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语用特点研究

郭伏良 1 高彭玮 2
(1.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 保定071002;2.河北大学文学院 保定071002)

摘 要: 《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创刊,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本文以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考察对象,对71年的元旦社论作穷尽式的分析,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子和修辞格三方面客观考察元旦社论的语用特征。

关键词: 元旦社论;词汇;句子;辞格

《人民日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自1948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每年都在新年第一天刊登一篇社论,因发表在元旦,用以迎接新年,所以又叫“元旦社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评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上,都体现了其独特的语用特点。

一、研究综述

关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现梳理如下。

有的学者侧重考察历史的变化,汪茂(2009)通过统计《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使用的词语,以高频词为参考,研究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变化情况。村田忠禧(2002)将1949—2002年的元旦社论进行量化分析,统计各时段的高频词,分析含有“社会主义”词汇的变化,从而观察中国的发展历史。《人民日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有的学者从新闻传播角度入手,如徐莉(2007)梳理1949—200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和国庆社论的发展脉络,指出社论语言风格庄重、文雅、理性的特点,最后从政治学和传播学角度探究变迁原因,为党报社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还有一些学者从文本分析入手,如刘悦明(2012)以判断句、祈使句、问句和人际称呼为参数项目,探究导致人际意义变化的原因;李玉、詹全旺(2013)考察1953—2012年元旦社论使用的概念隐喻情况,认为隐喻类型的变化与社会变革和执政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卢洁(2011)选取1949—2009年元旦社论为分析对象,从标题、正文文本分析入手,考察政治话语的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的变迁。关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元旦社论话语、隐喻和语篇研究,大多是从某个语言要素入手或选取某段时间进行分析。

本文的研究重点为语用特征的定量分析,将71篇元旦社论共计208 765个字符的语料库进行定量统计。其中历年语篇的字数情况见图1。

图1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字数的变化情况

图1中折线图代表字数的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1982年以后的数据较之前有大幅度下降。由此看出,元旦社论整体篇幅字数减少,语篇愈加精简。

在整理统计历年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对元旦社论中的常用词语、句子类型和修辞格进行分析,力求通过数据更客观地分析其语用特点。

二、《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词汇特点
(一)《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词语运用特征

对71篇元旦社论的词汇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后,我们总结出元旦社论的词汇语用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性词语的大量使用

政治性词语一般用来阐明政治概念,并且具有确定的含义。《人民日报》作为党报,主要作用是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所以,在元旦社论中,政治性词语运用频繁。

(1)我们要切实有效地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认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1981)

(2)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抓紧抓好。(1992)

以上例句中,“党”“人民”“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马列主义”“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等都是专门的政治术语。此外,还有像“制度”“路线”“方针”“政策”“民主”“意识形态”等政治词语,也常在元旦社论中出现。

2.多用具有时代特征的词语

面对社会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变化,新事物、新制度、新现象的涌现,词汇往往迅速作出反应,以适应客观形势和交际的需要。

像2013年元旦社论中出现的“中国好声音”“十八大”“中国梦”,2018年使用的“精准脱贫”“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都是适应新的时代环境而运用的词语,体现了当年的新事物、新政策、新特点。元旦社论中使用的简缩词,也多和当时的新事物、新现象有关,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世博会”“冬奥会”“中国女排”“扶贫”等词语。简缩词能够以尽量少的词语体现更丰富的信息量,使元旦社论显得言简意丰。

3.文言词语、成语、俗语的综合运用

文言词语和成语的书面色彩较强,具有庄重文雅的特点;俗语多来自民间,口语色彩浓厚,具有趣味性和通俗性。元旦社论中使用较多的文言词语有“之”(助词)、“之”(代词)、“所”(助词)等。使用的成语除了典型的传统词语外,还有一些如“和平共处”“分秒必争”“访贫问苦”等四字格词语,这类成语有传统成语的特征,具有习用性,但出现时间较短,尚不具有典雅性,可以称作“新成语”,这类新成语能够实现精简语言、丰富内容的功用。俗语主要体现在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上。这些词语配合使用,使得元旦社论言简意赅、典雅庄重,又不失灵活生动。

