人与校长及石碁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座谈沟通,为他们介绍项目开展的出发点、活动开展的人员保障及技术支持,让他们了解该项目既不是短期行为,也不是放任自流的“自由”活动,而是一项以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开展为依托的教育教学科研行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团队将对支教学生的活动开展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和引领。因为这个活动也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修毕是以课时计算的,所以必须有时间的投入和质量的保障。

②真心——当前农村教育是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尤为突出,当支教团队看到同在广州市、距离中心城区只有几十公里的番禺区尚有那么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时,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支教团队达成共识:支教活动绝不走过场,因为要达成双方的互惠,必须有教学质量的保障。首先,我们要求支教师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备课,二是课后写教学心得,三是指导教师随时跟进。以上三点每周都真正落实,没有含糊。例如在教师教育课程《音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中,指导教师就支教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指导支教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集体备课、集中反馈。在巡视支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随时指出支教学生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思路,有时也亲自示范,大大提高了支教学生的自信心和教学实践能力。其次是做好“传—帮—带”的工作,支教团队中有几个研究生,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研究生的课堂要成为本科生的范例,因此要精心备好课、上好课,一个研究生带三到四个本科生,朋辈互帮互助。另外,在新的支教团队进入支教学校前,我们会组织上一届的支教队员对新队员进行情况介绍和辅导,包括教学进行到何处、学生目前的学情、班级及学生学习特点等。实践证明,这种朋辈式的教育比教师的讲解要有效得多。

此外,做好支教学生的心理辅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重要一环。支教学生义务到支教学校教学,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怕难退缩也是人之常情。许多时候,支教学生的心理表现在支教反思或日记中表露无遗。项目主持人王朝霞老师在看完支教学生的反思日记后,会写一个简短的“导师寄语”,对支教学生给予及时的支持,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给予他们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由于支教团队的真诚和真心,几所学校都主动为支教学生提供往返交通费,有的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下午茶和点心等。可以说,双方为对方服务的真诚也是项目得以良好开展的保障。同时,项目组也为每一届的支教学生买交通保险、开支教证明、评选优秀支教队员等。

③真干——项目开展以来,整个团队通力合作,指导教师做出表率,只要时间没有冲突,必到支教学校进行巡视及指导。自己的老师风雨无阻的行动,这对支教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和鼓舞。所有支教学校对我们最满意的就是我们的行动力: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学校放学了,支教学生还留在学校继续讨论刚才上课的优缺点、调皮学生的沟通问题、下周要开展的活动安排等;排练节目时,不辞辛劳,主动加班。这种“真干”的态度使合作的支教学校对我们的信任程度大大加强,每所学校都能做到通力合作、积极配合。这也极好地培养了支教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刻苦耐劳的精神。

六、课题研究进程

(一)支教基地挂牌

课题获批后,在开展支教活动前,2017 年 9 月,课题组成员在番禺石碁镇教育指导中心的老师陈莉莉和番禺区音乐教研员陈月和的带领下,与有接受支教意向的校长们座谈,规划支教活动,并进行了支教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二)第一年支教学校及人员(2017 年 10 月—2018 年 6 月)

第一年支教的 4 所学校:广州花都区的高溪小学、广州番禺区石碁镇茂生纪念学校、永善学校、文边小学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5级音乐学(师范)音乐教育主修生、音教方向研究生合影

(三)第二年的支教学校及人员(2018 年 9 月—2019 年 6 月)

第二年的支教活动开始前,我们召开了经验总结会,双方进一步达成共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桥山学校和韵琴小学,共 5 所学校(此时对高溪小学三年的支教活动已结束)。

第二年支教增加的桥山学校和韵琴小学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6级音乐学(师范)音乐教育主修生、音教方向研究生与支教学校领导合影

(四)第三年的支教学校及人员(2019 年 9 月—2020 年 1 月)

第三年的支教,又增加了一所学校——石碁镇前锋小学。这所学校的校长是原来永善学校的陈校长,她对我们的支教特别支持和欣赏,应她的热情邀请,第三年的支教对象,又增加了这所前锋小学,共 6 所支教学校——我们的队伍在壮大。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7级音乐学(师范)音乐教育主修生、音教方向研究生与支教学校领导合影

(五)第四年的支教学校及人员(2020 年 9 月—2021 年 6 月)

虽然支教项目的时间即将结束,但经过过去几年的合作,双方都有继续合作的意向,由此,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番禺区教育局签订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协定,将以实践基地的形式继续我们的农村音乐支教。为未来音乐教师的培养、为乡村孩子的美育,我们将一直在路上!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8 年音乐学(师范)音乐教育主修生、音乐方向研究生与支教学校领导合影

总结起来,音乐支教活动各方参与及获益人数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2017—2021 年音乐支教情况一览表

七、课题研究的收获

(一)课题研究“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初心得以实现

课题申报的初衷,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师范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同时也出于高校对社会的服务意识,提出课题要实现“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与解决农村音乐师资欠缺两者互惠共赢”的目标。三年多一晃而过,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个目标已经达成了。

