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新时代南山风格引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广医范式

一、研究背景

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风格是学习榜样。广州医科大学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凸显责任担当、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扎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致力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学校运用榜样教育理论,紧扣教育行为主体和实施过程,通过树立钟南山院士这个师生身边最优秀的榜样,解析榜样的优秀特质,将其升华为“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新时代南山风格,再把榜样精神融入学校培养目标,深度嵌入育人各环节,探索构建并实施“三化三合三体系”育人新模式(见图2-4),系统改革教学新方法,并通过培养大批具有新时代南山风格的卓越教师,借助日常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全面打造育人新生态,自然而然地将学校优秀的精神文化转化为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资源,从而实现转化育人。

改革经过10余年探索与实践,以“南山班”为起点、推广至临床医学专业(见图2-5),每届600人,辐射全校每届约1 500人,近7年来普惠本硕博层次万余学生。校外30余所院校复制借鉴,受益教师约4 000人、学生近5万人。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考研率持续攀升,稳居独立医科院校前列,2020届执医考试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25个百分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得到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充分认可,被同行专家高度肯定,获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图2-4 基于榜样学习理论的新时代南山风格引领的“三化三合三体系”育人新模式

图2-5 成果发展沿革

其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下:

(1)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不足。现代医学模式变革、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人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生亟需榜样精神正向鼓励提升学习内驱力。

(2)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强。医学教育长期沿用“学科为中心”三段式教学,偏知识传授而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程、实践、教师科研融合不足。

(3)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与精力投入不够。优秀的教师能培养更优秀的人。医疗科研的压力不同程度影响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投入,忽视了育人文化的传承,难以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的理念与要求。

二、主要内容举措

(一)“三化”引领,激发学生内驱动力

1.熏陶浸润感化

(1)打好文化底色。将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南山风格育人理念渗透入规划、入制度、入方案、入教材、入课堂、入社团、入生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拉近学生与榜样的距离,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

(2)打造南山名片。设立南山学院、南山实验班,开设南山学堂,设立南山基金会、南山奖学金,组建南山志愿服务队、南山风格研学社、南山阳光体育节等,通过品牌项目传承南山基因。

(3)发挥载体作用。充分发挥“四馆”——校史馆、“抗非”纪念馆、抗疫纪念馆、生命伦理馆,“两墙”——医学生誓言墙、校训墙,“两石”——感恩石、“广医人精神代代相传”座石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组织医学生宣誓、参观场馆等,开展榜样教育。

2.课程渗透内化

(1)开发特色课程。开设南山风格网络课、抗疫一线连线课、纪念场馆现场课、人文医学技能课、实习共情技术课、心灵查房体验课等。

(2)丰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修订教学大纲,注意与医德传统、社会热点、医学科技发展相结合,将榜样人物真实案例和感人事迹有机融入。如开学第一课,将新时代南山风格、抗疫精神与思政课知识点有机结合。

3.知行合一同化

(1)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南山志愿服务队、广马医疗服务队、柔济志愿服务队等品牌志愿团队常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服务、流行病学调查、医疗知识科普等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主动投身科研攻关及抗疫一线,将榜样精神外化于行。

(2)形成“看—听—做—行”临床实践链路。本科一年级新生先“看”——参观医院、熟悉接诊流程,“听”——接触病患、体验患者疾苦,参加医院医学人文讲座等;二年级“做”——参加导医活动、医院见习和劳动;三至五年级“行”——早见习、早实习、参加志愿活动,身体力行,践行医者责任。

(二)“三合”集成,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1.主干课程多学科整合

(1)重构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矩阵图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紧密耦合,嵌入相应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整合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开展基础、临床、预防、人文“多学科+”整合,设计大健康及全生命周期课程群,全学程渗透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与康养观念,遵循“发育过程—解剖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调节—病理变化与功能异常—疾病诊治—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疾病预防与营养—社会心理因素影响”逻辑思路,构建骨骼肌肉系统与皮肤、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儿童疾病与生长发育、神经系统、五官科学10大模块必修课程(3 !10学期)。实现专业课程前移、总学时精减17%。开设“医学+”前沿学科融合选修课程如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精准医疗等。

