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典故语用作比况成分时的句式研究

罗积勇
(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430072)

摘 要: 当具有主谓结构的典故语进入一个比喻或比较的句子时,它会产生许多句式。本文在古今汉语实例的基础上,对这些句式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在这些不同类型中,典故语作为喻体一般是整体地与前面的本体部分发生比况关系,并且有喻词或平行结构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有时喻词是由副词或副词性成分充当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喻体部分典故语中的主语也会与本体部分的主谓结构中的主语产生关联。

关键词: 用典;句式;比喻

用来比况所述事物的典故语有时是一个主谓结构,当它进入复句充当一个小句时,以及当它进入单句充当谓语、表语或定语时,这个典故语是相当于一个词、一个一般的主谓结构,还是介于二者之间(即其内部成分既与句子中其他成分相关,又被临时当作一个词来用),或有别的什么,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用各种方法来检验。本文先将这类典故语入句构成的句型分门别类,然后逐一考察这个问题。

本文采用两重分类,首先认定这类句型都可分为被比况部分和比况部分,根据两部分的连接方式分出五个大类,各大类下再细分单句和复句句型。

一、两部分俱全,且有比况词
(一)主语从句(主+谓)+比况词+典故语(主′+谓′)

典故语一般是用来比况要叙说的事物,如南北朝·王褒《与周弘让书》叙其滞留北方之苦,曰:“负杖行吟,同刘琨之积惨。” [1] 此属同类关系。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及至问著他,那里是好处,元不曾识。”矮子看戏这一典故应是勾栏戏出现后的俗语,这层意思的表达虽略有不同,但在宋元时期此语常用。又如元·黄蟳《书袁通甫诗后》:“吾侪碌碌,从俗浮湛,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评品,正如盲人说象,知其鼻者谓象如杵,知其牙者谓象如芦菔根。”典出《大般涅 经》卷三十二。

比况词是多样化的,也可借用“是”字,如清·徐 卿《冷眼观》第一回:“ 那妇人 也不过 二三十岁 ,虽 是徐娘半老 ,却也风韵犹存。” 我们从这个复句中分离出“那妇人二三十岁,虽是徐娘半老”这句话来分析,可见“是”与“犹”“如”“譬”“同”等比况词作用相同,这是通过断定“妇人”与“徐娘”的同一关系来实现比况的。

另外,“所谓”“可谓”也可以充当准比况词。明·李贽《续焚书·圣教小引》曰:“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不过在这类例子中,前后两部分的语义独立性比较强,有时甚至可在两部分中间插入一些其他的话,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今大贤说他注的为最,甚至此书一出,群书皆废,何至如此?可谓痴人说梦!”

(二)主+谓,复指代词+比况词+典故语(主′+谓′)

像上面李贽《续焚书·圣教小引》中那段话,“所谓”前完全可以加一个复指成分“此”字,这样一加便成了我们这里要讲的这一式。

现代汉语中这一类例子更多,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我花了钱,教出了人,却叫外国人去用,这才是‘楚材晋用’呢。”又如《镜花缘》第九回:“唐敖道:‘小弟撺空,离地不过五六丈。此树高不可攀,何能摘他?这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了’。”此语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这是当时的民间口语。

“是”字后应是名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这里相当于一个名词性成分。换一个例子来看,“……这才是声东击西呢”,“声东击西”也相当于一个词。但与“声东击西”不同的是,“楚材晋用”的比况关系依然十分明显。

二、两部分俱全,且能通过结构关系显示比况关系
(一)小句(主+谓),典故语(主′+谓′)

这是一种并列或顺承复句,前后两部分通过结构本身显示比况关系,所以不用比况词连接。

在这一类型中,非典故的小句部分的谓语一般比较长,如清·纪昀《帝京景物略序》:“盖竟陵、公安,虽无当古作者,而小品点缀,则其所宜,寸有所长,不容没也。” (此为“同型关系”)又如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芸素有血疾……自识憨园,年余未发,余方幸其得良药。而憨为有力者夺去,以千金作聘,且许养其母, 佳人已属沙叱利 。” “佳人”与“憨园”不是上下位关系,仍属同类关系。因为“佳人”在典中有定指。

