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高收入阶层的男性来说,家庭即是风险

水无田: 正中要害,如果其中包含不是“迫不得已”,而是有意去选择不婚的高收入阶层的男性,那他们的占比又是多少呢?眼下我也很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上野: 20世纪70年代,日本是除瑞典之外最高和最低薪金差最小的中流社会,位列全球第二。仅仅三十年,高低差竟然扩大得如此显著,日本已经越发地美国化了。

在不同经济阶层的男性的结婚率数据中,年收入和结婚率之间是有极强关联性的。不过,年收入超过一千万日元的阶层中,也有5%左右的不婚者。这些人究竟是出于什么理由选择不婚的,不去调查一下肯定是无法明确给出答案的。不过,考虑到还有生活满足度这个数值,那么年收入和满足度一般是成正比的。不过我们发现,当年收入超过一千万日元时,人的生活满足度会略有下降。满足度低下的比例,要比同一阶层的不婚率高,也就是说,其中有些人虽然是已婚者,但却感到不满足。那么对这些人来说,婚姻生活究竟是什么呢?

比如,对那些高收入的金融系的男性来说,家庭就是一种纯粹的支出。还有些人是满世界跑的“空中飞人 ”,倘若这些人的妻子,不再是传统的那种以丈夫的不参与为前提、默默养育子女或肩负起家庭看护任务的人,也就是说,她是一个要求丈夫也承担起家务和育儿工作的妻子的话,那对这个男人来说,婚姻就是一种成本。不过话又说回来,倘若有那么高的收入,其实家务和育儿方面是可以用钱去雇人解决的。外国的一些案例就是这样的。

水无田: 原来如此。

上野: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对高水准的劳动者来说,家庭都是成本。既是成本,也是风险,我想这种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水无田: 维持家庭的成本很高,所以不结婚。有些高收入阶层的人可能的确是这样想的。

上野: 是的。而且这样想的人应该还不少吧,您不这么认为吗?

水无田: 也有人就此讨论起了二战后一以贯之的薪酬差距的扩大化。因为这样会使低收入阶层因经济原因无法拥有家庭,高收入阶层则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对成本更为严苛,这样或许也会使他们失去组建家庭的动机吧。

不同经济阶层男性的结婚率数据

数据来源:内阁府

上野: 托马斯·皮凯蒂 在他的《21世纪资本论》中论述了薪酬差距问题。我们应该用皮凯蒂式的数据来切实地分析这一问题才行。

收入差距最小的时代是20世纪70年代。那一时期的学历间收入差距和企业间收入差距都是最小的。虽然生涯收入是有差距的,但是在初薪方面,当时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小的。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期非常有意思,我本人是实际经历了这段时期的,所以可以作为一个见证者和你聊聊当时的情况。在那个时代,在工厂上班的劳动者是会在自己职业一栏上写“公司职员”几个字的。那之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收入的差距开始加速扩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差距已经非常大了。

比如,日产汽车的老板卡洛斯·戈恩和一般员工的薪水差距,要是放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那简直闻所未闻。因为在那个时代,一般职员和老板之间的薪酬差大概是三倍吧。然而,当时的美国却和日本大不相同,美国奉行业绩主义,所以由资格和学历造成的差距是要比日本更大的。初薪也不存在什么平均化的倾向。如果拥有MBA(工商管理硕士)的资格,初薪一起步就是同代人的四倍,类似这样的吧。如此看来,日本实在称不上是奉行业绩主义的社会。

水无田: 日本是统一校招录用应届毕业生的嘛。年龄阶层也就能直接反映在资历薪酬上了。这种形态可以说是相当与世隔绝。

上野: 的确是相当与世隔绝了。实际上,人们都说这种所谓日本型经营系统其实是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水无田: 包括一些地域共同体的问题,也全是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蓝本的。

上野: 是啊,因为这些制度在高度成长时期让人们体验到了成功,于是演变成了一种惯性…… Y91fuHuNxbEcU0kx83sWPACLguGIIb1qNR0u0Y/SKErAwNcF2yoDT7B2it5chk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