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卫:锦衣卫后人的手段

雍正用人,常常不拘一格。李卫的办事风格,正是雍正手下诸多臣子中最具江湖气的。李卫没有功名,雍正却让他先后出任了浙江与直隶两省的总督。在李卫任职期间,这两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治安均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可以说,雍正对李卫的重用,是他在调教官员时所创造的又一经典案例。

因为早年间《雍正王朝》与《李卫当官》两部影视剧的热播,李卫几乎成了雍正朝最出名的臣子。只不过,在这两部剧中,年轻时的李卫都被描绘成了一个乞丐、一个小混混,但历史上的李卫却是一个家大业大的超级富二代。可最后,李卫偏偏放着享福的日子不过,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个官,然后废寝忘食地勤政了一辈子。李卫这么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他又怎样度过了一生呢?

一、捐纳官身的开局

如前文所提的,同样是没考中科举,以监生的身份去买官,田文镜起手只买了个正八品的县丞,23年后才升为吏部员外郎,而李卫起手直接买了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对田文镜和李卫而言,真是应了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只是,李卫此次捐纳所买到的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到底花了他多少钱呢?据《六部则例全书·户部下·捐叙》 的记载,在康熙朝,一个监生若想当上知县,花销大概是:

未经考职者,纳银一千七百两,俱准以知县用。

而从知县升至六部员外郎,又要再花上2160两。考虑到李卫没有考过科举,他最初的监生身份也是花钱买的,并且,他最后是直接到六部任职的,没有经历过中间的候补和等待,所以整体估算下来,李卫直接买下这个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要花费他4000两以上的白银。那么这个价钱,在当时又是个什么概念呢?

在康熙朝,一位一品大员在纸面上的俸禄,一年也只有180两。这相当于李卫用一位一品大员20多年的工资买了个官。于是,两个问题由此浮出水面:李卫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影视剧为什么要把这么一位超级富二代改编成小混混呢?

这是因为李卫家世特殊。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富人大多都是地主,而地主群体主又通常是读书考科举出身。但李卫的家族不一样,他出身于明朝的锦衣卫世家,家族子弟非但不读书,还很重视习武。所以,从出身上看,李卫来自一个已经累积了百年的地主世家,他很有钱;从性格、习惯上看,他自幼热衷于习武,不爱读书,是一个刚直勇猛、又头脑灵活的江湖派。既然是江湖派,影视剧将他的出身设定为在底层摸爬滚打的乞丐,更容易让人理解李卫充满江湖气的行事风格,也增添了一定的戏剧张力。

此外,在影视剧中,除了李卫的出身,还有另外一处对史实的改编,就是影视剧往往都将李卫设定为雍正潜邸的奴才,这也是不对的。李卫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趁着朝廷即将对青海用兵需筹集军费时,才纳捐买官的,并没有证据表明李卫此时和老四有过任何的联系。他此时和皇十三子胤祥倒是极有可能已经相识,并且,老十三对李卫还有某种知遇之恩。

李卫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入仕的,买下了兵部员外郎,两年后,也只是升任了户部郎中,这只能算一个不入流的京官。在雍正朝,李卫之所以会突然崛起,正是因为怡亲王老十三允祥的举荐。

当时的情况是,雍正刚即位,国库空虚,而国库空虚的源头是康熙朝晚年的政务松弛,各种税款都收不上来,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盐业。它明明是个暴利行业,各地却屡屡出现亏空。各地的具体官员,不是乱发盐引 ,与盐商三七分账,就是在发现盐井后,隐匿不报,据为私有。由此便导致在雍正初年,仅云南一省,盐业的亏空居然就有11万余两。正当雍正一筹莫展之时,老十三举荐李卫南下查盐。

李卫走马上任云南驿盐道开始查盐,背靠着怡亲王允祥这棵大树,李卫做事雷厉风行,在追查盐业亏空时,尽显锦衣卫世家的风采。他起手就是两步:

第一,先把所有已经查明存在贪污的官员都抓起来。

第二,李卫公开对这些官员摊牌,明确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你们几个贪污犯,财政亏空差多少,你们几个就平摊多少,把亏空补上,谁说没钱,那就抄谁的家;第二条路,你们赶紧供出其他人,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一起平摊,借此减少损失。

最后拔出萝卜带出泥,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李卫不但把云南账上的11.9万两亏空给追回来了,甚至还赢利了3万余两。尽管云南的官场都在骂李卫不守规矩,但雍正却很兴奋,他鼓励李卫,叫李卫一切尽管放胆去做,出了事自有朕来做主!

