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不同版本的前言、序言及导言解读

本节主要解读《发展》1880年法文版前言、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1892年英文版导言,并将这四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和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

(一)入门之作——1880年法文版前言解读

法文版前言由马克思于1880年撰写,主要阐述了《发展》的成书背景以及恩格斯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发展》成书背景

1879年10月,在马赛召开了法国工人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通过了成立法国工人党的决议。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应法国工人党(后合并为法国社会党)创始人之一茹尔·盖得的请求,为其拟定法国工人党党纲;另一方面,为了在法国政党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拉法格请求恩格斯撰写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读物,以此帮助法国工人党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并同流行于法国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作斗争。在此之前,恩格斯曾在1876—1878年为《前进报》撰写《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后来被印刷成书即《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著作全面且系统地批判了柏林大学讲师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恶意解读和篡改,在德国社会主义者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首次搭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结构框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该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阅读书目。《发展》是恩格斯将《反杜林论》中引论的第一章与第三篇的第一、二章进行改写和补充而成的独立著作,由拉法格翻译成法文,经恩格斯最后审稿和校订,在巴黎公开出版了单行本《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对恩格斯及《发展》的评价

1844年2月,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清晰地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在学界崭露头角。1844年9月—1845年3月,用德文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佐证。1848年在法国二月革命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版了两人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宣言》后来几乎被翻译成欧洲的各国语言。1848年4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科隆积极筹办《新莱茵报》,将它作为指导革命运动的思想阵地。在旅居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阿达尔贝特·伯恩施太德共同创立了《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同时,恩格斯还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式机关报《北极星报》、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创办的《新道德世界》以及《政治经济评论》《人民国家报》《前进报》撰稿,公开出版了《德国农民战争》《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德意志帝国国会中的普鲁士烧酒》《论住宅问题》《行动中的巴枯宁主义者》等小册子。马克思称赞恩格斯为世界最杰出的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核心原理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在法文版前言的最后,高度评价该书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贡献了不可估计的力量。

(二)群众宣传——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解读

德文第一版序言由恩格斯于1882年撰写,主要阐述了这一版本的出版缘由和内容修订。

1.德文第一版的出版情况

由于1880年法文版单行本收获了意外的成功,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意识到出版新的宣传手册的必要性和历史趋向性,因此该党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联系到恩格斯,希望可以引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考虑到纯学术的著作直接应用于群众宣传的可行性问题,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了修订。

在形式上,恩格斯着重考虑了外来语的应用问题。全德工人联合会创始人斐迪南·拉萨尔在他的宣传性文章中已经对其使用的外来语尝试不加修饰和解释,且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所以恩格斯只是删去一些不必要的外来语,而保留了那些不可或缺、在报纸上经常出现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外来语。其中,这些保留下来的外来语大部分是通用的科学技术用语。

在内容上,《发展》一书对德国工人来说阅读难度不大。恩格斯考虑到某一类“有教养的”读者 对社会主义的巨大误读,在文章第三部分有关工人的一般生活条件的内容中加了很多说明。

2.科学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传统的国家,即在德国。” 恩格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需要依靠思想文化条件和社会物质基础。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有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的基础,而在辩证法由最初朴素的、原始的辩证法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享有最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必须用唯物史观替代唯心史观,因为唯物史观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中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其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借助辩证法才能实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创立。总之,马克思创立的学派反对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坚持的“折中主义”立场,不仅引用现代自然科学来论证辩证法的存在,更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恩格斯坦言: “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

(三)流行欧洲——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解读

德文第四版序言由恩格斯于1891年撰写,主要阐述了1883年3月德文第一版书籍问世以来在欧洲各国的发行情况和对无产阶级的重大意义。

此版本在内容上做了细微的修订,一处是对第一章有关昂利·圣西门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因为在上一版本中相较于沙尔·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他的内容略显简单。文中补充提到圣西门认为科学和工业之间应由一种新的宗教纽带结合起来,而这种纽带是一种必然神秘的和等级森严的“新基督教”,其使命就是恢复从宗教改革时起被破坏了的各种宗教观点的统一。另一处是在第三部分对新的生产形式“托拉斯”(垄断组织的形式之一——编者注)的补充,提及其模式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尤其在遇到市场经济状况不好时,“托拉斯”大部分会瓦解。

