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身份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身份(或社会身份)的概念最早来自社会学领域,主要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比如人的出身、地位和资格等。早期的身份研究倾向于将身份看作一种静态的属性,是交际者的自我特征在社会框架下的一种具体表征。正如Grad和Rojo(2008)所说,传统的静态身份观把身份的概念看作交际者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自我特性,强调交际者的核心自我特性或复合型自我特性。后期的身份研究则逐步开始关注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动态特性,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的动态身份观(陈新仁,2018)。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作用下具有变动性、复杂性、敏感性和非永久性等特性,还可能根据不同交际者的意图而产生一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从而有助于交际者更好地达成期望的交际目标。

3.1.1 静态身份观

传统的静态身份观认为,身份是个人或群体的身份在当前社会体制和结构中的具体表征,也是人们在社会中相对固定的属性,它是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客观体现,具有自然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传统的身份观也可称为身份的本质论,主要包括现实论和自然论两种形式(Joseph,2004)。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发现人们拥有的身份类型以及探讨身份类型的划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身份在社会机构运转中所发挥的作用(Widdicombe,1998)。20世纪 70年代曾有学者提出角色身份理论(role identity theory),把身份看作不同的社会角色,侧重强调不同角色的社会意义和社会期待(Burke&Tully,1977)。此外,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还强调身份的认知特性,认为身份是个人对其所属群体在情感和价值意义等维度进行认知判断和评价的结果(Tajfel,1981,1982;Tajfel&Turner,1986),也能体现个人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同,并且个人会有意无意地采取话语或行为手段尽力维持某些特征,从而保持自己的相关群体身份。

Stryker(2002)也认为,身份是社会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role),主要关注社会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具体而言,身份是指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各种区别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与众不同的社会特征。个体身份包括籍贯身份(国籍、省籍、县籍等)、民族身份(汉族、苗族、藏族等)、年龄身份(年轻或年老)、性别身份(男性或女性)、地域身份(出生地域、居住地域等)、教育身份(教育背景与层次等)、职业身份(教师、医生、公务员等)、职位身份(主任医师、护士;校长、普通教师;局长、普通职员等)、宗教身份(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等。每一个社会个体或群体一般都会同时具有多重身份,比如一个社会个体可以同时兼具多种(社会)身份信息,如性别、年龄、民族、国籍、省籍、市籍、教育背景、政治党派、职业、职位等。比如,“一名来自美国政府的民主党派议员”就涉及该个体的国籍、政治党派、职业或职位等信息。同样,每一个社会群体也可以从民族、国籍、省籍、市籍、教育背景、性别、年龄、政治党派等角度对其身份加以区分,如“一群来自英国伦敦某政府机构的青年职员”就涉及该群体的多种社会身份信息。此外,群体身份可以是机构类身份,比如英国公民、南京市政府官员等;还有社团类身份,比如红帆船社团成员、翻译协会成员;或者区域类的群体身份,比如皖南人、刘家村人。还有一些群体身份是临时的,比如课堂合作小组成员、培训班学员等。

社会心理学界的学者们也关注了身份的问题,他们在关注身份的社会性的同时,还重点探究了身份的心理维度。Bucholtz和Hall(2005)认为,身份是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社会定位(positioning)”,指出了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的心理特性。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1986)认为,身份是社会人对社会群体的心理认同倾向,人们会尽力保持自己作为该群体成员的行为倾向与高度自尊;人们倾向于通过群体内外的比较从而获得有利的社会身份。关于心理学界对身份的分类,Brewer和Gardner(1996)认为,身份具有三个层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个体层面(the individual level)、人际层面(the interpersonal level)和群体层面(the group level)。身份在个体层面的表现是指特定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身份概念;在人际层面的表现是指人际关系中的身份概念,是在与其他社会个体发生的交往关系、角色关系中形成的身份概念;在群体层面的表现是指从个体隶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角度形成的身份概念。因此,身份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包括个体身份(individual identity)、人际身份(interpersonal identity)和群体身份(group identity)三种。

