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月至8月在法国巴黎撰写的一部手稿,是马克思生前未出版,且除马克思本人外,连“第二提琴手”恩格斯对这部手稿的写作、内容等情况都知之甚少,其余人更无从得知《手稿》的存在。直至1932年,苏联学者在整理、编写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将其全文收录并正式发表,这部著作才得以问世。

《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体现他思想发生转变的一部关键著作。在写作《手稿》之前,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开始接触到对物质利益问题表达意见的“难事”,这推动了他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研究。在对国家、法、政治的研究和批判中,马克思愈发认识到国家、法、政治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精神之中,而在于它们赖以产生的物质生活关系之中。这一认识又促使他转向深入研究和批判政治经济学。因此,在写作《手稿》之时,马克思实际上正处于世界观转变的关键时期,其思想之复杂性也体现在《手稿》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深刻批判之中。在写于《手稿》之后、生前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回顾道,自己在这一时期孜孜探寻科学的世界观,其动力就是为了解决这一“使我苦恼的疑问”,用《手稿》中的方式表述,就是为了解决“历史之谜”。

在《手稿》中,马克思站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研究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的经典文献,并在批判、吸收旧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新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观点。马克思考察了古典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批判性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概念,详尽地论证了异化劳动的当代及前代表现、出现根源及其扬弃方式,并以此展开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同时,由于此书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其中的内容多是马克思为研究政治经济学等问题、厘清自身研究思路所写,而不是一本供读者阅读的出版著作;加之马克思的字迹潦草、文中运用的哲学术语晦涩难懂,难免会对读者准确把握《手稿》中马克思本来的思想造成困难,也因此,自《手稿》出版以来,对其的考证、解释和争论是持续不断的。

本书通过梳理《手稿》的诞生背景与内容梗概,提炼了一个核心论题——“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个重要主题——“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展现了马克思写作《手稿》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诸多伟大的作品,《手稿》仅为其中一本,但其包含着对共产主义科学基础的初次阐发,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需要我们一读再读、深悟静思、反复品味。 Dgf9nHupfEOlM2E1WZx2NqxgjQQFqlLHYjrisSpj1s2WakmXj+nZd7Yyka8w+a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