实践证明,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与农村支教活动对接是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首先,参与农村音乐支教的师范生,能提早进入教学实践环节,在经验积累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教育情怀,也使他们能更早认识自我,找到择业的方向,从而明显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支教活动还培养了支教学生的教育情感、教育知能和教育意志。如黄霍茗在周记中说:“教学是一个互动性的活动,条理清晰的教学语言能够让课堂有条不紊地向下进行,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让教学活动欢乐且高效地进行,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非语言表达)如课堂教学中的风,如果使用得当,将如春风一般,抚育着课堂教学的种子,保护着它逐步成长;如果使用不恰当,就会如冬日的寒风一般,不仅会使师生关系紧张,也会使教学走入冰点,难以进行。”2016级的曾锦鹏说:“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后,学生的‘转变’也给了我转变的动力。最明显的是,在每堂课学习完一首歌曲后,他们唱得比以往更好了。无论从音高、音准上,还是从节奏速度把握上,又或者是从音乐情绪上来说,都是如此。这一份良好的反馈,给予了我更大的信心。”通过支教活动,学生们纷纷表示:“农村支教是人生的一大升华”“一年的支教无悔,坚定了当一名音乐教师的选择”“感谢支教时一群很nice的伙伴搭档,课上帮忙互相记录,课下互相评课给建议。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进步和快乐难忘的体验”,等等。在学院模拟课堂教学比赛中,得奖的有三分之二为支教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工作最多的也是参加支教的音乐教育方向的学生。对于支教学校而言,支教团队的到来,为农村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孩子们都盼着周四这一天”“你们使我们学校的氛围‘活’起来了”……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乡村学校,规模虽小,但设备齐全,缺的是资源。它们长期处于“一样的地域,一样的规则,不一样的资源”的尴尬局面。我们的支教活动,至少提供了一种教育公平的可能性。我们认识到,支教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美育发展,为小学生审美能力及良好性格的养成提供帮助;同时要协助提升支教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氛围。例如我们坚持每年为支教学校举办全员参加的“六一”及“元旦”文娱节目,这些活动既为小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接受艺术熏陶的机会及表现自我的舞台,也锻炼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组织及节目编排能力。对于我们的支教,就如高溪小学的江庆列校长所言:“每年的‘元旦’‘六一’,你们都会精心指导各班学生开展比较大型的音乐会演,如课本剧、舞蹈、歌伴舞、大合唱等,孩子们都兴致勃勃,积极表现,生怕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他们用歌声,唱出了心中无比的快乐;用舞蹈,跳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你们也参与其中,唱歌、弹琴、竖笛等高水平的发挥,掀起了会演的高潮。你们的实力和付出让所有师生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每次演出现场精彩纷呈,好戏连台,老师、家长及孩子们汇聚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二)教学与科研互促进、共提升的目标得以达成

我们通过高校支教志愿服务将支教的教学实践与高校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规范化的志愿服务不仅符合新时期对志愿服务理性化思考的要求,更是有效提高支教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注重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培养参与支教的音教方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扎根实践,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研究生高萌萌在教学时发现,将国外三大教学体系运用于农村学校音乐课堂中时,碰到的实际困难是班级人数多、基础弱。为此,她在老师的指导下申报了“三大教学法在农村学校实施”的研究课题,最后在研究生论文写作时聚焦柯达伊教学法在大班额农村学校应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也获得“优秀”等级。研究生凌瑶结合茂生纪念学校校长对课题组提出的建立校园特色文化的设想,申报了“粤语童谣进课堂”的课题,做了两个学期,完成了两台粤语童谣的节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她根据城乡接合部流动儿童较多的特点,以粤语童谣提升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研究为重点,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2020 上半年,疫情期间不能正常上课,但在导师的指导下,林瑜、向璐申报了“新媒体环境下声势律动教学在线上音乐平台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基于目前疫情还未完全停止的社会背景与当下中小学学生对音乐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利用新媒体对音乐律动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运用并在线上媒体实施教学。目前该课题还在进行中,已开发出几个课例,相信将有助于农村音乐支教活动的进行。可以说,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教学教育研究能力,是课题开展的另一个成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支教团队指导教师不单获得了来自一线基础音乐教育的鲜活经验,也在科研上有所收获。

除了本书《美育浸润在行动:高师音乐教育与农村音乐支教对接实践》的完成,王朝霞老师还在《高教学刊》(2020 年第 34 期)发表了《“多元一体”音乐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路径探索》一文。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题有所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们。例如,农村学校越来越依赖我们,生怕合作研究项目结束了,支教队伍就撤了。去年开始有个别学校已有走校的音乐教师,但是他们的主人公意识并不强,会下意识地将难教的内容、参与比赛的辅导工作留给支教团队去完成。我们也跟支教学校提议,可由校长指定或教师自愿,平时随堂听音乐课,课下我们也可提供义务指导一些音乐技能,目的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辅导后备的音乐教学者。但课题开展至今,该计划还是无法实施。主要原因是支教学校老师们的任务比较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多余”的事。

课题开展以来,课题负责人王朝霞老师主动为番禺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做了两个讲座及三个课题的开题辅导。应该说,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需要调动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利用好高校的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农村音乐教育服务。

支教时间马上结束了,但支教行动不会停止,我们还会继续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将这个有利于大学生、小学生成长的活动进行下去。同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实现一个设想,那就是——培训农村音乐兼任教师,将更多的美育机会还给农村孩子! 2/7BLuY2gy5BXHV7mEzn0hyIF/PHBQ/0RIO7JRSjD1N31WeOZk1Oc7iL/ZJikU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