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关于社会包容的残障研究通常忽视了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包容这一研究视角。然而,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包容已成为残疾人士社会包容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
残疾人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缺乏建立“自我企业化”思维的必要能力。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包括缺乏经济支持和资本导致的经济挑战、低估和歧视残疾人能力的传统社会文化规范与观点以及来自缺乏商业培训的个人态度挑战。由于受到“自立自强”类的话语影响,就业对残疾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可能解构残疾。因此,能否获得以就业为基础的收入是残疾人社会融入和参与的一个标志。
长期滞留在密闭环境与外界因素的压力迫使残疾人急于寻找一条自救之路,而互联网则成为当时最好的出口。从最初的抵触外界接触到萌生就业意识,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经历了“自我说服”阶段。对大多数早期冲浪者而言,2008年的互联网时代除了有论坛网站的兴起,网络骗子也甚嚣尘上,在早期的互联网残障社群的刻板印象中,互联网就业被大多数残疾人认为是骗子敛财的手段。在互联网上发的网络就业帖子,都无法让残友们卸下防备,造成心理上的持续性抵触。整个传播中,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集中各方分歧与整合统一的过程,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探索。对于生活条件较差的残疾人群体而言,他们的需求仅仅是“赚的钱能够还清电话费”,于是当观念在社群小范围传播并获得群体认同之后,有些人选择跟从先行者一同创业,有的人选择自行摸索互联网就业的更多方式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下,工作不仅对家庭收入的贡献重要,而且在成年和责任的概念中更为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网上找到工作的意义远不仅仅是创造收入,而是更多地体现了残疾人通过找到工作可以实现的自我价值、自信和自尊。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信息联系、交流和互动的虚拟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生活不仅为残疾人士提供了一个栖息地,而且成为一种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为残疾人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理环境和一个辅助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残疾人L说:“我2008年在一个全国残疾人QQ群中认识了残友M,向对方求证了互联网就业的可靠性和真实性。M告诉我:真实不真实,咱们也没有什么给他骗,是不是?我们都是不富裕的残疾人,但是咱们能赚一毛钱也是个好的,因为咱们还没有废掉,还能够赚钱。这一说法最终说服了我。”
由于残疾人们面临的困境相似,他们之间极易产生共情,作为一个互联网社群,他们相对容易有相同的看法,而群体内部相对而言对生活还处于茫然、消极避世的状态,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做出某种行为时,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个人也会做出与群体中绝大部分人相一致的行为。很多人认为这种随大流就是合群,而偏离群体中绝大部分人的行为就是不合群、孤僻、偏执。个体由于受到来自大众的压力,更易做出从众的行为。且互联网就业背景下的残障群体日常生活中普遍拥有更多的时间浸泡在互联网上,也更能注意到碎片化的聊天对话信息等,因此,在看到一些人群选择数字化就业之后,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也会做出相应的选择。
由于肢体残障、阶层等限制,残疾人在传统工作中与正常就业者存在着知识鸿沟,且随着教育与经济活动的弱参与,知识鸿沟也在不断地拉大。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量的差异、社会范围的差异、大众媒介的性质这些都是造成知识鸿沟扩大的原因。在互联网数字媒介赋能之前,残障群体普遍受限于教育水平低下而在传统的有偿就业中遇到极大阻碍。残疾人在使用互联网或社交网络的过程中,通过收集信息来寻找和抓住工作机会,付出个人资本(主要是人力资源,如体力劳动、时间和知识)以获得经济回报。整个过程表现为能够访问互联网、有明确的在线工作意愿和一定程度的就业能力。
互联网赋权残疾人、构建无障碍世界、增加了残疾人进入就业市场的机会,线上教育被认为是残疾人进入数字劳动市场的一种赋权工具。如前文所示,实体经济对残障群体的就业歧视,使得即使是在入门阶段的数字工作,也可能成为该群体参与经济活动的少有机会。
虽然从事电商活动的门槛较低,但是想在电商领域立足,残疾人仍然会面临一些重要的障碍。对于绝大部分网络就业的残疾人而言,要想通过电商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需要克服体力的限制、技术的缺乏和资源的不足。
相较于传统的体力劳动,网络劳动在降低对人们体力依赖的同时,也在其他方面设定了一些准入门槛。从本章所探讨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当残疾人电商创业遇到难题时,中国残联、社会组织、互联网公益平台和家庭成员的各种支持,是帮助他们突破重重障碍的关键力量。
“作为虚拟整合的具体组织形式,互联网平台通过对外和对内的技术赋权,实现了从平台企业向平台市场和平台社会的升级和蜕变,平台社会将虚拟整合潜在的建构性兑现为现实的建构力。”
随着互联网数字就业行为的增加,互联网社会资源也自动地进行了整合与聚集,于是积攒了一定互联网人脉资源、人力资源与商业推广资源的残疾人数字就业培训孵化平台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的有偿就业情境,派生出新的数字化就业情境。平台社会的到来使现代社会裂变为两个面向,即线下的实体面向和线上的平台面向,个人因此分别以实体身份和平台身份出没于实体社会与平台社会。
由于M创办的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的培训模式和就业渠道适合推进残疾人就业,汕头市残联根据相关政策给予M大力支持和帮扶,2016年批准在M的公司设立汕头市残疾人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在汕头市残联的帮扶下,残疾人经过M的团队培训上岗后,可以足不出户,居家办公。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两千三百多名残疾人成为该平台的兼职员工。这些残疾人经过M团队的网络培训后,从事电商运营推广、电商店铺美工设计和直播带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