其实,这一类型早在唐朝便已出现。唐·姚察、姚思廉《梁书·简文帝纪》:“初,太宗见幽絷,题壁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立身行道,始终如一,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 在这里,“鸡鸣不已”整体比喻作者“立身行道,始终如”一。那么,我们说“鸡”与“梁正士兰陵萧世缵”具有比喻关系,是否成立?我们知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郑笺以为“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如此看来,梁简文帝萧纲正是把自己当作这样的君子,那么,这个典故语中的主语“鸡”也就与整个句子的主语“萧世缵”构成比况关系了。

(二)主+谓+“得”+(真是)+补语(典故语主′+谓′)

《镜花缘》第九十一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现在也可以说:“我真是被你闹得‘江郎才尽’了。”还可以说:“我被你闹得‘江郎才尽’了。”去掉“江郎”,意思便不能完全保存。在意思上,这可以看作“因为我被你闹了,所以我‘江郎才尽’了”的一种简洁表达。注意这与不用典的同型句子如“我被你闹得才思枯竭了”明显不同,后者中“才思”与“我”有隶属关系,前者中“江郎”与“我”没有隶属关系,却有比况关系。

三、第一部分省去谓语,但两部分间仍有比况词连接
(一)主+比况词+典故语(主′+谓′)

这是第一类的简化,比况词往往是“是”之类,如《镜花缘》第三十八回:“据这光景,舅兄竟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了。” 此属同类关系。又如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俄人的阴谋辣手,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事本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简化的原因可能是比况词前边的主谓从句中的谓语所叙说的内容在这一句之前已经先行叙说了,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知孙寡妇已先参透机关,将个假货送来, 刘妈妈反做了周郎妙计 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 如说成“刘妈妈赔了夫人又折兵”,则为同型关系,但典故语中已没有主语,故谈不上对应了。

(二)主语+“是”(或“真是”)+典故语(主+谓)+“的”+名词

这实际上是第三类的变体,在第三类的例子中,“是”字后的成分往往具有名词性,而把这种名词性着意标示出来,就成了这一类,如张恨水《八十一梦·第三十三梦》:“我虽知道他这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玩意,但这句话是惊人之作,不由我不问他一声。”又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仁人们或者要问:那么,我们竟不要‘费厄泼赖’么?我可以立刻回答:当然是要的,然而尚早。这就是‘请君入瓮’法。”文中“当然是要的,然而尚早”等于说“当然是要的,然而应‘费厄泼赖’”。故后面说“这就是‘请君入瓮’法”。典出《资治通鉴·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三)主+比况词+典故语变形(谓′+“的”+主′)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只着了半世昏迷,迷而不觉,也就变成‘不可圬也’的一堵‘粪土之墙’,‘不可雕也’的一块‘朽木’,便落得作了个‘燕北闲人’。”这句的主语是“我”,文中省略了。谓语部分用《论语》中孔子责骂弟子宰我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两句话原本都是主谓结构,现将它们分别改为定中结构,变成了名词词组,就正好可以作“变成”的宾语了。

(四)主+比况词+主′,[]+谓(谓′)

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典出《论语·微子》。这一类型后面的叙说部分到后来大多是兼说“主”和“主′”的,如华而实《汉衣冠》七:“王爷少年英俊,先声夺人;我,我是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了。”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歇后语更是如此,如:“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四、第一部分省去谓语,且两部分间没有比况词
(一)主语+典故语(主′+谓′)

这一类型中,典故语部分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木棉庵郑虎臣报冤》:“谣云:‘大蜈公,小蜈公,尽是人间业毒虫。夤缘攀附百虫丛,若使飞天便食龙。’……(贾)似道奏道:‘……“蜈”与“吴”同,以臣愚见推之,“大蜈公,小蜈公”,乃指吴潜兄弟,专权乱国。若使养成其志,必为朝廷之害, 陛下飞龙在天 ,故天意以食龙示警。……’”“飞龙在天”,典出《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易·乾·文言》从同类相感应的道理来解释这一句话,可见这是一种易象。“陛下飞龙在天”不能简单地说成“陛下在天”。不过在古代,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典故语的凝固性还没有“飞龙在天”这么强。

