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媒介情境论”为分析框架,综合前文提及的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前区”“中区”“后区”情境,总结得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的三点优势:
一是与传统就业情境相比较,数字化就业情境“后区”的被边缘化困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在传统就业情境中,雇主对残疾歧视立法的看法以及他们对雇用残疾人的态度一直是残疾就业研究的重点。
世界各地通常采用两种政策办法来促进残疾人就业。一种是基于《反就业歧视法》的“机会平等”方法,另一种是配额制度。配额制度要求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劳动力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中国有3000 多万劳动年龄残疾人。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提高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目前,主要有三条途径在推动中国残疾人的就业:集中就业,配额计划,自主创业。中国实行了30多年的配额制度仍然是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部分私营企业却优先支付税款而不是雇佣残疾人
,多位学员在采访中表示在此前错失的有偿就业中,许多工厂宁愿交税也不愿意雇佣残疾人。
残障群体的求职过程中包含了许多与残疾有关的社会工作就业的挑战,包括关于披露残疾的决定,被拒绝工作机会,残疾权利和责任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这些挑战和歧视而选择不充分就业。这种体验的某些方面对于那些残疾无形和有形的残疾人来说是不同的。对于那些有无形残疾的人来说,因为残疾而被拒就业的恐惧和沮丧更为常见,而实际上被拒就业的沮丧通常与有形残疾有关。
此前在工厂工作的残疾人X5就因同样的问题而被辞退,雇主的歧视不止体现在对残疾有可能造成的意外风险,更体现在“工厂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而花钱改造厕所等配备设施”(使其方便残障人士使用)。创办人M此前停办的实体茶餐厅,是由该培训平台继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电子商务培训后,探索开办的统一装修、配送、售价模式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实体店。然而,残疾人的服务却被认为是“无法达到卫生标准”的,顾客对其餐厅提供的熟食与服务皆抱有质疑态度,这都是残疾人在有偿就业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培训平台学员开设的实体店“汕头爱心商行”为例,该实体店由M带动,X1、X2、X3、X4等四名残疾人合伙,热心市民资助十万元开店。开店以来生意情况不容乐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来自就业歧视下的心理压力,以及身体上的困难,如搬货拿货行动不便、长时间劳作身体难以支撑。
反观数字化就业情境,由于网络身份具有隐蔽性,加之传统就业“后区”情境中残疾人易受到歧视与被边缘化的困境,一些残疾人表示自己从事部分数字就业工作时可以选择“不暴露自己的残障身份”,将自己看作正常人进行互联网人际交往,而这种方式可以改善他们遭遇歧视与污名化的情境,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就业情境中残疾人与雇佣者对于配额制度的纠纷。互联网经济的强信息化特征,把残疾人从“此时此地”的场景限制和“亲力亲为”的身体限制中解放出来,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的非平等竞争地位得到极大改变。
残疾人R (重度瘫痪):我记得我第一家店铺是卖汽车防盗锁的,等到工作半年之后,老板有事跟我开视频,他一开始特别惊讶,一直说“真的没想到,真没想到是这样的”。他之前不知道我是残疾人。我也当过很多店的客服,但是一些网店的老板就比较排斥。后来这家店我就直接没有表明身份,做了几个月。后期老板知道我是个残疾人之后,主动向我提出把工作时间调整到我最方便的时间。
二是互联网集聚效应扩散了群体链接节点,有助于实现线上线下人际关系变现。一方面,残障群体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这一中介,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社交关系复刻至网络空间。自2002年QQ推出群聊功能到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互联网社交平台将社群形态从线下带至线上,并以熟人社群为主,实现了互联网强关系人群的聚集。例如残疾人L所经营的海产品微店,前期开业面对的第一波客户就是微信朋友圈的熟人关系群体,L也时常将微店的产品推送到朋友圈中吸引亲戚朋友下单,有助于实现线上线下人际关系变现。另一方面,数字化情境将具有某一共性或多个共性的网民聚集形成弱关系,并在持续的互动中强化这一关系。残疾人病友论坛、互帮网、百度贴吧等互联网“影响圈”的兴起,将具有共同心理诉求的网民聚合在一起。这些网络社区像一个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成员需遵循自发形成的规则参与内容生产、深度讨论以及秩序维护,不但获取了自身在网络社区新型网络社群关系的形成与维系中的地位,而且强化了各个主题板块下社群内的情感联系、文化相似性、身份认同与共同体意识。
三是形成“中区”平台聚合力不断反作用于“前区”“后区”,群体内部返场反哺“后区”的良性循环。随着汕头市残疾人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输送出去的残障就业者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受到各地媒体的关注、报道与扩散后,平台自然而然地会再次形成其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受到更多媒体的报道,吸引更多残疾人聚集和群体内部返场反哺“后区”,从而为“前区”行为提供更好的基础助力以形成良性循环。个人使用互联网只是残疾人就业的一个切入点,如果残疾人就业能与政策支持和更广泛的改革相结合,将会更有效。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被赋予了实现残疾人就业增收的责任和使命,而数字化培训作为残疾人进入互联网就业行业的“推手”,在帮助残疾人就业增收、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根据前述研究结果,残疾人自身的局限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残疾人电商培训的两大阻碍。此外,电子商务的复杂性和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等外部因素是其第三大阻碍因素。数字化简单工种的门槛低和可替代性高的特性,也决定了残疾人容易被技术发展所取代。M指出,受疫情和天猫升级客服机器人影响,已经有一批残疾人遭遇了失业的困境,M还说:“如果我们还要再帮助这群残障人士就业的话,在受到机器人影响的这个前提下,那我们还要尝试走一些负责做售后的路子,我们以前是收钱,现在改成售后,售后的话流程比较复杂,机器人暂时达不到规范化的水平。当然,我们更希望残疾人能做到数字化自主创业,比平台教他们的走得更远。”
总体而言,尽管数字劳动为残障群体的有偿就业打开了新窗口,但外在的歧视与不公平待遇依旧存在,我们鼓励更多适用于残疾数字工作者的数字劳动类型兴起,同时建议政府及社会多开设针对残障群体的社会化就业培训课程,使残障群体不止停留于线上的数字工作,而是在实体经济中也能发挥热量,与正常人一同参与普适性的经济活动,加快现实社会化就业环境中对该群体歧视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