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标准

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教育命题,也是一张需要医学教育界回答且必须取得优良成绩的问卷。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真正办好教育,真正办好学校,真正搞好教育教学工作。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使命,关系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教育和医疗两个关键的民生领域。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好国家需要的卫生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重大使命。

一、“五星级医生”的理念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five star doctor)的概念,在医学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其反映出医学发展趋势,体现了大众需要,亦为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五星级医生”即指未来医生应成为具备以下五种能力者:一是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 provider),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二是医疗决策者(decision maker),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三是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即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职责,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四是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即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五是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即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保健,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五星级医生”标准对国际医学人才的预防观念、康养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疗等现代医疗理念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了社会对医学人才质量的新期待,促进了医学教育人才质量评价的改革。

二、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

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从强调以知识体系完整、课程设置前后有序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强调以结果为导向、以医学生胜任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即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等传统教育计划的内容服务于胜任力目标的实现,体现为以结果为导向设计教育计划,评估医学教育项目。教育评价转为判断教育项目是否体现结果导向的理念,评价医学生和住院医师是否达到预期的胜任力要求,医生是否能为患者提供所需的优质医疗服务。

基于胜任力的医学人才培养,促使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综合整合的课程体系。王维民认为,培训目标、培训体系、评价方法对应的胜任力、里程碑、置信职业行为,是从理念、措施、落地、评价导向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从“掌握”知识,逐渐转变为“提升”能力的一系列过程对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进行的诠释。其中,胜任力框架是“领域要求”,里程碑标准是“阶段要求”,置信项目是“具体要求”。胜任力强调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特质、态度、能力等方面。学习方式由单纯记忆式学习逐渐转变为形成式学习、转化式学习,人才培养结果由专业人才提升为职业素养人才,最终达到变革推动者的要求。

2012年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团队在对中国31个省市8 000多名执业医师,4 000多名医学教育者、患者、管理人员、护士等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以及访谈后,构建了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模型分为8大核心能力: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核心价值观与医生职业素养 ,提出中国医学教育标准和岗位胜任力。该模型在近10年影响了国内医学教育的能力培养理念,也促成了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此后,该团队进一步借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的里程碑标准研究和发展经验,根据我国“5+ 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针对临床医学生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各个阶段应该具备的行为、态度和技能要求展开研究,建立了上述各核心能力发展的里程碑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提供了指导。

三、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与医学专业认证

质量保障始终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除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外,医学专业认证制度建设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进入新世纪的重点工作。我国自2006年开展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认证伊始就坚持建立中国质量和国际标准的认证体系,并邀请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欧洲等认证专家参与中国认证实践。2008年,在对包括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3年版)》在内的相关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后,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同年,我国组建了自己的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认证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理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是以保障全球医学教育质量为宗旨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制定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各国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只有通过WFME机构认定,其认证结论才被认可,经认证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方能被全球健康卫生行业所接受。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建立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体系,组织完成了全国106所医学院校(占比76.3%)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8年,该工作委员会启动机构认定申请工作,并于2019年10月接受WFME认定专家组的现场考察。2020年,该工作委员会以“无条件通过”成绩正式获WFME医学教育认证机构认定,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医学教育认证质量得到国际认可。WFME资格授予证书正式确认:全面认可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资质,认证标准与流程,认证后的监督、决策过程;工作委员会所认证的高校的医学教育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指出,专业认证中把教育评价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己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让学校自己的评价部门告诉决策部门,根据本校特点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迎评而评价。由于医学实践性强,所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教育评价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要注意对于临床教学基地即对医院培养质量的控制,要保证医院教学和院校本部教学的衔接。另外,要通过评价促进不同医院也就是不同教学基地间的同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质量的底线和公平性。例如学校会进行常规的教学基地检查,专业的教师发展要延续到医院中去,督促医院建立起相应的教研室和教学规章制度等。 只有明晰医学教育的标准,即定好标尺,才能不断提升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GKusxsS7zxPZ66gXrVnFaeD2WkKq6MJWOWzyVMj7pquakyOnjvX9XB8mPkByrw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