这一类型一般可放入复句充当成分,如徐特立《校中百咏》十首之二:“我愿诸生青出蓝,人财物力莫摧残。”有的例句在单说时不成立,但把它降到从句的地位时,却能站得住,如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闲共渔樵讲论时,说富贵秋风过耳。”典出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卷二),季札逃君位时说:“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柳亚子《致宋元彬》:“夜深属草,目眦渐昏,恐多谬误,兄当知 弟之甚矣吾衰 。”典出《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是因感叹而造成的易位句,顺过来是“吾衰甚矣。”但现在不能单独说“(小)弟(我)吾衰甚矣”。从这一例也可看出“甚矣吾衰也”是当作一个整体来用的。

书面语中有关这一类的例子有的可能会产生歧义,如《镜花缘》第五十一回:“红红道:‘愚姐久已心灰,何必又做“冯妇”? 败兵之将,不敢 言勇 。虽承贤妹美意,何敢生此妄想?……” 对画线部分可能有三种语法分析:一是典语“败兵之将,不敢言勇”整体作谓语,为同型关系。二是“愚姐”后补个“是”字来理解,但“是”只管到“败兵之将”,为同一关系。

明·王世贞《鸣凤记·南北分别》:“ 这厮口蜜腹剑 ,正所谓匿怨而友者也。”这一例从今天看是符合正常的主谓结构作谓语时的语法语义关系的,但在古代,文人们说这话时一般还是想起了李林甫的事。要是这个典故语原来的概括形式是“林甫腹剑”,情况就不同了。典出《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诸如此类的语典往往容易符合正常的语法语义规则。又如明·周履靖《锦笺记·初晤》:“不要说什么,你且看他双瞳剪水迎人滟,风流万重谈笑间。”我们提取“他双瞳剪水”来分析。此语典出唐·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不过,有时典故语中的主语是喻指属于第一部分中主语所指人的某一东西,如《醒世恒言》卷十一:“下官曾应过制科,青钱万选,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何惧哉!”我们提取“下官青钱万选”这句话来看,就明白了。青钱万选中的青钱喻指文辞,典出《新唐书·张荐传》,公卿称赞张 曰:“称 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 ‘青钱学士’。”

(二)主语+副词性成分+典故语(主′+谓′)

这种类型在古代甚为常见。钟嵘《诗品·齐宁朔将军王融 齐中庶子刘绘》:“(王)元长、(刘)士章,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古代汉语中“几乎”有“近乎”的意思,是动词,这里应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不能算。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对偶之佳者,如‘数点雨声风约住,一枝花影月移来’,……数联皆天衣无缝,妙合自然。”“皆”是副词。在这里,“天衣无缝”几乎成了一个词。典出《太平御览》卷690引《神异经》。

隔了一个成分,或隔一个别的句子,往往可以把那些不隔便难以成句的变得合乎语法,如元·王举之《[双调·折桂令]送友赴都》:“簿书中暂驻行车(疑为‘李’字),白也无敌,赤尔何如?”白也无敌,典出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赤尔何如,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无论京外各官,有要走内线的,若得了受百这条门路,无有不通的。京官的俸禄有限,他便专靠这个营生, 居然臣门如市起来 。”“居然”是副词。

清·赵翼《瓯北诗话·绝句二·冬暖》:“阴阳调燮何关汝,偏是书生易杞忧。”典出《列子·天瑞》。“杞忧”即杞人忧天。书生易杞人忧天。“杞忧”的凝固性已相当强。清·天花才子辑《快心编》谓:“无识的一味矮人观场,随声附和。”矮人观场云云有不同表达,此为宋元时俗语。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幸亏洋提督早已司空见惯 ,看他磕头,昂不为礼。”典出唐·孟蓕《本事诗·情感》,刘禹锡赴李绅(时罢镇在京,官衔为司空)筵,观歌伎而心动,乃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需要注意的是,《官场现形记》中的“司空见惯”,在现代人的语感中,“司空”已经无义,一般想不起是指李绅,所以,“司空见惯”完全变成了一个词语,典故意义几乎消弭殆尽。

