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残障群体的网络亲密关系实践呈现出众多繁荣的表象,不断扩展的社交范围、充满未知的开启新的社交关系的机会……残障群体在偌大的互联网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兜兜转转,始终期待着美好的爱情机遇。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繁荣看似充满希望,但是也从未承诺过一段踏实的关系。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将来时”的,它吸引残障群体始终在乐观中期盼等待,即使很多时候它充满风险,甚至带给个体不可挽回的伤害。这种对虚妄的繁荣假象的期待,也常常展现出残酷的一面。在获得的访谈资料中,大部分残障群体所经历的网络浪漫关系,最终都走向了结束或者破裂。互联网带来的浪漫爱情关系并非坚不可摧,在众多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面前显示出脆弱和不堪的一面。
作为一个新兴的人际交往场域,互联网塑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交环境和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不再受限于自己的真实社会身份,而以一个个符号化的“面具”示人。这样的交往方式使得整个网络空间变成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身在其中的个体不再受到现实生活中社会规范和道德的约束。
有关于网上约会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建立信任和自我表露可以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
在网络环境中,残障人士想要建立一种亲密关系,并且让这种亲密关系可以延伸到线下环境,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无实体”的网络空间中协调自我形象的呈现。对于网上的陌生交友环节来说,残障群体对自我身体损伤程度的披露是重要的信息之一。尽管可以选择隐藏身体上的缺陷,但是对于希望恋爱关系可以延伸到线下的群体来说,坦诚披露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必要的。有研究认为,网恋者之间的信息交易如果是真实的,则有利于网络感情从“虚拟分离”到“现实回归”的转变。
对于残障群体来说,网络恋爱的便捷性和易发性让他们面临更大的风险。这体现在,不仅仅是自我的信息披露,对方的匿名化形式所带来的风险对于残障群体来说更是无从判断。但是有研究表明,这种风险更多时候并不是由互联网所带来,而是由危险本身或者危险的“他人”所造成的。
互联网交友本身就充满风险,即使参与者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但其所带来的风险很多时候仍是不可避免的。“之前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三岁的男友,几乎每天都会聊天,有时候也会视频电话,大概半个月左右确定恋爱关系,认识三个月之后见面了。直到见面之前的一个月左右才知道对方曾在黑道上混过,也曾经被警察逮捕过。见面之后发现本人有很浓的混混气质,然后很快就分手了。”(被访者L)欺骗是网络亲密关系常见的伤害形式,陌生个体在网上可以通过前台修饰营造一个完美恋人的形象,吸引更多的仰慕者。这种前台的修饰包括对外貌性格、自我身份地位、经济实力、残障状况等一系列的整饰,目的都在于提高自己的潜在婚恋价值和婚恋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希望建立浪漫关系的残障群体来说,如何分辨和识别这其中的隐瞒和欺骗性陷阱,成为在网络空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前提和必备技能。
残障群体的互联网浪漫关系实践之所以会成为他们不可避免的痛苦来源,一方面来源于网络空间呈现出的“虚假繁荣”和其中所隐藏的潜在性伤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网络亲密关系”的恋爱模式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形式,只是将传统婚恋观念在互联网上借以延续,而互联网根本无法解决残障群体婚恋困难的根本性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残障人士在网络空间中的婚配市场中,仍是处于低竞争力的状态。这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和家庭角色构成的影响,如男性在传统观念中应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男性残障群体相比于女性残障群体,面临更大的婚配难题;二是桎梏残障群体完成婚恋的根本性因素——较低的身份阶层与较差的经济状况;三是在残障婚恋市场中,有一条隐形“鄙视链”的存在,不同残疾程度、残疾类型亦影响个体在婚恋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
中国的传统婚恋观念认为,婚姻的主要目的在于延续香火、孝敬父母。在传统观念中,男性主要承担家庭的经济来源,而女性则负责家庭内部事物的处理,包括生育和抚养等。在农村地区,浪漫关系也存在高度性别化的差异,尽管男女都有工作,但中国传统的劳动分工依然存在;男子气概的标志包括以工作和财富为中心,男性角色被期望成为成功的提供者和保护者。
我国部分残障群体正是生活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都处于劣势地位的贫困农村地区,传统的婚恋观念和家庭角色观念对这一群体的影响尚未退场。在互联网上寻求浪漫爱情实践的残障群体也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新型浪漫关系所带来的观念冲击。对于这一群体来说,一方面,他们会受到有儒家传统文化倾向的婚恋、生育等相对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文化思想的传播也让他们对建立和维持新型浪漫关系产生向往。可以说,残障群体的网络交友实践正是在这种相互对立的观念的不断拉扯中进行的。由于受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既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又一心向往现代社会带来的全新的、地位平等的爱情关系,于是不得不屈服在现实的残酷之下。
