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是个人就要结婚的“全民结婚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后世的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大概会将它形容成一个暂时性的异常时期吧。

年轻男女不结婚……那又如何?

社会关心年轻男女的结婚问题,其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生育。因为在日本,结婚和生育有着极强的联动性。只要结婚就一定会生育。反之,倘若没结婚,那就算想生也没法生。在日本这个国家,如果一个女人没有从属于某个男人,那就相当于没有生育子女的自由。

其实,比起不婚,社会更关心的是少子化。因为少子化会导致国家财富的减少。

然而, 无论结婚还是生育,都是属于每一个独立男女的个人选择。 人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去生育的。追溯历史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施行奖励生育的政策还是控制生育的政策,除非这些五花八门的人为介入同时伴随着极大的强制性,否则就是毫无效果的。说到底,公权力和政策其实根本就不应该去插手个人的决定。

选择不婚,自然有不婚的理由。相反, 我倒很想听听选择结婚和生育的人,究竟是出于什么理由呢?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是因为这是所有人必然会经历的?去除掉习俗和规范的因素之后,又有多少人会选择结婚和生育这条路呢? 反过来讲,假如弱化掉习俗和规范的力量,那么它们诱使个人组成异性恋情侣,并最终成为父母的能力也会变低吧?制度和经济方面尚且是向着“结婚会有所得”的方向行动的,可只要它们放松了强制力和压力,选择结婚和生育的人就仍会减少吧。

简单来讲,此前人们一直是在“男人和女人没有彼此就无法自立”的状态下生活过来的,所以男男女女们才会争抢着去结婚,并且共同遵循着“一旦结婚就要生育”的规范,成了父母。

倘若这些社会压力消失了,那么按照自身愿望去结婚、按照自身选择去成为父母的人会有多少呢?即便其结果会导致结婚的人数减少、新生儿数量减少,可毕竟是个人自发选择的结果,所以这样做并没什么问题。我们的社会只需配合这样的选择去进行再规划即可。其实对近代以前的社会来说,出现一个所有人都要结婚、所有人都要做父母的时代是意料之外的事。在那样一个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来临的时候,社会也相应地做出了新的规划,同时存续了下去。

人不发乎爱情也能结婚,也能性交、怀孕、生育。倘若习俗与规范失去了强制力,这种婚姻和生育就都会减少,将导致新生儿的数量减少。如果忍受无爱婚姻的男女变少,被无爱的父母抚育长大的孩子也会变少,这样不是很好吗?如果在结婚的压力下产生的对不婚和无子女者的歧视,以及对性少数者施压的情况能消失,那就更好了。如果还能迎来一个女性无论在婚内还是婚外,都能放心地生育子女的社会,那更是最好不过了。

我是一名生于团块世代 的单身者。水无田女士则是团块世代少年。她“错误”地成了母亲,在育儿的战役中苦斗。我们两个年龄差近乎母女的社会学者,将在本书中结合自身经验及宏观数据,随心所欲地讨论个人与时代的变化。

或许,本书也将成为我们在不婚时代生存下去的一本指南书吧。

上野千鹤子 DN3fvkqozdabSbzMZ1YTL5MnGG4F5I+T262S3uOsQ1BL2gt+TzBajpZHOKwgeC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