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批判》的文本与版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手稿。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针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家法”第261—313节的相关原文展开批判与分析。而在第313节以后,马克思中断了研究。至于未完成的原因,学界存在相关阐释与论述,主要核心是聚焦马克思缘何开始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理论转变的探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相较于马克思其他早期文本,在过去一段时间较少被提及。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得到西方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源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与国家理论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推进,马克思早期思想文本的内涵与价值获得更加深入的挖掘。截至目前,《批判》手稿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内外出版了多个版本,多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选集以及其他著作集中,或以单行本的形式发行。

(一)手稿的“未完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早期手稿。关于写作时间,学界一般认为其完成于1843年马克思辞去《莱茵报》编辑工作至同年10月移居巴黎之间。至于具体日期,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未在手稿中予以说明,难以得到精确考证。这段时期,马克思居住在克罗茨纳赫,所以这部手稿又被称为《克罗茨纳赫手稿》。关于这部手稿,它的最大特点体现为其自身的“未完成”。其“未完成”的特征体现在工作的“未完成”和思想的“未完成”两大方面,并且学界对于手稿未完成的原因存在诸多争论与阐释。

手稿的“未完成”首先体现在工作上的“未完成”。这个意义上的“未完成”大体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界定。第一,从马克思本人的研究论述来讲。马克思在手稿中大体遵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论述结构,逐节摘录原文并对其展开评述。但是,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关于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个人服兵役问题、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一章的专门分析等,表示“留待以后再谈”或“容后详谈”。而手稿在完成第313节之后便中断了研究,上述这些“留待详谈”的问题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分析论证。第二,从一般著作写作结构来讲,这部手稿没有马克思所加的标题。现有标题是编者根据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的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的表述所进行的添加。手稿第一次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1卷,手稿中方括号内的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是作者编的手稿页码。

手稿的“未完成”还体现在思想上的“未完成”。其思想的未完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虽然认识到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和法的观点,并对立法权和国家制度之间的关系做了一定的论述,但对于国家和法的关系的探讨不够成熟,也尚未从阶级斗争等视角探析国家哲学问题。二是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逻辑推论,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思想,但此时尚未对政治经济学展开深入研究,未能真正揭示市民社会的经济属性与经济规定。三是马克思此时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仍局限于其理性国家观的影响之中,但从政治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对唯物史观的建立与形成意义重大。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宏观把握,上述三点可以体现马克思写作《批判》时期思想上的过渡性质与特点。

关于马克思该部手稿“未完成”原因的解释,学界存在诸多论述。在诸多论述中,既包括主观原因,也涵盖客观原因,既是马克思内在思想认识转变的结果,亦关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总的来看,可以从思想的形成性与环境的复杂性两大方面来整体理解。

在思想形成性方面,首先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沿袭了黑格尔式的致思逻辑,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分,特别是接受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规定,开启了对市民社会研究领域的关注。其次,恩格斯在这一时期,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作完成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这部被马克思评价为“天才大纲”的文献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关注。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深刻寓于市民社会内部结构的思考。再次,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同时,马克思对欧洲国家的历史政治进行了史料考察,尤其是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入分析,撰写并完成了《克罗茨纳赫笔记》,在社会历史领域发现了私有制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入市民社会经济层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标志着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开启了由国家到市民社会,由法哲学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心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使得马克思搁置了手稿的研究,构成了对未完成原因的一种可能性解释。

在环境的复杂性方面,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面对新闻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案、摩泽尔农民贫困等事件,开始反思现有理论无法合理解释物质利益难题的现实困境。同时,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之后定居巴黎,巴黎是当时工业发达的“大都市”之一,马克思不仅有机会与社会上层名流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接触,同时有更多机会深入社会底层,同真正的工人阶级、手工业者相交流。而这些现实经历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改变,并延滞了手稿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

总的来看,虽然学界对于手稿“未完成”的原因存在多种解释,并且对于其中主导因素的判定各不相同。例如,部分学者更重视《克罗茨纳赫笔记》在马克思研究中独立走向社会历史本体的重要意义 ,或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某些“要素”对马克思研究志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因素共同影响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批判方向与理论关注,即从国家法哲学到逐渐深入市民社会研究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构成了对手稿“未完成”原因的有力阐释与说明。

知识链接
★《克罗茨纳赫笔记》★

《克罗茨纳赫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不同于《克罗茨纳赫手稿》。1843年3月至9月间,马克思通过阅读并摘录欧洲大量历史学与政治学著作,写就了这部笔记。马克思在《笔记》中标记了写作时间(1843年7—8月),学界对于《笔记》与同一时期创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间的时间先后顺序存在争议,即存在《笔记》摘录于《批判》创作之中或在其创作之后两种主流观点的分歧。明晰这一时间顺序,对于理解《笔记》与《批判》的思想关系及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意义重大。

《笔记》共分5册,聚焦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近2500年的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部分国家自身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问题。核心议题是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历史考察,所有制之于国家形式等社会历史结构的基础性影响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等等。

《笔记》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第一,它以历史性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与同一时期的《批判》共同构成了早期马克思思想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研究的重要文本。第二,《笔记》中对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批判,对“人民主权”问题社会批判等方面的思考,为唯物史观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第三,《笔记》通过对私有制的历史考察与分析,为揭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理论观点及对之后深入到市民社会本身,展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前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与卢格在法国创办了新刊物《德法年鉴》,继续批判德国的专制制度,进而探讨如何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问题。《德法年鉴》仅出版一期,马克思在上面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为《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于1844年2月发表,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及的一系列问题所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研究。《导言》集中从宗教、哲学、政治和革命四个方面,展开对以德国为代表的现实社会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彰显了对黑格尔思想的背离与超越。在《导言》中,马克思不仅仅停留于对德国现实的分析思考,更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以及实现人类解放的力量、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清晰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重要意义。《导言》与同一时期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其他文章,共同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转变。

(二)手稿的“多版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相较于其他马克思早期著作,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得到足够重视。1922年,苏联马克思文献家梁赞诺夫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柏林档案馆,发现了这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的手稿。手稿第一次出版的时间是在1927年,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1卷。标题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国家法批判(§§261-313)”。该版本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最早的版本,后续的诸多版本在此基础之上参考、借鉴与整理。此外,手稿在国内外存在多个版本,分别被译成德文、俄文、日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等多国语言。

手稿国外的版本较多,若根据语言来划分,包括德文版、俄文版、日文版、英文版、意大利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等,各版本主要收录在全集、选集以及其他著作集中,或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这里重点对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中的两个德文版本略作说明。早在20世纪初,俄国学者梁赞诺夫就萌生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构想。1921年,理想开始转化为现实。在列宁的倡议下,苏共中央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梁赞诺夫担任院长并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几年对原始书信、手稿及复印件的辛苦搜集与整理,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 (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于1927年正式出版。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等原因,截至1935年只出版了12卷(13册)便不幸中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收录在该版第1卷中,这也是手稿的第一次公开出版。

目前,手稿存在四个代表性的国内版本,不同国内版本的编译参照了国外相关权威版本。1935年,由上海辛垦书店出版的,柳若水编译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与手稿相关的中文译本。1956年,手稿收录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1卷第245—404页。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单行本,共170页。1995年起,中央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开始出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收录于该版第3卷第5—158页。 3q+T+jTWMuFrW5D3Gar9KScqjF6iyUT+m5B5d6MB8gfX3PD+70rAdQ3zVRnRrw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