4.数字词语的突出运用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经常出现大量的数字词语,主要用来说明时间和数量。经统计,在元旦社论语料中,有2 533处运用了数字词语,平均每千字的文本就会使用12处数字词语。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元旦社论,更是频繁使用数字词语。

(3)只在过去一年内,中朝人民部队就歼灭美国侵略者及其帮凶军二十四万一千九百余人(内美军十万二千七百余人),击落击伤敌军飞机五千三百余架。(1953)

(4)6年砥砺奋进,40年改革不息,70年长歌未央……(2019)

数据往往给人更为确定的印象,更有说服力。1953年的元旦社论多次使用数字词语,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胜利成果。2019年的元旦社论巧用数字,比如“逐梦6年”“改革开放40年”,清晰明确,语言简洁,以数字的变化推进时间的追溯和历史的回顾,引起读者共鸣。

(二)《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词频分析

我们通过Corpus Word Parser软件 对元旦社论进行了分词、人工校对,在此基础上使用字词频率统计工具统计了每个词出现的次数。结果为元旦社论语料共有123 909个词语,使用次数排名前10位的词语依次为:“的”“和”“在”“了”“我们”“年”“是”“人民”“要”“发展”。

1.元旦社论高频词分析

我们以现代汉语语料库词语频率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以下简称《频率词典》)作为对照,整理前10位高频词对比的结果,发现“我们”“年”“人民”“要”和“发展”是元旦社论独有的高频词。

表1 各类语料库前10位高频词表

元旦社论具有定期性和权威性,其词汇的使用情况往往能够反映时代的变化。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词语,往往能够体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点。

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和《频率词典》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称代词为“我”,而元旦社论更倾向于使用“我们”。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华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在新闻写作时,语篇偏向使用具有集体特征的人称代词;另一方面,媒体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作为社论文章,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容易拉近距离,实现和读者的沟通。

元旦社论中“年”这个词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时间名词,如“今年”“改革之年”“发展之年”等;二是作为量词,用于计算年数,如“五年”“60年”“2018年”等。

元旦社论中“人民”一词也具有“群众、集体”的意义。作为党报社论,“人民”的高频使用,体现了《人民日报》对人民的关注,体现了“人民观”的继承和发扬。

“要”出现在元旦社论常见结构“要+谓语动词”中,表示行为的必要性,强调责任和要求。

“发展”一词使用频繁,共出现747次。该词的突出使用,表现了党和国家对每年建设发展任务的强调和重视。

2.元旦社论低频词分析

低频词指在元旦社论语料中仅出现一次的词语。这类词语丰富了语篇的词汇,增加了文本中的类符,也提升了内容的丰富程度。元旦社论中只使用一次的低频词有4 217个,这些词语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时代特征明显。元旦社论多是对上一年度路线政策、重大事件的回顾和总结,在语篇中必然会出现反映当时事物和概念的词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现的“运动战”“减租减息”“半工半读”,20世纪60—70年代的“三家村”“赤脚医生”“五七干校”,改革开放以来的“按劳分配”“百花齐放”“私营企业”等,这些词语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第二,社会热点突出。元旦社论经常会涉及社会的热门事件,如在2009年元旦社论中提到的“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北京奥运会”这些词语,源于2008年经历的重大事件;2018年出现的“雄安新区”“C919”“光量子计算机”等词,均是2017年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这些词或短语源于当时的热点事件或话题,重复使用的可能性较低。

第三,语体色彩鲜明。元旦社论的低频词大多具有较强的语体色彩,主要体现在口语和书面语色彩上。如出现的成语“墨守成规”“背水一战”“愚公移山”具有很强的书面语色彩,“眼中钉”“心劲儿”“花架子”等口语色彩浓厚。这些词语语体色彩鲜明,在语篇中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重现率低。

通过对元旦社论高、低频词语的分析,可以认为元旦社论具有立足点高、视角宏大、贴近群众、关注社会的特点,同时具有很深的时代印记。

三、《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句子分析
(一)《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句类分析

我们以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句子符号为参照,同时参考句子语气,对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进行句类统计,结果如下:

