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能有一部值得后人不断研究的经典作品就已经不错了,马克思却打造了一部又一部值得后人不断反复研究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是革命宣言(《共产党宣言》),有的是政经巨著(《资本论》),有的是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的仅仅只是一个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就是这个特别的提纲,它是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整个《提纲》总共只有11条,每一条长短不一,相互之间逻辑衔接也不算紧密,有的语句表达明显没有经过雕琢,翻译成中文只有不到1500字,却是马克思留下的一个经典之作。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公开发表。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在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当时没有名字的《提纲》,在1888年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他将其作为附录首次发表,并起了个题目,叫作《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俄文版和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将这一笔记命名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恩格斯在发表时对《提纲》作了修改,现在我们看到的共有两个版本,即马克思的原始稿与恩格斯的修改稿。两个版本从结构框架和内容的整体性上来说是一致的,不过在语言措辞上、内容细节方面有不同之处。阅读理解《提纲》,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原稿为基础,但也应该参照恩格斯的修改稿,看到二人思想的相对独立性。
从《提纲》的题目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准的是费尔巴哈。综观马克思的学术历程,我们会发现,一开始作为他老师、朋友、推崇者的人,后来往往都成为了他批判的对象。费尔巴哈也是其中之一。
这种批判当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不是因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是因为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进步,曾经给自己以启迪的哲学家的观点已经无法再承担这个作用,反倒成为他思想继续前进的阻碍。为了清理旧思想的残余,为了发展自己的思想,马克思最终以他们为批判对象。马克思无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而且是站在不止一个巨人的肩膀上的思想巨人。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而推动马克思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最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人物,就是费尔巴哈。马克思是否经历过一段思想的费尔巴哈时期,可能存在争论,但他一度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则是定论。
1843年10月,马克思曾给费尔巴哈写信,向其约稿,请其批判谢林,信中指出 “您同他的斗争是哲学本身同哲学的想象的斗争” 。在1844年8月,马克思写信称赞费尔巴哈的 “《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尽管篇幅不大,但它们的意义却无论如何要超过目前德国的全部著作”,并认为这两部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发表的《神圣家族》一书显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恩格斯后来曾明确承认他和马克思“一时成为费尔巴哈派”,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对他本人和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了“解放作用”, “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 。
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缺陷,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马克思力求改变世界、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世界观的需要。《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开始自觉地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标志着他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与对新唯物主义的自觉建构。从之后的写作历程看,《提纲》为1845—1846年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做好了铺垫,而后者正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对于《提纲》的地位,恩格斯给出的评价是, “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尽管匆匆完成,尽管只是笔记,尽管本没打算付印,但它非常宝贵,是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今天人们提起《提纲》,想起的也往往就是这个论断,这个论断也充分讲清楚了《提纲》在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受到众多研究者不同程度的认可。
《提纲》的理论地位得到众多人高度肯定的另一面,是其产生的广泛而持久的争论:马克思写作《提纲》的缘由是什么?《提纲》到底在1845年的哪个具体时间点写就?《提纲》与其之前之后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马克思的原稿与恩格斯的修改稿之间有何差别?如何把握《提纲》的每一条目的深意?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系列学术命题,直到现在依然热度不减。
对《提纲》的解读很多,对相关论题的回应也委实不算少,这本小册子将转换一种解读思路,将严格依据恩格斯给这篇文章的定位,把《提纲》看作一篇马克思“如何观世界”的作品来进行分析,将新世界观究竟“新”在哪里呈现出来,力求讲清楚它让我们看到的世界有何不一样,它能够为生活在世界中的我们如何看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我们会看到,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观人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现实世界?如何观宗教世界、观念世界?如何观人的本质?如何观社会及社会生活?如何证明人的思维的真理性?如何从解释世界走向改变世界?这几个问题可以进行人为地勾联,可以构成一个明晰的逻辑线索,即在认识世界、认识人、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依靠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
阅读这篇仅有千余字的文章,要读出其中的微言大义,并不容易。但为了走出旧世界观的桎梏,真正树立新世界观,《提纲》值得我们深度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