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海水浴场(组诗)

冯至(1905—1993 年),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德国文学研究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1—1927 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其间成为浅草社、沉钟社的主要成员;1930年留学德国。他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北游及其他》,因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风对九叶诗派有深远影响。

浪来了

浪来了,你跳入海中,

浪平了,又从海中跳起,

跳在平板的船儿上,

唱着你故乡的歌曲。

浴衣衬着你的肌肤,

金发披在你的双肩,

岩石为着你含了愁容,

潮水为着你充满疯癫。

我可是在什么地方

好像是见过你的情郎?

他夜间在阴森的林里

望着树疏处的星星叹息!

沙中

在这松散的沙中,

却于一团温馨凝聚;

唇儿吻在沙里边,

深吻着脂汗的香气。

我的双臂懒懒地

向暖暖的空中前伸,

依然触着了(那昨天的)

柔腻的玉体横陈——

怎能从这海浪里,

涌出来魔术的少女,——

倩她攫去了我的灵魂,

只剩下唇在沙中狂吻!

海滨

风吹着发,又长了一分,

苦闷也增了一寸;

雄浑无边的大海。

它怎管人的困顿!

那边是悲切的军笳,

树林里蝉声像火焰;

波浪把一座太阳

闪化作星光万点。

远远的归帆

告我新闻一件:

“有只船儿葬在海心,

在一个凄清的夜半!”

1924 年

作品评析

《浪来了》原题为《海滨》,载于 1924 年 7 月 29 日《文艺周刊》(第 44期),后改题为《浪来了》,收录于诗集《昨日之歌》,为组诗《在海水浴场》的第一首,并增加后二节内容。编入《冯至诗选》时组诗取消,《浪来了》直接改用原组诗的总题《在海水浴场》,曾编入《冯至选集》,列于《冯至全集》第一卷。

冯至是受到五四精神熏陶的一位少年诗人,早期的诗歌多创作于五四落潮期,当感伤、苦闷成为一种普遍的情绪充盈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间时,孤独感应是一种典型的时代特征。冯至的作品同样难以摆脱时代氛围,但他又懂得感情节制,诗歌中没有郭沫若那种一览无余的澎湃激情,也没有冰心小诗体的短小唯美,更没有徐志摩的意境悠远,却以曲折幽婉的情感表达、冷峻的哲思取胜。《在海水浴场》以“海水浴场”为背景,通过“浪来了”“沙中”“海滨”等场景,抒写青年男子对爱情笃定追求而不得的悲剧命运,饱含生活的质感。诗人擅长选择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寄托特殊的生存感受与生命体验,同时又有感情的节制,如丁香花前《春的歌》、郊原游荡《在效原》等,赋予寻常事物以新奇之感,体现了冯至诗歌创作的独特性。

《在海水浴场》的每首诗篇表面上独立成章,但又有内在关联,是作者哀愁与彷徨的感情记录。《浪来了》塑造了一个站在平板的船上唱歌的女郎形象,“浴衣衬着的肌肤”“披在双肩的金发”是她的形态,那富有魅力的肉体使“岩石含了愁容”“潮水充满疯癫”,具体可感的生命个体散发着力量之美,而情郎“夜间在阴森的林里/望着树疏处的星星叹息”则弥漫着阴森、神秘、凄凉的氛围,且富有暗示性。可以说,诗篇上下两节以“你”—“我”对话的形式传递作者对一种相互呼应的爱情的期待,而抒情主人公思慕爱恋的女郎难以寻觅,那苦闷孤寂的爱令他只能望着夜晚的星星叹息。

《沙中》中的“我”在松散的沙中“深吻着脂汗的香气”,向空中前伸的双臂虽依然可以接触到“柔腻的玉体横陈”,但那已“攫去了我的灵魂”的“魔术的少女”不会从海浪里涌出,“只剩下唇在沙中狂吻”,一个执着追求理想爱情的多情男子形象跃然纸上,在感性冲动中有真挚情感的流露。《海滨》中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忧郁已达到极点,在海风的吹拂下仿佛头发又“长了一分”,“苦闷也增了一寸”,连“雄浑无边的大海”都难以冲刷“人的困顿”,只好想象火焰一样的蝉声与太阳般的波浪“闪化作星光万点”来慰藉孤寂的心灵。但“远远的归帆”还是带来了“有只船儿葬在海心”的消息,仿佛是“眼前闪烁着天国的晴朗,心理蕴积着地狱的阴森”(《湖滨》),使诗歌笼罩着低沉的气氛,表达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悲凉情绪。

整体上,《在海水浴场》结构完整、音节自然、感情含蓄。组诗主要讲述海边船上唱歌的妙龄女郎被默默爱慕她的男子推崇,男子最后等来的却是船儿葬于海心的噩耗,隐晦地书写着生命深处的欲望,而这一欲望正是抒情主人公追求理想爱情的写照。用“她”漠然的态度,与心上人距离的遥远衬托男子在无望中仍能执着坚守的信念,但“困顿”“悲切”“凄清”等词语又给组诗打上了凄婉伤感的气息,这是作者当时心灵迷茫与失落的写照,与五四运动落潮期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精神状态相吻合。 QJ4i52pgmU179ievCO3+h8eExENxYbXwzD6+jkCJ+5F0Cpb/gC4UnhxIxwPpQ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