自第一版顺利发行之后,《发展》又被几个国家翻译出版并广泛流传:1883年意大利文本的贝内文托版,1884年俄文本的日内瓦版,1885年丹麦文本的哥本哈根版,1886年西班牙文本的马德里版,1886年荷兰文本的海牙版。

(四)理解全书的关键文章——1892年英文版导言解读

1892年英文版导言由恩格斯撰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版导言,也是理解《发展》的关键性文章。这篇导言沿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阐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支持唯物主义、反对宗教到打压唯物主义、高举宗教旗帜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变化。恩格斯对撰写此书时所处的德国时代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和发展脉络,以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历史溯源和工人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

1.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统一批判杜林的错误思想

1867年9月,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出身于普鲁士官吏家庭的杜林在《现代知识补充材料》杂志上发表了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评论,把《资本论》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混为一谈。

在1875年前后,杜林宣布自己改信社会主义,并着手编制恩格斯所说的“三支论证”来攻击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所有的哲学界、经济学界的前辈,“三支论证”包括:1875年版的《哲学教程——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和生命形成》,构造出整套关于精神的、道德的、自然的和历史的“哲学体系”;1876年版的《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兼论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搭建出全套“政治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体系”;1875年版的《国家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祭起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史”的大旗。杜林的主要目的是 “‘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 ,由此影响了刚赢得统一的德国政党与工人运动的斗争方向。

在1875年以前,德国工人运动的组织是不统一的,存在着两个派别。一个是全德工人联合会,它是由拉萨尔在1863年建立的,又叫拉萨尔派,这是一个机会主义的派别,主张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和进行合法运动,宣扬由国家帮助工人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另一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于德国爱森纳赫城建立,又称爱森纳赫派,主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工人阶级面对贵族和资产阶级两方的剥削和压迫,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敌人,发展革命事业,德国无产阶级迫切要求克服分裂,实现统一,以便两党可以全力以赴地攻击共同的敌人。终于,1875年5月在德国哥达代表大会上,全德工人联合会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由于杜林以“科学”的伪装出现,以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向马克思全面发难,迷惑了很多德国政党成员。当时的德国党内面临着一个问题——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关系到其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也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无产阶级政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恩格斯针对杜林和杜林派等人的猖狂活动,在1876年5月24日写信给马克思说: “试问,难道不是认真考虑我们对待这些先生的态度的时候了吗。” 马克思立即在5月25日回信说: “我的意见是:‘我们对待这些先生的态度’只能通过对杜林的毫不留情的批判来表示。” 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参与下,恩格斯毅然放下了研究并写作数年的《自然辩证法》,立即着手这项批判工作。他在5月28日给马克思的信中阐述了著作总计划和性质,并用两年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后来汇总成《反杜林论》。《发展》作为《反杜林论》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截至1892年,该书已用十种文字流传开来,是当时社会主义著作中翻译文本最多的。其中,在德国已经印刷了四版,共发行两万余册。

知识链接
★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也称投机主义,最早流行于19世纪的法国,指当时政治舞台上一种没有固定政治见解,随机应变,谋取暂时利益的政党或政客。机会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落后于实际,不根据客观情况而前进,畏缩怯懦。在革命斗争中,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不敢进行积极的斗争,甚至对敌人采取投降主义政策。另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了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脱离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实践,脱离了当时的现实性。在革命斗争中,低估敌人的力量,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盲动轻进,搞冒险主义。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指的是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试图恢复和维护小私有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为法国血统的瑞士籍经济学家让·简·查尔斯·西斯蒙第,他在181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批判了资本主义,揭露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他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所以称赞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主张回到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2.唯物主义的发展与唯心主义的批判