(2)重构教与学新模式。全面实施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研究和线上线下混合的深度学习改革,引导式教学与理论授课学时比提升至1∶1。建成一批智慧课室与2个智慧教学平台(“e学中心”、学习通App)、2个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基于虚拟标准化病人的病史采集—综合思维训练系统)、2个跨学科融合案例库(60个PBL案例、40个CBL案例)、3种教材(系统整合课程讲义、实验教材和教学大纲)、10大系统模块线上课程等,为自主深度学习提供保障。

创造动态性和情景化学习体验,帮助学生通过应用、理解事实性知识,构建概念性知识的体系框架。教师撰写并滚动更新教学案例,注意整合疾病预防、医学人文、医疗制度等知识,每学期安排6 !7个案例学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医学人文素养等。如呼吸系统设计了《会“猫叫”的女孩(哮喘)》《无法抗拒的诱惑(慢阻肺)》《大学里的潘多拉盒子(肺结核)》等案例。

(3)重构关注学习成效的评价方式。所有课程实施了多维、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改革:①评价内容综合化:在传统闭卷考评价基础上,综合开展案例或问题讨论、小组答辩、技能操作、病史采集、病历书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综述、学习反思等过程性评价;②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③评价方式多样化: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线上与线下评价结合。

2.实践科研双链条联合

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围绕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进阶式科研训练模块、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综合技能—综合思维螺旋式上升临床实践教学设计,重构全过程考评+全方位实施+全阶段贯通+全平台保障“四全”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课程+实验+项目+活动+平台“五维”科研训练培养途径,结合基础—临床双导师制,培养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缜密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科研创新能力。

(1)重构临床实践“四全”教学策略。①全过程考评:加强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学在课中及课后回看录像;见习课利用学习通App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实习阶段采用个人学习档案袋、迷你临床演练评量(MiniCEX)、临床操作技能评估(DOPS)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终结性评价采取试卷多题型设计、结合技能操作、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等开展考核。②全方位实施:内外妇儿及人文等多学科有机融合,基本技能—专科技能—综合技能—综合思维螺旋式上升的临床技能培养,课程+培训+竞赛+见习+实习的全方位临床实践环节。③全阶段贯通:第一学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基础—临床双导师开展临床预见习;第二至四学年,开设系统模块课程和临床技能课程,课间见习与床边集中见习相结合;第五学年按系统模块轮转实习。④全平台保障: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及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2)重构科研训练“五维”培养途径。①四类课程:深度融合学科前沿,开设前沿性、创新性、本研一体化和国际化课程;②四层次实验内容:构建多学科融通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进阶式实验模块;③四类项目: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项目;④四种活动:开展课间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学习、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境外生交流、寒暑假境外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拓展国际视野;⑤四类平台:搭建面向学生开放的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全面认定各级重点实验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实验平台全面对学生开放;国家呼吸重点实验室成为医学生科研创新培养的主阵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附属医院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为临床教学的主基地。(见图2-6)

图2-6 实践—科研双链条联合

3.教学集群跨学科融合

联合附属医院优势学科和临床专科,以重大临床问题研究为导向,顶层设计组建18个跨学科科研“卓越集群”,开展基础与临床学科共建,开展人员互聘、联合申报课题、共用部分科研经费、共享软硬件资源等。在此基础上组建院士领衔、“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参与的14个“基础—临床+”新型教学组织;实行双导师制,临床+基础+人文课程教师同上一堂课、同申报科研课题等。学科建设、专科建设与教研室建设、基层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创建支部书记+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四合一”机制。团队根据课程整合思想,编写教学大纲、学习大纲、课程讲义,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研交流,共同撰写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交叉知识点及时沟通,定期开展教学总结,不断促进课程深度融合。