最终,在各种复杂的声音之中,在雍正的力保之下,李卫南下查盐一年后,就升任了云南布政使。再转年,雍正三年(1725),李卫升任浙江巡抚,主政一省,成了封疆大吏,继续主抓江南盐业,并再次扭转局势,解决了江南的盐业税收问题。所以,为什么影视剧里总是上演李卫和盐商交谈的桥段呢?因为他就是靠治盐起家的。

二、废寝忘食的督抚

不过我们也不能就因此仅仅把李卫看成一个逢迎君主、暴烈行政的官员。作为雍正朝的地方三大督抚之一(另外两位是田文镜和鄂尔泰),李卫在具体的行政层面,很多时候他也都是顶着压力实心办事的。比如在浙江巡抚的任上,至少有两件事,李卫做的都是对底层百姓有好处的。

第一件事,推行“摊丁入亩”。

其实我们很清楚,所有改革的本质都是治理方式的重新改变与利益资源的重新分配。“摊丁入亩”说到底,就是消除人头税,增加土地税。推行它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地多人少的大地主反对,而地少人多的小地主和底层农户支持。

在李卫之前,上一任浙江巡抚佟佳·法海 也想过推行摊丁入亩,但遭到了地主士绅围攻巡抚衙门的示威,没能推行下去。究其原因,就是法海太过怯懦,被吓到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法海是隆科多的堂兄,属于佟佳氏家族,他和浙江出身的官员往来很多,所以在面对浙江士绅时,顾虑也就多了。

官场中的关系向来盘根错节,本就复杂,而一旦改革者自己的利益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改革必然失败。

可李卫在接任浙江巡抚后显然是没这个顾虑的,因为他的头上只有两朵云:一朵是皇帝雍正,一朵是怡亲王允祥。

李卫在浙江着手推行“摊丁入亩”之后,地主士绅别说要闹到省政府了,光是到钱塘的县政府去闹事,就全被李卫下令抓了。杀鸡儆猴,扫清障碍。最后,李卫非常迅速地就成功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新政策,既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又缓解了底层民众的纳税压力。

在浙江的利民领域,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开发玉环岛。

自康熙末年起,浙江的人地矛盾愈发尖锐。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在浙江临海的地方,有一座方圆700多里的玉环岛,虽然可以种地,但却没人开发。按照前任闽浙总督满保 的说法,他不开发的理由有两个:一是玉环岛临海,军事上有防范海盗抢劫的压力;二是玉环岛缺乏基础设施。

我们当然都清楚,这两个理由不过都是搪塞。不开发的本质原因仍旧是当地官员懒政,他们想的是即便粮食出问题,老百姓吃不饱,那就再苦一苦百姓好了,回头找朝廷赈灾,还能再赚一笔。可李卫上任后立刻就去啃了玉环岛这块硬骨头,他写了一整套开发方案,上奏雍正。简单总结,就是三步走:修筑防御工事,派兵上岛;就近招募愿意开荒的农夫;派文官负责收税。

雍正在见到奏折后,甚是激动,便直接批复:

好事,好事,此等是览而不嘉悦者,除非是獃(呆)皇帝也。好的,好的,如此方不愧封疆之任。

只有傻子皇帝才会不同意这个方案呢!可雍正自己也清楚,这件事的难处不是决策,而是执行。

最后,李卫亲自登岛,从周边的县级人事安排开始指挥,不但开发出了10万余亩农田,还把玉环岛建成了浙江的海防堡垒,另外,玉环岛每年还为国库增加了2.5万石粮食的稳定税收。直到今天,玉环岛都是浙江省的第二大岛。

但勤政的代价就是李卫铁打的身体也熬不住了,他曾经病重到咳血,雍正心疼得从京城直接送药过去,并安抚道:

闻汝因过劳吐血,此则大谬。嗣后慎勿复尔。诸凡量力而为,不可勉强。

工作是国家的,身体是自己的,你不要逞强,凡事量力而为。

与此同时,自幼习武的李卫除了改革新政、搞经济建设,他还肃清了浙江的土匪,保民安定。

此后,李卫更是一路高升:雍正五年(1727),李卫升任浙江总督;雍正七年(1729),加兵部尚书衔;雍正十年(1732),署理刑部尚书;同年,出任直隶总督。

三、刚正爱民的督抚

当李卫离开浙江时,百姓夹道送别,场面令人动容,按时任苏松总兵的李灿 的说法:

督臣李卫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启程,老幼百姓拥挤道旁,目击人情正切。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封建制度下,一个地方治理的好坏,不是靠制度,而是靠那一两个心系百姓之人。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李卫走后,浙江官场的风气再次恶化,以至于后来李卫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回到浙江视察海塘时,当地百姓还以为李卫又回来任官了,愣是奔走相告、夹道欢迎了几十里路。

