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旅游翻译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陈刚(2004)对旅游翻译作了以下定义:旅游翻译应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翻译。概括地说,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直接、更突出、更典型、更全面。Holms(1987)把翻译分为应用研究和纯理论研究两个分支,旅游翻译属于应用研究领域。

随着中国涉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翻译将会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其存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旅游翻译研究的现状

旅游业具有带动、促进众多行业发展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承担着建立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历史使命,开展旅游翻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特殊的学术意义。(黄友义,2007)学术界,特别是英语学界,为了回答和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所提出的课题,在旅游翻译问题上作了大量的研究。近 15年来,许多学者积极投入到旅游翻译的研究中,下面就 2005—2019年间我国旅游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阐述。

1.旅游翻译研究的发展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旅游翻译”主题为统计源、以核心期刊为来源类别,对 2005—2019年的文献进行初步统计。为了确保数据统计的准确,笔者又把外语类核心期刊 2005—2019年登载的所有文章进行通读,重新统计与旅游翻译相关的文章,总共获得 113篇。详见表 1-1。

表 1-1 2005—2019年外语类核心期刊所载旅游翻译文章统计

(单位:篇)

(续上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近 15年来,大部分旅游翻译相关的论文都是发表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以及《中国科技翻译》上,其中以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上的数量最多,占了近 40%;此外,根据笔者的统计,其他核心期刊如《语言与翻译》《贵州民族研究》《外语教学》等也时有旅游翻译研究的论文,不过数量极少。

此外,近 15年来,我国对旅游翻译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从每年的统计可以看出,论文的数量从 2005年开始逐渐上升,虽然中间有波折,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这说明随着我国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翻译研究也与时俱进,为涉外旅游行业提供了语言上的理论指导,如从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 2018年,旅游翻译研究的论文呈多产态势。

2.旅游翻译研究分类及特点

我国的旅游翻译研究涉及旅游行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为了从宏观上了解近 15年我国旅游翻译研究的方向和趋势,笔者按研究方向将 113篇论文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具体见表 1-2。

表 1-2 2005—2019年外语类核心期刊所载旅游翻译文章分类

以上数据表明旅游翻译研究有如下特点:

(1)旅游翻译综合性强。旅游翻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翻译范围涵盖了博物馆及文物、旅游网页、景点介绍文本、旅游广告、导游词、酒店/宾馆介绍、旅游公示语、饮食/烹饪等各个方面。从事旅游翻译研究,不仅要懂得翻译知识,还要了解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知识,才能够在旅游和翻译研究间来去自如。“旅游翻译是所有单项专业翻译中涉及面最广,翻译手段最丰富,翻译方式最全面,跨文化性质最典型,跨文化特色最鲜明,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等因素最多的包罗万象的翻译种类或学科。”(陈刚,2004)

(2)旅游翻译研究方向与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提升,2007—2018年间,学界发表了 10篇博物馆及文物翻译相关的论文,尤其是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前后,在 2017、2018年出现了 3篇与博物馆翻译有关的论文,以及 1篇与旅游文化翻译相关的论文。

随着入境游客的增多,我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对旅游公示语翻译的研究,2014—2019年,共有 10篇与旅游公示语有关的论文,而在这之前对旅游公示语翻译的研究甚少。对饮食/烹饪翻译的研究也是如此,随着中国涉外旅游的快速发展,尤其自 2012年著名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来,2012—2016年有 10篇论文;对景点介绍文本翻译的研究在 2014—2016年间也有 5篇论文诞生。在短时间内,对旅游饮食/烹饪翻译的研究以及对景点介绍文本翻译的研究有如此高密度的论文发表是很少见的。

3.旅游翻译研究理论的嬗变

作为应用翻译,旅游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并且不断完善实践。近 15年来,研究者借鉴各个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旅游的各种文本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使旅游翻译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对 113篇论文进行分析后,笔者总结了这些文章采用的理论视角,详见表 1-3。

表 1-3 2005—2019年外语类核心期刊所载旅游翻译文章采用的理论视角

(续上表)

旅游翻译跨文化交际特点非常突出,在过去 15年里,跨文化交际理论一直贯穿于旅游翻译研究,而且研究的成果最多。Newmark的文本类型理论、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对旅游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旅游翻译属于实用翻译的范畴,以诺德为代表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旅游翻译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语用学是研究语境和意义的学科,在旅游翻译研究方面,主要是以语境、语义学、语用学等原理为指导,对各种旅游文本进行分析研究。美学/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它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及从目标读者视角探讨旅游翻译可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篇章比较视角的旅游翻译研究方兴未艾,2009年至今,学者们提出了旅游英译的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开启了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和语料库研究的崭新视角。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是近年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学者们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探讨提高旅游翻译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翻译理论视角的变化体现了语言学、旅游翻译研究的发展,我国学者结合最新的翻译研究和旅游行业发展前沿成果,开展对旅游翻译的研究。由于旅游翻译的实践性及综合性特点,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日益密切,不仅与人文社会学科,甚至还能与自然学科相结合。因此,从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对旅游翻译进行研究可以多途径、多层面、多维度来描写、分析或解释旅游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旅游翻译的实践问题。