表2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句类使用数量

元旦社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人们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展望新一年的工作任务,所以陈述句使用量远高于其他句类,其他三种类型的使用数量均少于100次,且占比非常接近。

1.陈述句

叙述事件是陈述句的主要功能。一般来说,在元旦社论的第二段或第三段出现的陈述句,多用于叙述上一年度发生的重要事件,介绍取得的突出成就等。除了叙述事情,陈述句还有评论话题的作用,即对某个话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另外,元旦社论中还经常使用“是”字句式来实现解释和判断的功能。如:

(5)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2016)

例(5)中使用“是”字句,说明2016年关系到“十三五”规划,涉及全面小康建设,并将该年定性为“开局之年”。再如,2016年还出现了“取势”“取实”这两个词语,概念相对概括,读者很难准确把握其信息含义。文段在之后通过“是”字句,对这两个词语进行具体解释,简洁说明“取势”指把握现有优势,“取实”指重视实际作为。这类具有判断说明性质的陈述句在元旦社论中经常使用,解释难以理解的概念或对事物进行定性,体现了元旦社论的社论性质,也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2.疑问句

疑问句分为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类型。71篇元旦社论共使用了71个疑问句,其中特指问43个、是非问16个、选择问11个、正反问3个。特指问是使用最多的疑问句类型。元旦社论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无法实现面对面的有问有答,其疑问句并非真的需要得到读者的回答。其作用在于,一方面,以对话形式启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丰富文章中句子的语气系统,引起读者的关注。

3.祈使句

祈使句从语气和功能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多表示命令或禁止,语气较强;另一类表示请求或建议,语气相对较弱。《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出现的祈使句,属于第一类的仅发现1例,即1972年的“必须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对美国提出严厉要求,表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态度和决心。其余的74个祈使句均属于第二类祈使句。元旦社论中的一些句子,虽然句尾没有叹号标记,但依然实现祈使句功能。如1979年的“要打掉精神枷锁,真正解放思想”表示的是建议和号召。

4.感叹句

元旦社论中有78处使用感叹句,使用范围和形式相对固定,主要用在社论的开头或结尾,多是表达祝愿祝贺的强烈情感。感叹句一般带有较突出的主观情感色彩,这与《人民日报》社论表达的主旨和基调似乎不太吻合。所以,我们认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更倾向于通过句号结尾的陈述句实现其感叹功能,弱化情感语气。

综上,元旦社论的句类以陈述句为主,实现叙述、评议和解释判断的功能,疑问、祈使和感叹句类可以调节语篇语调,以获得读者的关注,从而达到突出语义、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元旦社论的句式特点

金倩(2015)曾指出,《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多使用短句、散句,以实现句式简明的文风。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多使用复句、长句,具有形长谨严的语用特点。

1.各类句式综合使用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在句式选择上呈现单复句交错运用、长短句互为补充、整散句配合使用的综合性特点。单句结构明晰,内容简洁突出;复句能够将事物的复杂关系描述清楚,将复杂内容解释准确。长短句并用,互为补充,简繁有度,构成既概括又具体的语篇。句子整散交错使用,整齐和变化相结合,整句和散句相统一,节奏松弛有度,形成其特有的语言风格。

2.句子形长谨严

在71篇元旦社论中,共有句子4 396个,其中单句1 519个,占句子总数的34.6%;复句2877个,占65.4%。而且元旦社论中的复句,整体形式较长,经常使用到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元旦社论语料共有208 675字,平均每个句子长达48个字。由此可知,元旦社论倾向使用复句,句子较长。

长句往往表意丰富、庄重高雅,具有增强语势的作用,有助于逻辑严密、详尽精确地论述。元旦社论以书面传播为主,报纸篇幅有限,运用长句能够实现在有限的字数内传递更多的信息。

3.平均句长变化情况

图2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平均句长

1949—2004年,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认识丰富,语言表达缜密,元旦社论平均句长呈增长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元旦社论平均句长又有回落,总之整体较为稳定。我们认为,元旦社论的句长受到时代风格、表达内容、执笔作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后还需作进一步深入分析。