(三)“三体系”协同,提升教师卓越品质

1.师德师风传承体系:职业精神+榜样特质

理实结合培养传承南山风格的骨干师资。通过开设校本师资培训体验课程,如增设教师职业宣誓仪式、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校史馆、“抗非”纪念馆、抗疫纪念馆;组织“南山名医团”等志愿团体深入基层开展健康科普及义诊活动;设立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南山基金会等鼓励优秀人才;设立南山学者、南山人才培养计划等培育师资;组织教师参加院士讲座、兼任“南山班”导师、参与钟南山教学示范课等,强化广医大学文化传承教育,树立教师治学严谨、言传身教的信念,促进教师自我成长,追求卓越。

2.教学能力提升体系:以赛促培+进阶培养

建设“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校级临床教学能力(教学查房、病历书写、临床技能)竞赛”四位一体的竞赛系统,持续按“初阶—中阶—高阶”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信息技能,开展长期多元、分层分阶培养。通过立项研究、试点探索、示范观摩、竞赛培训等管理手段引导和推广教学新模式,以教学理念、教学技术与方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重点培训内容,培育PBL导师团队、混合教改团队、临床教学导师团队、医学模拟教育导师团队。建立制度要求申报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者必须参加教学能力提升再培训,平均每年应不少于6学时。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近3年来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示范课、沙龙271期,培训教师26 620人。90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接受为期2周的器官系统课程整合和PBL培训。

3.教学导向荣誉体系:正向激励+考核评价

正向激励能鼓励教师投入教学,营造乐教善教氛围。一是建立教师荣誉体系,树立标杆典型。开展教学杰出贡献奖、教学名师奖、教学优秀奖、教坛新秀奖、优秀实习带教老师等评选。二是实施教师教学奖励办法,对个人教学业绩给予鼓励,2016年以来共奖励近800万元。三是放权学院制定教学业绩导向的薪酬分配方案。

健全教学工作量评价标准,将教学业绩作为教师个人与教学单位的重要考核、评价指标。一是教学业绩作为教师个人岗位聘任、职称晋升、高层次人才考核的基本要求;二是教学业绩作为学院评估、附属医院评估的重要指标;三是教学业绩纳入科研平台、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考核验收必要指标等。

三、创新点

(一)实化新时代南山风格育人价值,丰富医学教育育人理念

钟南山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评价:您是璀璨的明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您是坚定的旗帜,永远插在守护生命的前沿!新时代南山风格高度契合了国家对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人民健康守护者的要求,契合了培养“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五术’人才”的要求。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树立医学生身边榜样,解析榜样的优秀特质,升华为“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新时代南山风格,将优秀的榜样精神文化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入育人各环节,以“南山班”为起点推行系列教改,并通过培养卓越教师,借助日常教学环节言传身教,自然而然实现转化育人。通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实化了南山风格的育人价值,丰富了医学教育育人理念,培养了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学人才,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二)蕴化“三化三合三体系”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多年实践蕴化了“三化三合三体系”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生为本,“三化”引领,实施熏陶浸润感化、课程渗透内化、知行合一同化,实现榜样精神转化育人;二是能力导向,“三合”集成,将南山风格特质培养有机融入课程设置,通过主干课程多学科整合、实践科研双链条联合、教学集群跨学科融合,多维革新教学过程;三是聚焦师资,“三体系”协同,构建了师德师风传承体系、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教学导向荣誉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该培养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学校打造了传承卓越的优秀教师队伍,形成了主动追求卓越的育人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

四、主要成效

(一)学生进取担当精神提升

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9%以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奉献精神、实践创新能力等获得高度认可。连续3届毕业生的5年追踪调查显示: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较好,职业发展有后劲,市场竞争力较强,自身就业感受较好,职业发展质量较高。近年来CMSS研究调查报告显示,受访毕业生能力增值评价排序依次为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科学与学术,平均比全国数据高。学校调查显示,毕业生高度认同新时代南山风格,认为其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处世准则均有较大影响,表示要“知行合一、好好学习”“练就好专业本领,不负韶华”“修医德、行仁术,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等。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学生主动参与一线防疫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被团中央赞扬“中国青年骄傲”,获广东“优秀战疫志愿服务典型”。近10年来学生志愿服务队累计贡献超2万志愿时,服务群众万余人;连续18年服务铁路春运工作,参与学生近2万人次,获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疫情初期驰援武汉第一人桑岭获评全国抗击新冠先进个人。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