现代汉语中这一类比较多见,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无论京外各官,有要走内线的,若得了受百这条门路,无有不通的。京官的俸禄有限,他便专靠这个营生,居然臣门如市起来。” “居然”是情态副词。其实“臣”字可以去掉,但去掉后人们就难以想到此处是在用典。可见,这个“臣”字只是一个用典标志。又如周恩来《要做一个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福州也搬去了一个越剧团,观众听不懂,演员很苦恼,这是领导的缺点…… 文化行政部门的同志不能‘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 这是一种同型关系,它可以转换为“文化行政部门的同志不能像乔太守那样乱点鸳鸯谱”。“不”是否定副词,与能愿动词“能”结合成一体。不管是“居然”,还是“不能”,均有把句子主语与典故语中的主语隔开的作用,这样便可使原来不能说或说来不顺口的话变得可以顺口说了,比如“小孩王顾左右而言他”不顺,两个主语虽然不在同一层次上,但紧挨着,毕竟有点影响,如说成“小孩居然王顾左右而言他”,就很顺了。而现代汉语作品在引用时,则不能省“王”字,因为这成了引用标记。如1993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载吴奎《坦诚》:“( 有些人 )在生活中老是莫明其妙地对人存有顾虑、戒备,担心说错了话,担心别人不高兴,担心影响了关系,担心带来不良后果,等等。于是说了些违心之言,或 王顾左右 而言他 。”典故语中“王”与“有些人”有同一关系,但一般不省,可见现代汉语中成语典故的凝固性已相当强了。

五、第一部分省去谓语,且两部分在主语上互相叠合或代替
(一)主语+这个(或“这”“个”)+同位语(主′)+谓(谓′)

这是比较晚出的一种形式,元·杨景贤《西游记》一本一出:“哎, 你个粪土之墙不可禜 。又无甚钱物,杀坏他身躯,倾陷了俺儿夫,强要他媳妇。天意何如?人命何辜?” 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用典故比况所叙说的事时,第一种类型表意最清楚,在语义结构上,可以说是表层与深层的合一,但如果都像那样说,就会显得 唆,于是出现了其他各种形式,它们大多是通过叠合,让要叙说的部分内容通过典故本身暗示出来。而我们这里看到的这一式,更是在第四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叠合的结果。这一式中,典故语主语跟句子主语的关系叫同位关系。

这一形式还可与“把”字句结合,如清末民初·金松岑、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自从花翠琴嫁来后,竟把 他这百炼钢化为绕指 柔了 ……” [2]

(二)主+谓(谓′)

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因讯蒙师,谓褐乃贵人之衣,胡云贱者之服?……师默然不答。再询,则顾左右而言他。” 茅盾《腐蚀》:“我只笑了一笑,便顾左右而言他。”典出《孟子·梁惠王下》。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在用典的历史长河中,典故语本身是朝着凝固化的方向发展的,表现为典故中的名词或人称往往不会因句子中的名词或人称而发生改变 ,有时甚至明显矛盾的也不改,如吴越《括苍山恩仇记》第五回:“我是个跑码头耍枪棒卖伤药过日子的穷光蛋,实在是太穷,拿不出这一百两银子来……唉!一文钱难死英雄汉哪!” 前面明确说“一百两”,而典语中却说“一文钱”,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然,此典故语已成为固定语,取整体意义,视同词,“一文钱”只相当于词素,与句子的成分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过这种凝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典故语中的成分与句子中的成分一遇适当条件,就会互相影响,从而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这一点相信从我们上面关于典故主语和句子主语的关系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

在上面分析的各种情况中,就典故的凝固程度来看,处在同型关系中的凝固性最强,比喻关系次之,同位关系又其次,而处在同类关系中的凝固性最弱。

参考文献

1.冯广艺,冯学锋.文学语言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4.

2.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孙德金.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A Study of Sentence Patterns when Allusions are Used as Comparative Components

Luo Jiy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When allusions with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enter a metaphor or comparison sentence,it will produce many sentence patterns.On the basis of examples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se sentence patterns in detail.In these different types,allusions,as metaphors,generally have a compa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ceding body part as a whole,and there are metaphors or parallel structures linking the two together.Sometimes metaphors are acted as adverbs or adverbial components.However,under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the subject in allusions in the body part will also be related to the subject in the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in the body part.

Key Words: metaphor with allusion;sentence pattern;metaphor

[1] 典出刘琨《答卢谌书》:“自顷 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2] 语出晋·刘琨《重赠卢谌》:“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accDFVnLI1URNMX+9lNFl+EmLEfBMddi4oj3XLuLNqg1aTauiBteA2wQG6fmZM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