自17世纪以来,英国成为现代唯物主义的发源地,唯名论作为其原始形式存在于英国经院哲学家之中。恩格斯认为: “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他看来,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哲学的最重要的部分。” 培根的唯物主义包含着全面发展的意味,不足之处在于既带有诗意的感性又带有神学的不彻底性。随后,培根的继承者——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将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消除了培根唯物主义中有神论的偏见,在摆脱现实世界感性的幻影中融入了新鲜的数学抽象元素,使之由感性变为理性。但是,霍布斯没有论证培根提出的关于人类的全部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理,反而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作出对比与论证,后又由其他人消除了洛克感觉论中最后的神学藩篱。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曾揭示并驳斥了两种认识: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主张的不可知论和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主张精神本原的唯心主义,而英国的资产阶级试图利用这两种观点为他们信仰宗教提供支撑依据, “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而在实践上只是一种暗自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 。在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进一步批判了不可知论,他明确指出: “这种不可知论的论点,看来的确很难只凭论证予以驳倒。但是人们在论证之前,已经先有了行动。‘起初是行动。’在人类的才智虚构出这个难题以前,人类的行动早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恩格斯利用“实践”,批判了不可知论者在肯定自然界受到规律支配的前提下却提出无法确定在已知世界之外的某个最高存在物的存在,以及承认全部知识源于感官的同时又无法排除感官所感知到的现实事物的反映,等等,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说法。

知识链接
★唯名论★

唯名论,与唯实论相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围绕概念与存在、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的观点是,一般的概念诸如理念、共相不是实在的(唯实论持相反的观点),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物体出现后才有人对物体的命名,才产生了概念。即事物在概念出现之前已经存在,而非概念在事物之先。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无法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本身,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3.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欧洲革命时期的主导力量是城市的中产阶级即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发展注定了封建制度的覆灭。尽管欧洲在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下内战频发,但教会仍然把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政治体系。所以,想成功击败各国世俗的封建制度,关键在于摧毁罗马天主教会。这时,伴随着资产阶级在工业生产中的兴起,科学发展的地位和速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对天文学、力学、物理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的研究又活跃起来。资产阶级的崛起离不开科学的支持,但在封建制度下 “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得不为了自身利益而参加反叛。在法国资产阶级通过发起革命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同时,英国的瓦特等人在18世纪60年代发动了一场以棉纺织业为开端的技术革新,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拥有的财富总和迅速超过拥有土地的封建贵族。

“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的阶级,但是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的阶级。” 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凝聚,1824年迫使议会废除了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1832年工人捍卫自身的选举权利,将选举权的诉求载入宪章,并组成独立的政党组织。步入19世纪中叶,英国从工场手工业跨入现代工业,产品开始使用机器生产,而工人负责调整和记录机器的运作。资产阶级为巩固自身阶级统治的地位,竭力操控、剥削工人的生产能力,大力抵制唯物主义在英国的兴起。然而,资产阶级在尚未清除封建贵族余毒的情况下,面临着无产阶级生力军的日益壮大。1848—1866年,工人阶级依附英国自由党,组成激进的一翼,1884年工人阶级已经在选民中占主要地位,英国资产阶级政党在这种形势下被迫与工人阶级分享政权。在《发展》英文版导言的结尾,恩格斯提到,欧洲工人阶级的胜利至少需要在英、法、德三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在英国,工人阶级尽管被资产者的传统和自身的传统所束缚,但仍然在阔步向前迈进;在法、德两国,工人阶级的运动规模已超过英国,尤其是德国工人的政治素养很高,无产阶级的胜利指日可待。 RFOLFibCYQrGHu0p+M4cdRzNyVls27GwwvLDmtLZJWbfNH6C0QRGsaWZtV33B3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