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汉字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滞后状态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内母语教学中对初学者(刚入学的小学生)的汉字教学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几千个口语词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书写为主要内容,而且学习者对汉字的各种自然属性总体上把握形成时间相对比较漫长(约需5年左右),因此母语教学中的经验可资直接借鉴的部分非常有限。突破汉字教学瓶颈、另辟蹊径的强烈愿望成为推动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深入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教学为目的的汉字研究开展得还不够,对怎样把汉字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不够重视。换言之,是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实践结合得不够
。毋庸讳言,目前的对外汉字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先厘清。例如:①汉字教学中,音、形、义的关系应如何处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②外国人对汉字与拼音字母在认知上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教学中有无区分“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必要?③如何处理汉字教学与词汇、语音、语法教学的关系?④汉字教学中的理据(传统“六书”)或现代汉字构形学(笔画、部件、部首,单体字,合体字;声旁与形旁)究竟如何运用?⑤目前教材中(含汉字教材)对汉字教学的安排是否妥当?⑥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能否为汉字教学的改革提供强大支持?
对于国际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的规律,多年来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很多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值得借鉴的成果。本章拟结合上述几个问题,就这些年来对汉字教学研究成果的探索进行梳理,为创新汉字教学模式、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效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