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时代南山风格与大学文化

一、南山风格升华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价值文化

广州医学院1958年建校,2013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60多年薪火相传,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自信、自强的文化氛围,推动全校的改革与发展。

钟南山多年刻苦攻关、不断探索,对医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85年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聘任他为医学顾问;1990年广东省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7月,广东省政府任命钟南山为广州医学院院长;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6年4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1992年担任学校书记、院长时说过,广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要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要培养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顶天立地的人才;他认为学生在广医要学做人、学做事、学本领。

1996年学校党委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向钟南山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校教职工学习他热爱祖国、时刻不忘为国争光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勇于探索、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学习他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学习他忘我工作、以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的良好医德;学习他勇于创新、努力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他“两个文明一起抓”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1997年1月,中共广州市委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全市人民中开展学习模范共产党员钟南山的活动。《广州日报》在报道中介绍了在广东地区广大医务工作者中乐于称道的“南山风格”。关于南山风格的内涵,钟南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答复为——奉献、开拓、钻研、合群。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认真搞好本职工作,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当年学校围绕“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加强师德建设,把弘扬广医人精神和南山风格落实到教育与科研活动中,首次评选了学校“教书育人十佳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师德建设活动月,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和校风建设。

“厚德修身、博学致远”,学校历经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建校之初就形成“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20世纪90年代形成广医人精神,2003年融合“临危不惧、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抗非”精神,近年升华形成“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新时代南山风格。“抗非”精神、广医人精神与新时代南山风格,共同构筑了广医人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广医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动力来源。这是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医医学科学工作者的风范与精神,已然泛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与追求,超越了学科与学校的界限。

新时代南山风格与新时代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于医学生的“五术”素质要求取向高度契合。学校聚焦塑造人文情怀、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育人目标,新时代南山风格的升华与凝练过程,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同向同行演进过程。学校传承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育人理念,在多次教育部评估中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同。

二、巍巍南山,山高水长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钟南山那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至今仍回响在人们耳边。临危不惧、实事求是、直言不讳,让他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17年后,面对未知的病毒,他再次出征,星夜逆行武汉。他的一句“大家全国的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给疫情下的人们以信心、以底气。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带领团队与无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人们一起,筑成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脊梁”。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有媒体曾评价:“钟南山之为钟南山,贵在一贯。一贯地有益于人民,一贯地有益于社会,一贯地有益于家国。”这“一贯”,便是南山风格。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早在1996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不久,《广州日报》就以近万字的篇幅报道了他的事迹,并把他的思想作风、职业精神、人格力量和治学态度概括为“南山风格”。报道中这样写道: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美德。是的,那勇于开拓的品格、严谨朴实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那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始终贯穿在他全部工作之中。这也就是广东地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乐于称道的‘南山风格’。”

在钟南山的人生信条里,“奉献、开拓、钻研、合群”这八个字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通过细细品读这八个字,明了他“敢医敢言”背后这“一贯”之精神。

(一)奉献——赤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奉献,源于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钟南山曾向学生提起:“在我将要回国的时候,导师的挽留、爱丁堡的挽留,的确使我心潮澎湃!是的,那优越的条件、精良的设备、高层次的学术水平,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来自中国,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在经受了歧视,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后,我更能深深地体会科学家巴甫洛夫的话‘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国界’……当我回到珠江边的时候,我的心才真正踏实。”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电话后马上跟助理说:“今天必须赶到武汉。”他强调:“国家的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国家需要我们去,我们必须今天就去!”当回忆起武汉抗疫最艰难的时刻,钟南山说身处武汉的学生曾发信息给他,讲述武汉居民们居家期间集体唱国歌、高喊“武汉加油”的情景,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荣获“共和国勋章”后,钟南山表示:“一个民族,关键要有一股气,这股气要是一直存在的话,我看这个民族就不可能被打倒。”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正是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战,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人民的英雄。

奉献,源于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钟南山出身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常常废寝忘食地进行医学研究、做实验、写专著;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病人求助,他都毫不犹豫外出行医。做父亲这样的人,是钟南山从小就树立的信念。正是这个信念,使得他带领团队勇挑重担,临危受命。“非典”期间,他那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使广医成为抗击“非典”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成了“非典”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保证。时至2020年,84岁的他再度出征,勇敢逆行、不畏艰险,探寻破解路径、分享治疗方案……他带领的团队,一部分第一时间驰援湖北当地的重症监护室,一部分坚守大本营救治重症患者……他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钟南山和他团队的奉献精神彰显的是对社会的道义责任与历史担当。

奉献,源于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在央视2020年“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钟南山深情地说:“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给学生上课时,钟南山总是讲:“我们是医生,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院士、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无论获得多少国家级的头衔和荣誉称号,顶着多少光环,医生仍是钟南山最为看重的身份。他常说:“我不过就是个大夫。”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在熠熠生辉的光环下更显得难能可贵。他说:“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医研专业越来越热爱,对提高专业水平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动力来自对病人求生愿望的理解,来自对解除病人痛苦的责任感,也来自为病人治好病后所得到的安慰和鼓励。”正是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和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使他成名之后仍淡泊名利,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主动向习近平总书记请战,参与疫情防控平台的建设。赤子的执着、医者的初心成就了钟南山院士不平凡的功绩。

(二)开拓——对理想的执着与对卓越的追求

开拓,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钟南山曾多次提到他中学老师说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他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对生命之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执着向前。