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稳步提升,在省内医学院校排名前列,其中2020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88.94%,高于全国平均25个百分点(见图2-7)。

图2-7 2015—2021届临床医学专业深造率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

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学术潜力,2020届深造率66.47%。2015年以来学生承担大创项目国家级210项、省级530项;获专利52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学生获全国医学技能大赛、基础医学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大创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奖53项,省级以上奖220余项;实验班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覆盖率100%。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如2018届本硕博学生梁恒瑞,参与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与科研攻关,发表SCI论文39篇,参编3项国际专家共识。

(三)涌现一批追求卓越的教师

跨学科教改团队500余位教师成绩斐然。2015年以来,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教师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6项国家级称号,获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省级称号20项。获全国教师教学类竞赛、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18项,省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奖13项;省级及以上思政案例、在线课程优秀案例评比中获奖120余项。

众多广医毕业生,同时也是一线教师,长期在医疗、教育、科研岗位上奋力拼搏,力行不辍弘扬南山风格,体现了医者担当,成为学生身边的榜样,使南山风格代代相传。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附院近万名医护投身抗疫,参与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全链条攻关,省市疫情防控临床专家组副组长黎毅敏、长期坚守ICU一线的刘晓青主任等教师、援鄂ICU医疗队等获全国卫生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与集体表彰奖励30余项。骨干教师120人次参与黔南粤北教育帮扶,惠及5所单位1 600人次。

(四)专业学科建设跨越发展

教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发表相关论文62篇,各级教学项目立项80余项。专业创建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创建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及国家首批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4个国字号平台。建成国家级一流及精品课程6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门;主编出版《机能实验学》《临床操作规程》等整合实验教材3部,副主编和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整合教材《机能学》《呼吸系统疾病》《皮肤与感觉器官系统》《临床医学PBL案例集》等。

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顺利通过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稳步提高,生源质量良好。校友会2022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榜显示,学校临床医学排名前8,专业档次A++;2021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进入全国百强。

(五)改革成效辐射应用广泛

1.推广辐射

(1)校内推广。教改模式源于“南山班”,由1个班扩大到3个班100人,推广至临床医学专业覆盖600人,辐射到医学相关专业每届1 500人,普惠全校本硕博万余人。护理学、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均陆续开设创新实验班,学校汇编了《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专业改革案例集》及课程改革案例集,贯彻相关教学改革举措,实现同频共振。2020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方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总通过率100%,高出全国38个百分点(全省第一);口腔医学专业90.9%,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全省第二);预防医学专业76.5%,高出全国32个百分点(全省第一)。

(2)校外推广。榜样精神引领设立创新实验班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被30余所院校借鉴学习,如遵义医科大学复制开设“南山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益教师约4 000人、学生近5万人。学校正推进出版相关编著。成果经验受邀在2021年部委省共建医科大学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2022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发展论坛等学术大会上分享10余次,教改经验以公开课、线上工作坊等方式在省内外广泛推广。系列成果论文在《高教探索》《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医学教育与管理》等期刊发表。

2.社会认可

(1)上级部门肯定。教育部领导对相关改革给予关注与肯定。省教育厅多次通过系统简报肯定了学校持续推进基于器官系统整合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充分发挥钟南山榜样作用、讲好英模故事、践行南山风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引导师生学习榜样、砥砺品格的做法。

(2)同行专家认可。2016年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组均对学校器官系统全面整合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立德树人,医文相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办学特色得到一致认可;受到资深医学教育专家高度肯定并被全国学术会议多次推广。

(3)主流媒体报道。教改模式与成效被学习强国平台、央视、人民网、中新网、南方网、新浪网、搜狐网和《中国教育报》《医师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众多媒介竞相转载。 /U+jvO637741fLRNvTdyTlbVeCQ1llTCRr7hsO0Wbf33EklkBjs5wtJJwECpa/8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