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自一人,坐在这海岸边的石梁上,
我要欢送那将要西渡的初夏的太阳。
汪洋的海水在我脚下舞蹈,
高伸出无数的臂腕待把太阳拥抱。
他,太阳,披着件金光灿烂的云衣,
要去拜访那西方的同胞兄弟。
他眼光耿耿,不转睛地,紧觑着我。
你要叫我跟你同路去吗?太阳哟!
我独自一人,坐在这海岸边的石梁上,
我在欢送那正要西渡的初夏的太阳。
远远的海天之交涌起蔷薇花色的紫霞,
中有黑雾如烟,仿佛是战争的图画。
太阳哟!你便是颗热烈的榴弹哟!
我要看你“自我”的爆裂,开出血红的花朵。
你眼光耿耿,不转睛地,紧觑着我,
我也想跟你同路去哟!太阳哟!
我独自一人,坐在这海岸边的石梁上,
我已欢送那已经西渡的初夏的太阳。
我回过头来,四下地观望天宇,
西北南东到处都张挂着鲜红的云旗。
汪洋的海水全盘都已染红了!
Bacchus 之群在我面前舞蹈!
你眼光耿耿,可还不转睛地紧觑着我?
我恨不能跟你同路去哟!太阳哟!
1920 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最初发表于 1920 年 1 月 5 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后收入诗集《女神》。创作背景是 1919 年 9—10 月,郭沫若深受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当轮船行驶至日本横滨时,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浪,他联想到时代洪流,胸中的激情喷薄欲出,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火山爆发式”的语言,形成热烈昂扬的审美风格,据诗人回忆,留日期间他认为“惠特曼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精神十分合拍”(《我的作诗的经过》),并彻底地为惠特曼雄浑豪放的调子所折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海洋的滚滚洪涛构建起气魄宏大的画面,蕴藏着无限的力量,诗人把自己想象成横跨两大洋的巨人,站在“地球边上放号”,以响亮的号角欢呼“壮丽的北冰洋”,欢呼可以推倒地球的“太平洋”,欢呼具有无限破坏性与创造性的“滚滚的洪涛”。仿佛“力的绘画与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与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是洪涛的节奏,在这里,海的力量充溢着崇高美,体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阔之美。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力的颂歌,“海洋”是主导的象征意象,其中“滚滚的洪涛”体现了五四时代冲决一切封建腐朽思想的巨大破坏力,形容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更是被唤醒的知识青年猛烈冲击旧文化与旧传统的反抗精神的体现。形式上,全诗共七行,句式自由,有强烈的节奏感,排比句式与叠词的反复运用无形中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反映了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而“啊啊”“哟”等感叹词的叠加,烘托出超乎寻常的意境,引起读者的惊叹,而自然的意象与自由奔放的节奏融为一体,彰显着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旨向。
《新阳关三叠》最早发表于 1920 年 7 月 11 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标题为“宗白华兄砚右”,因 1919 年 8 月宗白华担任上海《时事新报》文艺版《学灯》的主编,偶然从一摞摞稿件中发现了留日青年郭沫若的诗稿,非常欣赏其诗篇中那大胆、奔放的激情,之后他们不断有书信往来,后来郭沫若从日本寄来的诗作没有不被刊登的,因此《学灯》也成为他发表诗歌的主要阵地。1921 年该诗被收入《女神》初版时删去小序,副标题改为“此诗呈宗白华兄”。
《新阳关三叠》被郭沫若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创作时间上看,诗人还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一天他独坐在博多湾海岸边的石梁上,目睹海边日落的景象,百感交集,虽身处异国,但心系故土,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尤其想看看经过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后,焕然一新的祖国与新生的骨肉同胞。正是这种深情,使诗篇氤氲着浪漫主义气息,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抒情主人公“我”坐在海岸边的石梁上观看太阳西渡的景观,虽是“送别”却没有“泪沾襟”的感伤,虽是黄昏时逐渐下沉的“太阳”,却看不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惋惜,而彰显着昂扬热烈的悲壮之美。
从结构上看,《新阳关三叠》共三节,形式自由奔放、错落有致,通过“要欢送”“在欢送”“已欢送”等词语呈现“太阳”一点点西沉的过程,体现出“动”的精神与力量,赋予自然物象以鲜活的生命感。而海也在变化,从“汪洋的海水在我脚下舞蹈”到“远远的海天之交涌起蔷薇花色的紫霞”,再到“汪洋的海水全盘都已染红了”,这些画面有着不断跳跃的动态美,象征作者浪漫飞扬的情感。诗篇通过意象“太阳”“大海”表达诗人向往自然、崇拜光明、憧憬未来的心绪,每节的最后一句“你要叫我跟你同路去吗”“我也想跟你同路去哟”“我恨不能跟你同路去哟”,抒情主人公愈加激动的情绪与变动的自然物象相融合;尤其是“要”“想”“恨”几个动词体现了作者试图打破封建思想藩篱,创立新文化、新道德的激情,当然也有期盼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目睹其新生的迫切心情。整体上看,《新阳关三叠》描述了“我”在海边“送别太阳”的画面,而一个“新”字预示着作者试图以新的姿态超越传统,表达历史转型期张扬个性,讴歌生命与光明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