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古鸟类学家,得知《英国鸟类史》(The History of British Birds)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高兴,为这本书作序,更是义不容辞。
《英国鸟类史》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大不列颠群岛上的鸟类15000年以来的变迁及进化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鸟类著作,这本书充分利用大量考古学的挖掘报告信息,将鸟类的知识与考古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两位作者,一位是曼彻斯特大学退休教授德里克·亚尔登(Derek Yalden),专门从事脊椎动物学研究,曾获得林奈奖章;另一位是谢菲尔德大学考古系的资深教授翁贝托·阿尔巴雷拉(Umberto Albarella)。两人的合作可谓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因此,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更多细致的鸟类骨骼鉴定,也了解了更为丰富的考古记录支撑数据。
本书由八章构成,涉及古鸟类鉴定、种群分布,以及鸟类动物群与生境变迁、人类文明演化的交互影响等。此外,书稿的结尾部分还有详尽的附录,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数据库。表中对中更新世以来的英国鸟类的历史记录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附有拉丁文学名。作者没有按照单一的时间线串连全书,而是选择了多角度切入,这使得书稿在呈现学术性之余更具可读性,亦使研究领域外的普通读者能更多了解英国文化。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对从事古鸟类研究的我们而言,得到“准确鉴定的骨骼”和“年代确定的标本”是展开研究的重要前提。如何鉴定鸟类骨骼?如何确定种属?如何依靠考古记录应对年龄测定中的复杂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中经常需要面对的难点。两位英国学者的撰述为我们展示了“英国经验”,我相信,读完此书的古生物研究者定能有所收获。当然,书中亦不乏趣味性十足的内容,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此书也是一种穿梭在过去与现在、游走于文明与自然间的独特体验。比如,罗马人统治英国时对小型鸟的烹饪有极大兴趣,他们对野生鸟类的食用尽管绝对数量很小,但范围很广。又如,从伊丽莎白时代到维多利亚时代,猎物的获得和保护借鉴了为收集标本而改进的剥制技术,等等。
以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助力科学文化建设,是我们在学术研究之外一直竭力践行的理念。平心而论,翻译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十分不易。但是,对学界和普通读者而言,这又是一项能让大家更多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及传递科学普及之精神的工作,意义非凡。
本书的译者周爽2008年进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习,从事古鸟类方向研究。博士毕业后担任《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的编辑,继续从事着古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听说她在完成繁重而琐碎的本职工作之余,还承担了翻译工作时,我感到很高兴。周爽博士在翻译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专业且细致的工作,衷心希望她的努力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也希望更多人能由此对古生物、对自然及至地球增添更多认识和保护的情怀。
周忠和
2022年10月16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