开拓,源于追求卓越的拼搏韧劲。钟南山曾担任原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当时曾有人对他说,广医要赶上省部级的大学实在太难了。但钟南山并没有这么想。他大力倡导体现广医初创时期师生风貌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并经常为周围的人打气鼓劲,鼓励他们自信地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他常说“少一点自卑感,多一点自信心”,“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别老在自己短处上转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应该敢于创新、敢于怀疑、敢于突破”。他说:“广医确实不大,但我们不一定要学那些先进医学院校一样急于全面开展,我们可以突破一点,打到全国去。应该有这个信心和志气。”凭着一股追求卓越的韧劲和“小中做大”的冲劲,钟南山带领的广医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台阶。

开拓,源于对培养一流人才的坚定信念。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一直站在医学教学第一线的钟南山主持开展医学教育改革。学校2013年创办南山学院,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实践不足的弊端,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强师生互动。率先开展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器官系统课程整合教学模式,通过典型病例,从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到治疗整个过程,融会贯通多个学科知识,提倡“全程导师制、重英语、强人文、强科研、早临床”。结合双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开班仪式上,钟南山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在钟南山和广医老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奖。他带领的呼吸学科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南山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80岁生日时,钟南山曾表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大一些、更好一些,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这里得到更好的发展。”说着说着,他不禁掉下了热泪。培养出一流的医学人才,一直是钟南山心中坚守不渝的信念。

(三)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顶天立地”的追求

钻研,源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早在留学英国的时候,为取得吸烟与健康问题相关研究的可靠资料,钟南山曾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2003年抗击“非典”时,他亲自检查每一位病人的口腔,坚持实事求是,勇敢地对衣原体之说提出质疑。他说:“我们尊重的是事实,而不是权威。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在病原体之争的全部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对事实负责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促成地方决策层坚持和加强了原来的防治措施,使得“非典”患者病死率更低、治愈率更高。钟南山常对学生说:“看事情或者做研究,要有事实根据,不轻易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观察。”

钻研,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孜孜求索。在回忆父亲时,钟南山说,父亲一生都在追求未知数,他总是在寻找什么。“非典”时期,曾有记者问他:“你这样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钟南山回答道:“为了追求一个未知数……想把自己这个领域的问题搞清楚。”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类前所未见的传染性疫病,他带领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凌风知劲节,负霜见贞心。凭借一股“狠劲”,钟南山带领团队夙兴夜寐,与时间赛跑,开展病毒溯源、新冠临床特征、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肺炎、新冠病毒疫苗等研究,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研制抗病毒疫苗。

钻研,源于“顶天立地为人民”的科研追求。钟南山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为人民’。‘顶天’就是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为人民’是指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病,钟南山就视之为自己学术研究的一个挑战。他做研究最鲜明的特点是基于临床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他不会为发文章而随便选题,而是选择研究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未能转化造福社会的科研成果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他说,病人急需我们用科研帮忙解决问题,我们就要甘于坐冷板凳,勇于钻研。

(四)合群——能干善干与团队协作的精神

善干,体现个人在集体中的合群性。钟南山在担任校长期间经常强调学生要“学做人、学本领”,强调合群。他常说,只有胸怀宽广,凝聚一帮人,团结一帮人,才能把事业干好。他认为,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五干”精神:肯干、能干、善干、恒干、敢干。其中“善干”指凝聚力,即善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现团队每个成员的优点和长处,将团队凝聚成一个整体,进而发挥团队最大的力量。

协作,体现科研和医疗中的合群性。在科学研究中,合群协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钟南山曾说:“重大的创新靠协作,协作的前提是共赢,协作的成功靠号召力。号召力的素质一是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要有合群的风格。”他曾表示,给病人看病,不是靠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而是靠组织大家来解决问题。在他看来,医德好最重要的含义是要解决病人的具体问题,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己不能解决的就找人解决。他曾谦虚地表示:“我其实没有多大本事。我只是对呼吸这一学科懂得多一点,其他方面像心脏、胃肠、肝脏等学科,我也不精通。”每次大查房,钟南山都协调组织多学科专家,从不同角度联合诊断。“最多的时候有8 000多人一起参与线上视频查房,其中还有国际专家,经过讨论百分之八九十都能解决问题。”他说,靠一个人钻研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医学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交叉、融合,很多科研项目需要多中心的团队大协作,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如果没有团队精神、没有协作能力的话就很难成功。

全球合作,是应对疫情的必然要求。面对疫情,钟南山大力倡导的国内、国际大协作,同样是其合群精神的体现。早在2003年,钟南山就曾表示,面对人类共同的疾病,国际间的大协作非常有必要。2020年3月18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他又强调,国家之间要互相合作,“任何一个国家没控制好,这个地球就不安宁”。应对疫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5月8日,在以“战‘疫’无国界”为主题的全球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联盟首场研讨会上,钟南山与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的公共卫生专家进行对话时指出:“我们处于同一个世界,在这场全球抗疫战里,世界各国都在一个战壕里……全球合作抗疫非常必要。”他呼吁面对来势迅猛的疫情,国际社会尤其需要将团结合作落在实处,携手应对疫情。 udpjqWBe9VKV1WFbpR88CfpdWWC8zx3dyYXE9upBPvpqVIctgPvEuA7dxHg69C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