且李卫作为封疆大吏,其对亲属的约束也让人无可指摘。比如李卫在浙江当总督时,他两个堂弟在老家生事,其实二人还未违法,仅仅是作威作福,就被李卫派人抓到了浙江,动用家法圈禁了一年。而此后,李卫在直隶当总督时,他又有两个堂弟在老家强行兼并农民的土地,并动手打人,甚至打起了“我哥是李卫,你们随便告”的旗号。气得李卫直接派人把两个堂弟给绑了,大义灭亲地上奏雍正请求按法律严惩。但李卫又怕年事已高的堂叔承受不住刺激,一命呜呼,遂额外请求雍正,能不能把他堂叔一个在甘肃任官的儿子,平级调回老家,好让父子团聚以示抚慰。雍正感动于李卫的公私分明,就准奏了。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李卫做事以国法为重,同时也颇为细心。而这种细心,不只是对家里人,对百姓也一样。在他做直隶总督时,查到了信徒众多的大型邪教,邪教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必须要严厉打击。但当时正值年末寒冬,李卫心怀慈悲,他说:

若目前一时举动,即止于查拏首犯,而入教人众,惊惶疑惧,轻生逃窜事所必有,现在将届岁暮,倘使无知愚民流离失业,亦所不忍。

这些信邪教的人啊,大多是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无知百姓,因为走投无路才误入歧途,若打击得太猛烈,这寒冬腊月的,让他们流离失所,我实在是不忍心。

于是,李卫玩了一把“无间道”。他先安排精干的手下作为卧底进入邪教,在锁定各级头目的行踪后,立刻进行秘密抓捕。之后,李卫又下令在直隶各级各地张贴告示,由政府背书,讲述邪教存在的种种问题,厘清利害关系,并以政府的名义做担保,只要百姓们退出邪教、烧毁经书、改过自新,此前的种种事端,便概不追究。这种打法,算是既维护了治安,又稳定了局面。

以上,不难看出李卫的办事水平还是很在线的。但不知道是李卫有意为之,还是性格使然,李卫和同僚的关系非常不融洽,甚至经常找碴儿和同僚吵架,像田文镜、鄂尔泰,二人都被李卫挑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怼过,他仿佛跟谁的关系都不好。以至于雍正驾崩,李卫奔丧时痛哭流涕,甚至当场哭晕了过去,醒来便哀叹自己的一生竟如此结怨招尤、孤立无援,唯一的靠山就是雍正,现在他还先走了。可新皇帝乾隆听了却很激动,他跟李卫说,这敌人多也不要怕,父皇是走了,但朕还在啊,朕来当你的靠山。

最终,李卫不但在乾隆朝安享晚年,还被赐了四团龙补服以示嘉奖。最后,在乾隆三年(1738),李卫病逝在了直隶总督任上。按乾隆的旨意,李卫被风光大葬,谥号“敏达”,入了贤良祠,享受百姓祭祀。

但这件事还有后续。后来乾隆下江南,巡行浙江时,他发现西湖边上有一座花神庙,有庙不算什么,只是庙里花神的相貌却跟李卫本人无比相似。史书有过这样一处记载:

李敏达督浙时,自塑其像,厕花神中。

也就是说,这尊神像还是李卫自己做的。可能在工程大建之时,李卫还是想烙下一些个人印记吧。只是李卫给自己做神像这件事,浙江百姓虽然没多在意,多年来花神庙的香火也不错,但乾隆一看就火大了——你李卫是神,那朕成什么了?于是,乾隆立刻叫人把庙拆了,塑像、神牌也全部毁掉,他还发飙道: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甚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清史列传·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十·李卫》)

大意就是,李卫就不是个好大臣,他当官对百姓根本就没有什么功德可言,而且朕还听说他仗着父皇喜欢他,飞扬跋扈,人际关系也是糟糕得一塌糊涂啊。总之,“章总”对李卫进行了一番全面否定。

当然,此时李卫已经去世40多年了,他自然是听不到这些牢骚了,且即便听到了,李卫想必也不会在乎。当一回官,谁能管得了身后的名声呢?倒是回看李卫生前在直隶赈灾时曾说过的一句话,颇有意味。彼时很多官员都在抱怨赈灾工作不好干、压力大,李卫却在一旁开导说:

不过一番心思,耳目之劳,而小民免于贱粜贵籴,钱粮不损分毫,仓储可冀渐得充裕。

其实,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封建官僚也好,当代官员也好,本质上都是手握公权的人。只消多花些心思,多看多听,可能就会保住许多家庭活下去的希望。

忠君爱民确实是个技术活,但说到底是个良心活。 tX6IwacqXM5zh4J/hSsU0/4wUlEDeeh6wmQqRuRwjsSvGAO5ovZsdw5wnvCLhBM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