四、《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辞格分析

我们首先对元旦社论20多万字的语料进行辞格标注,统计各类辞格的使用数量,进而分析元旦社论在辞格运用上的特点。

(一)《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辞格频次统计

统计显示,在元旦社论语料中,共使用了1 291处辞格。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辞格使用情况及占比

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共出现14种辞格类型,在辞格使用上有以下特点:一是辞格种类丰富,如在文艺语体中常见的反语、回环、顶真等辞格,在元旦社论中也有运用;二是排比、反复辞格高频使用,明显高于其他辞格。

(二)高频辞格的使用情况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辞格有排比、反复、比喻和对偶,这四种辞格的数量超过辞格使用总数的四分之三。

为了更全面地考察辞格使用情况,我们还统计了每千字中辞格的使用情况。具体计算方法为:辞格数量÷语篇字数×1000。如2019年的元旦社论共1 521字,使用排比辞格7处,得出2019年排比辞格每千字的使用频率为4.6次。

1.顿挫有致、谋篇布局的排比

元旦社论中排比辞格使用349次,既有短语之间的排比,也有句法成分的排比,还存在段落首句的排比,这些排比的高频出现使文章顿挫有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其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增强语势。通过结构工整的排比,使语句顿挫有致,情感丰富,增强气势。二是连接篇章,元旦社论经常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单位的复现,以实现谋篇布局的功能。2014—2019年,连续6年,元旦社论都使用了段首排比并列来构成语篇。如2017年元旦社论,通过段落首句排比的方式,提出了“不忘初心,追逐梦想”,要保持“进取心”“自信心”“平常心”的号召,使得各语段在语义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条理性,形成一个并联的整体。

图3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排比辞格的使用数量及每千字使用频率

根据图3,我们发现排比辞格在每年元旦社论中都有使用。其中1978年以后元旦社论排比辞格使用的数量要少于之前的,这和元旦社论篇幅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折线反映了排比辞格使用频率的变化情况,排比辞格的使用频率是逐渐上升的。总体而言,虽然元旦社论的篇幅变短,但排比的使用频率并未降低。

2.突出语义、连段成章的反复

反复是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元旦社论共使用249次反复辞格,既有连续反复,也有间隔反复,其修辞效果主要有二:一是突出语义,增强语气。2014年元旦社论中“拿出心劲儿”“拿出闯劲儿”“拿出干劲儿”“拿出韧劲儿”“拿出稳劲儿”反复使用“拿出”一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二是衔接文章的作用。元旦社论中的反复辞格具有突出语义、强调情感的特点,经常和排比辞格同时使用,连段成章,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实现语言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妥帖的修辞效果。

图4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反复辞格的使用数量及每千字使用频率

从图4的柱状图中可以发现,20世纪60—70年代和21世纪后,这两个时期反复辞格的使用数量较为突出。在1979—2000年间的使用数量明显少于其他时期。另外,折线显示,反复辞格的使用频率大体呈上升态势。

3.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比喻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共运用199次比喻,大多选用喻体将复杂难懂的专业概念变成通俗易懂的内容,使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

1993年元旦社论用泉水的涌动比喻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活力与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的迸发,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种内部力量爆发、促进社会发展的趋势。再如2017年元旦社论,“光阴似水,雄关如铁”中的“时间”和“难关”本来是概括抽象的概念,通过用水比喻时间、用铁比喻难关,表现了时间之快、任务之难。

再如2014年元旦社论《让今天的改革为明天铺路》中的“老虎苍蝇一起打”“啃硬骨头”“涉险滩”,这里的比喻都属于借喻,用“老虎”表示权势地位高的违法违纪官员,用“苍蝇”表示职位较低的违法违纪官员,“硬骨头”“险滩”分别表示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恶劣环境。

图5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比喻辞格的使用数量及每千字使用频率

从图5可以看出,比喻修辞的使用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和2009—2019年这两个时期,并且元旦社论中比喻辞格的使用数量和频率均有明显增长。第一个使用频率高峰(1960—1979年),比喻特征明显,常使用“像”“似”“是”等喻词;第二个使用高峰,喻词较少出现,直接出现喻体,如2015年“钉好每一颗钉,砌牢每一块基石”中的“钉子”“基石”都是借喻,2016年“硕果累累”借喻2015年取得的成就。还有将国家比作航行的巨轮,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作“暗礁”“浅滩”“大风”“急浪”。

