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场关于约会、求爱和现代浪漫的“数字革命”正在进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6 年调查数据显示,有15%的美国成年人使用过在线约会网站或手机约会软件,而且这一比例每年都在稳步上升。
在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年轻人的恋爱场景也越来越多地向线上转移,他们会通过网络媒介来寻求伴侣,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培养感情。
互联网媒介的诞生带来了崭新的社会形态,人类的社会交往场景和社会互动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虚拟交往成为新的社交形态,并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人社会生活方式的新趋势。对于残障群体来说,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及之前,他们能够了解另一半的方式包括自由接触相识、参加以媒人为中介的相亲活动或者是参与相关政府部门和民间公益组织举办的相亲交友活动等。但互联网出现之后,他们得以利用社交媒体拓宽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交范围,通过一种新型爱情启动模式——“网络恋爱”,来满足个人的正常情感和生理需求。
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中明确表示,婚配权是残障群体应享有的一项重要人权。可见,关心残障群体生活及权益保障问题,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我国历来也同样重视残障群体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残障群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残障群体事业发展道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残障人群的帮扶工作依旧以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重点,帮扶措施主要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康复、法律维权等方面,并投入日益增长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残障群体的生活质量,而残障群体在情感与归属上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却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与正常人相比,残障群体在稀缺资源和社会支持的获取上存在着不平等,这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生活水平差及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
这些物质层面的匮乏进一步导致了其情感需求满足程度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而社会交往关系和婚恋作为提供情绪支持的重要渠道,对残障人士来说至关重要。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婚姻不仅是生活幸福程度的直接体现,而且体现了生活的情感水平和其他安全感。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国的各类残障人士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男性为4277万人,占51.55%;女性为4019万人,占48.45%,残障男性比残障女性多258 万人。
而根据2007—2013年残障群体小康发展监测结果显示,残障群体结婚率基本保持在63.0%左右,远低于全社会83.1%左右的水平,可见我国残障群体婚恋困难的问题已经为社会一大症结。
由于自身的身体原因和社会偏见,残障群体自身在婚恋市场上存在天生缺陷。互联网上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残障群体在现实空间中以“血缘、地缘、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残障群体的社会交往从现实情境向虚拟空间延伸。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实现了对弱势群体人际交往的赋权,不仅改变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方式,也动摇了其中存在的权力关系,让社会弱势群体从等待帮助和改造的被动消极的客体,变成了掌握话语权、具有自身实践能力和主体性的能动的群体。
因此,本章将视野聚焦互联网环境下的残障群体的两性亲密关系上,以此为研究对象,希望探究在新的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是否有助于满足残障群体的情感需求,在亲密关系实践中给予这一群体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满足感,并解决在传统时代残障群体婚恋难的现实困境。研究主要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得残障群体在网络环境建立浪漫关系过程中的甜蜜或痛苦遭遇,揭示目前残障群体的恋爱困境,以期破除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以及为未来实现残障人士婚恋的良性发展、改善残障群体生活环境提供事实参考和经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