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确信单身人群的实态

上野: 这一数据的变化本身就很有讨论价值。 谈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称其为“女性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女性的雇用规模得到了扩大。正如我反复提到的,对在那之前的女性来说,结婚属于一种保障生活财产的方式,所以她们除了结婚没有其他选择。但是雇用女性的规模扩大之后,“结婚”这种“生活必需品”摇身一变,成了“奢侈品”。 所以,我认为本数据中这4.1%的人群,应该属于“主动单身派”。

在当时,正处于适婚年龄的一代人中有很多“酒井顺子 ”。这些人恐怕就是“败犬”一代的先驱者。 她们尽情享受着泡沫经济,支撑起她们的基础是她们自身赚钱的能力再加上父母的经济能力。 所以在她们看来,与其依靠丈夫,不如依靠双亲更加轻松。这种观念也促使她们成了“妥协型单身派”。整个前因后果就是这样。

再看同时期的男性,属于积极不婚派的占2.3%。在当时的男性看来,就算自己不努力,也早晚会有人愿意和自己结婚。这纯粹属于一种惯性的期待。在这一时期,这种出于惯性的期待便频频落空。

再看2010年,这一时期的不婚派女性人数所占比例已达到8%。在我看来,选择不婚的女性人数所占比例达到8%并不稀奇,不过同期的不婚派男性人数所占比例竟然高达10.4%,关于这个数据,水无田女士,您怎么看?

水无田: 我想原因之一就是雇用环境的恶化。除此之外,因为常会参考一些学生给出的调查结果,所以我还会想到的原因是,在男性“将工资上交家庭,只拿一些零花钱”这种模式下,男性能够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了。加之,自己的时间还要为了家人分割出去很多。我想,男性选择不婚,可能就是对这些不自由心怀抵触吧。

上野: 这10.4%的人是否集中在低收入阶层呢,您清楚吗?

水无田: 目前还无法给出具有直接关联性的数据。不过收入越低,男女双方对结婚和恋爱的态度越消极,这是肯定的。从这一点出发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在收入和安定的雇用环境等社会资源方面所得配比越低的阶层,越是对需要很高心理成本去下决策的家庭相关行为(结婚或生育)持消极态度,最终甚至连看到这些都会感到沉重,于是他们便将这些选择从人生中直接划掉了……

上野: 您的水无田论断正好证实了这一点呢。 OCn1EMsSzlFgNkdR+cAIep+/HWdcYnkyyZduk5r9e/RSzoOLCjuS/xQ6WiUE+5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