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3月离开《莱茵报》编辑部至同年10月移居巴黎之间撰写的一部手稿,由于这期间马克思生活在妻子燕妮的家乡克罗茨纳赫,故又被称为《克罗茨纳赫手稿》。《批判》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直到1922年,苏联学者梁赞诺夫才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柏林档案馆发现了这部手稿。经过整理,《批判》被收录于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1部分第1卷,终于得以面世。

《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思想发生转变时期的一部关键著作。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接触到了对物质利益问题表达意见的“难事”,对国家政治制度与物质利益关系的思考直接导致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期间对世界史的研究也对当时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他产生了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的想法。《批判》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诞生的。

从文本来看,《批判》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伦理篇的第三章“国家”之第一部分“国内法”的摘录和评注。在书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国家观,论述了全书中最重要的论题“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批判了黑格尔关于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理论,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在论述过程中,马克思显示出了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其思想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开始“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初步实现了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却又没有发现黑格尔法哲学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虽然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观点进行了颠倒,但仍没有完全抛弃理性主义的出发点,对市民社会的认知还处于黑格尔构建的理论体系内。这不仅导致了《批判》本身的语言晦涩难懂,加大了读者理解的难度,甚至使得这一著作在发表之后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著作”,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马克思文本创作史、市民社会理论和政治哲学研究的勃兴,《批判》越来越显示出其思想上的前瞻性和理论价值,逐渐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本册通过梳理《批判》的诞生与内容梗概,展现了马克思写作《批判》的基本脉络,重点阐述了书中的核心论题“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分析了《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一生艰难困苦、颠沛流离却始终笔耕不辍、战斗不息,留下了诸多伟大的作品,《批判》仅为其中一本,但这却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最初的起点。作为一部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重要节点的著作,需要我们仔细品读,深入思考其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Pd6iB12fmkvzPglW3Tu6x08vci21yb8F4sUYR2YhUXafXDvjywcNiDn0rpIuF0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