“我们谈恋爱的第三年,我在市区买了房子向她求婚。但是对方父母却要求我们拿出10万元的彩礼,我家经济实力差,拿不出这笔钱,最终她父母把她带走了。”(被访者J)这与余道清等人研究发现的残酷性相一致:残障人士的生存能力决定了其择偶的基本条件,有经济实力、有住房的残障人士成婚率高,依靠家庭供养的残障人士成婚率低,而生存能力差的残障人士几乎没有婚配的可能。
提到对交往对象的期待,被访者D如此表述:“我对对方的要求并不高,因为我觉得我自己也就这样,没资格要求别人在经济上怎么长怎么短。除非自己很出类拔萃,才有资格要求那么多吧。如果对方也是残障,我的要求就是不严重就行,完全自理是底线。”但是在与D的交谈过程中,能发现他仍然存在对更好条件的婚恋对象的期待。根据D自己的表述,他的条件在残障群体当中处于相对乐观的情况,但是依然不可避免地面临婚恋需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可见,无论互联网在多大程度上提供给残障群体更多的选择和浪漫的幻想,当这一网络浪漫关系从虚拟空间转换到现实世界的时候,需要面临的仍然是现实条件的考核。
除此之外,个人的身份阶层与经济状况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颠覆,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侵入了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领域。商品化逻辑下的消费观念,让社会成员把情感的投入和货币的交换相提并论,导致了爱情消费主义、爱情物质主义在社会生活中的流行。
这一流行趋势使得经济物质条件变成了能否敲开婚姻大门的关键,这些条件对于大部分社会地位较低和经济能力有限的残障群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事实上,“经济拮据”是与许多残障人士如影随形的词汇。这些现实情况的考量,在残障群体最开始于互联网上进行网络浪漫关系的尝试的时候被网络的扁平化和匿名性所掩藏。但当真正开始交往时,这些他们不得不正视的挑战才慢慢浮现,让沉浸在浪漫幻想泡沫中的个体意识到,互联网上所谓美好爱情的追求不过是残酷现实的化身。
上文讨论的物质主义的爱情观中,男性所承受的压力明显高于女性。有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在1980年以后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导致了婚姻市场中男性的过剩和男性“婚姻挤压”的出现。未来,当更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农村人口进入适婚年龄,将进一步导致男性“婚姻挤压”现象的加重。目前,我国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在同一群体中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多很多,
而导致男性婚配状况持续恶化。与非残障人士相比,残障人士面临更高的失婚风险;残疾男性的失婚风险不仅明显高于非残疾男性,而且远远高于残疾女性。与此同时,女性在寻找配偶时存在一种“高攀”的倾向,
在当代中国,男性霸权主义以男性的赚钱能力为中心。
综合来看,残障男性已经成为婚姻市场中绝对的弱势群体。
这一特点在百度贴吧中可见一斑,在残疾人吧中,大多数发帖明确征婚的都为男性,并且均已到适婚年纪。在一众征婚帖当中,女性的身影寥寥无几。困在百度贴吧当中的残障男性,透露出积极又悲观的社会心态。谈及在贴吧发征婚帖的原因,被访者D说“贴吧发帖征婚是因为觉得,‘到岁数了,该考虑了,躲不了的’。最早谈恋爱是在十八九岁的时候,与现在比,目的不同而已,上学那会谈对象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虑那么多。现在考虑的因素多点,毕竟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对应的择偶观”。网络上相遇的姻缘可遇不可求,对于残障群体来说,想要寻得合适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同时还要面临不可预知且脆弱的未来。
相比社会上惯常存在的学历、经济上的“鄙视链”,在残障群体婚恋圈中,也有着“鄙视链”的存在,这一“鄙视链”更多地围绕残疾类型。如果说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经济水平、个体残疾情况等是影响残障青年婚恋的诸多因素,那么其中个体残疾情况因素被赋予的权重是最大的。对于残障群体来说,与健全人恋爱容易,但结婚却是难以实现的奢望。“健全人……这个……咋说呢,我一直坚信一句话,婚姻就是交易,对方肯定多少图你点什么,然而迄今为止我没发现我有哪一点做得比健全人要好。”(被访者M)除了从自我角度出发的不自信,现实客观条件的阻挠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之前谈过一个三年的女朋友,是健全人。当时在交往的时候,对方父母就百般阻挠。虽然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但是父母不同意的爱情很难得到成全。我以后不会再和健全人交往了,结婚根本是无稽之谈。”(被访者F)
基于生活的现实因素以及残障群体的自我认知,大多数残障青年不敢奢望与健全人成立家庭,然而这种想法,也是权衡生活的便捷性之后产生的结果。残障群体在择偶时需要考虑到的状况主要包括残疾程度和家庭经济因素。根据残疾类型来看,往往不会出现同一残疾类型相结合的情况。例如,肢体残疾的残障人士往往会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的残障类型不同的对象,较为轻微的残疾或是对生活影响偏小的残疾比如聋哑,在婚恋圈中会更受欢迎,也更容易找到对象。同时,有采访者表示,与残障群体结婚会更有安全感,因为本身这一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缺乏自信,对于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与残障人士的结合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综合来看,无论是互联网带来的网络交友风险,还是社会本身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都会对残障群体寻求网络浪漫关系产生阻碍。互联网带来的繁荣看似充满希望,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阻碍改善残障群体婚恋状况的结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