4.整齐匀称、语言凝练的对偶

元旦社论中对偶辞格共运用134次。如2019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以“船”对“人”,“中流”对“半山”,“浪急”对“路陡”,语言凝练,从不同角度描述愈进愈难、愈进愈险的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

图6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对偶辞格的使用数量及每千字使用频率

图6显示,1960年以前元旦社论较少使用对偶辞格。其大量使用主要是在2000年以后。1949—2019年元旦社论中对偶辞格的使用率是逐渐提升的。元旦社论中对偶辞格增加,既是实现语篇言简意赅的手段,也体现了对语言节奏美的重视。

在元旦社论中,排比、反复、比喻、对偶这些高频辞格,有时属于辞格综合运用,主要有辞格连用、兼用和套用三种形式。

辞格连用是指连续使用一种或多种辞格,其结构是“辞格1+辞格1+辞格1+……”或“辞格1+辞格2+辞格3+……”。1970年元旦社论中连续使用了三个比喻辞格,分别把“中国”比作“东方的巨人”,“阿尔巴尼亚”比作“明灯”,“越南人民的斗争”比作“铁拳”。

辞格兼用是指一句话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辞格,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以排比和反复两种辞格兼用最为突出。如1985年元旦社论中“情况一年比一年更清楚,政策一年比一年更完备,计划一年比一年更周密,措施一年比一年更得力,信心一年比一年更增强”就是排比和反复的兼用。排比和反复在形式上相似,都具有突出强调的表达效果,这两个辞格的兼用,能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为文章增添文采和力量。

辞格套用是指在一个语句中各种辞格分层包容,相互配合。比如1980年元旦社论中“在我们祖国这条巨轮的伟大航程中,水面会遇到风浪,水下会出现暗礁”,全句是比喻套用对偶,把国家的发展过程比作巨轮航行,通过对偶辞格描述了“伟大航程”中可能在“水面”或“水下”遇到的“明”或“暗”的困难。

(三)辞格使用频率增长明显

我们将71篇语篇使用辞格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图7。

图7 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每千字的辞格使用频率

从图7可以看出,辞格使用频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0年,该时期辞格使用频率总体上升;1971—1990年辞格使用频率小幅度下降;1991—2019年使用频率明显上升。辞格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每千字的辞格使用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元旦社论的写作越来越重视辞格运用,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强调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五、结语

本文以1949—201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子和辞格三个因素入手,总结归纳出元旦社论具有词汇类型丰富、句式形长谨严、辞格高频集中的语用特点。

第一,词汇类型丰富。比如严谨的政治性词语、书面色彩较强的文言词语、成语与俗语的搭配使用。除了高频词汇外,还使用大量的随时代发展出现的社会热点词语。

第二,句式形长谨严。比如多用长句、复句进行严密的论述。另外,在句类上,陈述句占有绝对优势。

第三,辞格高频集中。排比、反复、比喻、对偶的突出使用,形成了元旦社论在辞格运用上的明显特点。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4.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4.

5.村田忠禧.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2(3).

6.金倩.《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语言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7.李玉,詹全旺.中国政治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例[J].江淮论坛,2013(5).

8.刘悦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语篇评价手段历时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

9.卢洁.《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话语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11.

10.汪茂.《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历史解读(1950—1999)[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1.王维维.《人民日报》国庆日头版报道的新闻语言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2.徐莉.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元旦国庆社论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New Year's Day Editorial in People'sDaily From 1949 to 2019

Guo Fuliang1 Gao Pengwei 2
(1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2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Abstract: People's Daily was published in June 1948 and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70 years.This article takes the New Year's Day editorial of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19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It makes an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New Year's Day editorial text in 71 years.It uses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obj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Year's Day editorial from three aspects:vocabulary,sentences and rhetoric.

Key Words: New Year's Day editorial;vocabulary;sentence rhetoric bxIWmA+KgSAU4lOxdrH+RNG5Pg+/ETNqoU71Hudq4vgtu1nKFrzUiWVCyzFr9A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