4.旅游翻译策略和技巧的运用

方梦之(2015)将翻译研究分为三部分:宏观研究(研究翻译性质、翻译价值、方法论等)、中观研究(研究翻译策略、翻译模式、翻译政策等)以及微观研究(研究翻译方法或技巧),它们都属于翻译研究范畴,其中“中观理论处于宏微之间,是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研究桥接,有利于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衔接起来”。由此可见,中观理论(翻译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翻译技巧是研究者通过研究总结出来的,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笔者收集的 113篇文章中,有将近一半专门提到旅游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采用的翻译理论和策略,研究者们提出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增译、减译、直译、解释/释义、音译加注、编译、改译、音译、意译、借译/类比译法、转译、直译加注、归化、异化、直译加音译、意译加注释、意译加音译等。

在所有的旅游翻译技巧中,减译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旅游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如果一味把对联、古诗词等文化负载词删减不译,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宣传。译者在英译过程中,既要注重符合英语文化的沟通意识,又要注重汉语中文化“原汁原味”的传递,尽量扫除由于文化差异形成的文化障碍和文化误解。(陈刚,2004)

旅游翻译属于外宣翻译,袁晓宁(2013)指出,外宣英译应采取“二元共存”的翻译策略,即在语言表达层面上,以“目的语为依归”;在文化层面即在文化承载词或语句的翻译层面上,采取“以我为准”的策略,尽可能采用直译的方法。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在外宣资料中采用直译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弘扬中国文化。

针对音译翻译方法,张沉香(2007)提出应“适当加大音译比例”,才能“促进国际合作和科技发展”。虽然音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特色,但完全采用音译的译文对外国游客而言,可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堆砌的符号,其中的文化因素丧失殆尽。当原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词,就会形成词义空缺。这种情况下,音译加注是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子,又能弥补文化缺省。

直译加注是翻译加解释,能够保留文化内涵。汉语新词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色。它反映了中国现实社会的新事物、新概念,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整体上翻译表达往往会产生词义的空缺,在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用。这时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提供详细释义,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的等义,以保留、传递汉语新词的文化内涵。

常言道,译无定法。在翻译中,作为不同文化载体的语言,其差异性与复杂性需要译者根据源语与目的语的文本特征采取多种恰当、有效、灵活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二、旅游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各位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旅游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我国当前的旅游翻译研究尚存在不少“隐性”问题。

(1)我国旅游翻译研究的论文很多,但是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在中国知网输入“旅游翻译”等关键词,呈现大量的相关论文,但是论文内容重复率较高;一些研究者只是追随研究热点,浅尝辄止,缺乏对同一主题集中、深入的系统研究。

(2)旅游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部分旅游翻译研究者可能缺乏实践的经历。作为应用翻译研究,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运用也不能脱离实践。参加旅游翻译研究的业外人士颇多,但他们缺乏旅游职/专业方面必要的阅历,其中不少人士职/专业翻译的水准也不理想。(陈刚,2008)虽然在十几年前,陈刚教授已作如此评价,但现在这种现象也没有明显好转。

(3)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运用比较集中,较少从不同理论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旅游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据多数为跨文化交际理论及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虽然也有运用其他方法论和理论进行研究的,但是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还不够深入。此外,这些研究多是局限于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描述,较少从理论的层面探讨如何去提高翻译质量。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语言学、翻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笔者认为旅游翻译研究应加强与最新语言学、翻译学研究成果的结合,如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等角度探讨旅游翻译,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指导旅游翻译的实践。

(4)旅游翻译研究中的研究实例缺乏多样性。旅游翻译研究中收集的多是景点介绍文本的翻译,旅游翻译还需要广泛收集各种实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如专门针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个景区的翻译,似乎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此外,旅游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如旅游广告、旅游美学、文化旅游等,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研究的实例角度尚不够多样化,即使有涉及,也不够深入。

(5)旅游翻译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目前的旅游翻译研究多是围绕现存的不足而拟定翻译策略,量化性的研究论文少之又少,较少使用比较量化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证分析、语料库分析等。这种在量化性、精确性研究方面的空缺,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

由于我国旅游翻译行业起步比较晚,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时间相对短暂,旅游翻译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 g2Vm0ya9XGFjSZpD06MLVheVM0ZfHQk6Cmfb0TWMEv7Ua/32PeoE4ye8qy3oua9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