3.1.2 社会建构主义的动态身份观

随着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身份观逐渐实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转变,从以往对语言与身份的静态描述转变为动态建构研究(Kroskrity,2000;de Fina,2003,2010;Jung&Hecht,2004;Holmes,2005,2006;Bucholtz&Hall,2005,2008;de Fina,Schiffrin&Bamberg,2006;Locher&Hoffmann,2006;Oliveira,Sadler&Suslak,2007;Schnurr,2009;Bucholtz,Butler&Fitzgerald,2010;Heritage&Clayman,2010;Holmes&Riddiford,2010)。随着身份概念的不断渗透和研究范畴的逐步拓展,身份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热点。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话语研究等学科领域分别为身份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路径、方法和研究工具,各自关注身份的不同维度,从不同角度探究身份的相关问题(Dolón&Todolí,2008),但总的来说也具有一些共同的观点和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Hall,1996;Kroskrity,2000;de Fina,Schiffrin&Bamberg,2006)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身份不是预先设定或给定的一个产物,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过程不断建构的。身份被看作一种语言与行为共同组成的“成果”(achievement),对它的研究应建立在考察“交际者在交际中如何利用身份”上(Antaki&Widdicombe,1998)。身份是为了达成某些交际目标或意图而在会话中被调用的,或通过社会行为和互动建构而成的。第二,身份的建构是发生在特定的交际语境和场合中的。根据“萨克斯假设”(Sacks Hypothesis),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会有意或无意地调用一系列话语资源,利用或创造出特定的社会身份,从而达成其特定的交际目标(Grad&Rojo,2008)。也就是说,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研究不会预先假定身份的相关性,而是通过话语分析去考察会话者是如何利用或建构某些特定身份的。第三,交际者本来所具有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在交际互动过程中动态地产生多种身份。社会学家Sacks(1972)提出了“成员身份分类”(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的概念,认为日常言语交际中存在许多种不同的身份。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自我不是人们自然拥有的东西,不能代表人的核心本质。一个人在社会中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范畴,各种身份范畴会分别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得以体现或强化。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交际中建构身份的多样性,并认为身份建构会影响个体的主体性和经验,也可以是一种社会资源(Widdicombe,1998)。第四,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并非简单地由个体所决定,而是由语境化的磋商和交际过程所决定的。因此,研究者们在承认特定身份类别与一些社会特征、社会活动、社会权利与义务具有相对稳定联系的基础上,还会关注说话人如何利用这些常规知识来有意或无意地建构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社会建构主义身份观认为,身份的概念不仅仅包括个人认知与经历的个人范畴,还会涉及其他交际系统的宏观公共范畴(Benwell&Stokoe,2006)。第五,身份的建构是需要通过话语来实现的(Zimmerman&Wieder,1970)。社会建构主义侧重关注话语产生的过程以及对社会现实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策略去选择或建构身份,以及相应身份在特定社会场合中可能对交际效果或交际目标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身份不仅仅是在话语中再现的某些个体的特性,而是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以及一些社会相关活动和程序有关,在话语中通过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去体现、实现或实施的。

此外,社会建构主义认为,身份是交际者的交际资源。因此,对于身份的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关注人们拥有什么样的身份,而是应该考察交际者在不同的语境下调用或建构了什么样的身份去进行交际,对当前交际和说话人的交际目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Widdicombe,1998)。有部分研究(如Widdicombe,1998;蒋庆胜、陈新仁,2019;钱永红,2019)发现,身份经常被交际者用作行事的资源,交际者可以通过特定身份的建构来实现各种不同的交际目标。

会话分析者等后现代主义学者们(Antaki&Widdicombe,1998)认为,身份不应被完全看作稳定不变的、预先存在的特质,而应该看作动态变化并不断选择和建构的。传播学家们则倾向于把身份看作一种传播过程,应该结合交际的语境和过程来考察身份问题(Hecht et al.,1993)。他们认为,在现实交际中,交际者并非总是采用固定不变的、稳定的身份进行沟通,而是会按照自己的交际目标和当前的交际语境或实际需求来选择或适当改变自己的身份。Tracy(2002)则结合身份的传统本质主义观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身份是由于交际者的主观意愿和努力而取得的一种结果,而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特质。而且她认为,身份应该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交际者在交际互动之前所拥有的某些稳定的特征或特性,第二个层面是交际者根据交际场合的变化而通过话语实现的情境化的动态身份特征。虽然两种观点可能存在一定冲突,但恰恰反映了身份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多面性等特性。

Zimmerman(1998)认为,身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话语身份(discourse identity)、情景身份(situated identity)与可迁移身份(transportable identity)。话语身份是指与互动交际中的具体环节息息相关并可能动态变化的身份,比如提问者可以根据话轮的转换变为回答者。情景身份是由特定情景所决定的身份,比如几个人坐在客厅聊天,这时电话座机响了,一个人去接电话,那么她就成了当前情景下的接电话者;如果当前交际情景是一个街头采访,那么就会涉及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而可迁移身份则是指交际者本身的一些相对固定的个人属性,比如性别、年龄、归属地或种族等。话语身份属于话语角色的范畴,而情景身份和可迁移身份其实是属于交际者的社会特征,三者似乎不在一个逻辑范畴中;而且这三种不同身份的区分所体现的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特征也不是特别明显。

由上述内容可见,对于身份的概念及其特性的认识,起先以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为代表的本质主义观点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以会话分析者、传播学家等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从最初的静态研究逐渐转向动态的建构性研究。陈新仁(2018)认为,有必要从交际的实际出发,结合交际语境与交际的动机或目的来考虑身份的分类;无论是静态身份还是动态身份,从本质上讲都具有社会性,应当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和社会空间来加以分析和确定。同时,说话人任何身份的呈现都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来建构的。因此,我们在话语研究中主要关注的不是交际者在交际之前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而是交际者在什么情境下选择、呈现或建构了什么样的身份,其交际目标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交际效果等。比如本书中,我们就要考察商家在面对消费者的负面网络评价时,建构了什么样的身份,为了达到什么样的交际目标,又有怎样的交际效果等问题。 LKpomr3bB56iF3GwQum+kgmNhor4Vl/MqyYn47bEygT46EIQgr2n/er4Ez/o1+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