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汉字习得偏误认知研究

与拼音文字的习得不同,外国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偏误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的特点,汉字偏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字教学存在的症结、教材问题及学习方法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折射出学习者学习汉字的认知过程及识记困难。

一、汉字偏误总体研究

杜同惠(1993)较早探讨留学生的汉字偏误的规律,把其偏误分为字素混淆、字素易位、字素遗失、笔画增损、笔画变形、结构错位、音同字错、混音错字等8种,并把错误归因于认知、习惯、学习态度3个方面,涉及了二语习得中的认知、迁移和动机等理论问题。吴世雄(1998)运用心理学有关认知和记忆汉字的理论,分析了留学生写出错别字的心理过程。施正宇(1999,2000)分析了外国留学生书写的字形偏误,指出其汉字习得也存在着一个中介状态,并将书写偏误划分为非字、假字、别字,为客观、准确地描述留学生汉字习得过程的中介状态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江新、柳燕梅(2004)和尉万传(2004)通过研究外国学生在自然写作中出现的汉字书写错误类型,探讨汉字书写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结果显示:①在书写错误中错字比别字多,但随着识字量增加,被试汉字书写中的错字错误减少,而别字错误增多。②在全部汉字书写错误中,由字形相似导致的错误多于由字音相似导致的错误,但随着识字量增加,被试汉字书写中的字形错误减少,而字音错误增多。在别字错误中字形和字音错误也存在类似的趋势。北京语言大学“外国留学生错别字数据库”课题组(2006)利用团队优势和语料库技术手段全面展开外国学生汉字偏误类型、频率与分布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可以整合偏误分析与汉字习得研究的其他方面。孙文访(2007)对不同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类型做了统计和成因分析。

其中还有针对具体学习群体的汉字偏误研究,尉万传(2004,2007)对留学生的一个主要群体——东南亚华裔留学生的汉字进行了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的综合考察。陈瑛(2011)通过统计分析,比较了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偏误情况: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更容易受字音影响,音近字是他们在书写时最主要的困难,在错字方面,部件的混淆和错写是主要问题;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更易受母语文字书写规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笔画、笔形和部件的书写错误。

二、形声字、部件、笔画偏误研究

陈慧(2001)以实验方法研究了外国学生识别形声字所产生的偏误,共分为5类:规则性错误、一致性错误、词语连贯性错误、拼音错误和随意性错误。表明外国学生先认识到形声字声旁具有表音作用,继而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局限性。高立群(2001)对外国留学生在读音规则形声字和不规则形声字上的错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籍(母语)、HSK等级和留学生形声字掌握有密切的关系;外国留学生对规则字和不规则字的学习掌握没有差别。这表明他们对规则字和不规则字使用同样的依赖字形信息加工的策略,欧美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在不成字部件构成的汉字的错误率高于成字部件构成的汉字。部件的偏误研究也受到重视:肖奚强(2002)讨论了外国学生成系统的3大类部件偏误:部件的改换、部件的增减及部件的变形与变位,试图揭示汉字书写方面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安然、单韵鸣(2006)描述了4名非汉字圈学生书写汉字及修正的过程,发现其偏误具有相似性,笔画偏误的修正显著。 QAcMy0Dw/J7pTBykKZXzSHzh3KtOQQ06EvvjBN9zhJzucGDMweTjdRs7j5YjRr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