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也是应对严峻复杂形势、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的重要举措。工业社区在理顺小规模政府高效服务大体量企业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政企关系,推动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在2020年度“千企评机关”活动中,企业对北仑区机关部门的服务满意率达到93.2%。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围绕我国营商环境评价18个指标领域,公布了各项指标名列前茅的标杆城市,以北仑工业社区为特色的宁波,有11个指标跻身前20强(全国获得10个指标以上的城市仅17个),其中纳税服务排名全国第一。
参照社区服务中心的设置标准,各工业社区内的党群服务中心,让企业和职工在社区内就能办结各项政务服务、政策咨询、协商议事、人才推介、员工维权、教育培训等日常事宜。其中,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范围内与企业发展、职工生活紧密相关的30大类105项服务事项清楚地列明在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清单中。结合工业社区内大部分职工为外来人员的特征,其中大部分个人事项可以“异地受理,属地办理”,同时,在“一网通办”“跑腿代办”等工作机制的辅助下,北仑区实现社区职工“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因为高效连接企业,工业社区服务中心成为各职能部门开通服务企业“直通车”的高效入口,进一步推进帮企、惠企、利企事项实现“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事集成、一路护航”。2020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职工事项3000余件。
在工业社区组织机制支持下,北仑区率先在浙江推进小微园区“区域环评+简化评估”改革,将中介服务机构(环评编制单位)下沉到街道开展技术服务,环保部门也同步下沉到社区跟进代办,实现“环评编制+环评审批”一体化双下沉服务,环评批复后,环保部门代办员负责“批文上门,服务到家”,确保入园企业两天内完成项目审批。
与此同时,北仑区税务局依托工业社区平台优势,建成“15分钟自助办税圈”,推出建立税收学堂、定期举办税企沙龙、设置个性化服务、发放一张负面清单、聘请一批亲清监督员等系列服务,实现企业“一次不用跑,税事全办好”。在宁波开展全国首家增值税专票电子化试点后,工业社区内的外贸企业第一时间获悉并率先体验出口退(免)税全面无纸化,平均退税时限压缩至四个工作日以内。
在帮助企业获得信贷服务上,工业社区通过与北仑农商银行共建“红锋信贷”平台,简化信贷审批流程,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提供模具行业协会20亿元集体授信,出台并实施了针对大碶高端汽配模具社区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政策,助力素有“压铸模之乡”的北仑区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北仑区仅压铸模具一项的产能就已占据全国的60%,成为细分领域当仁不让的“小巨人”。2021年工业社区与北仑农商银行深入实施银地共建,为15个工业社区内逾1/2企业提供开户和结算服务,近1/4的企业获得了融资服务授信(其中首贷户为301户),授信余额为99.7亿元。
建立知行学堂“周二夜学”平台,每月固定一个周二晚上,开展部门进企业助惠企措施落地、企业进部门促服企能力提升的“双进双助”行动,把课堂搬到工业社区、企业车间、夜市摊头,提升服务实效。2016年起,北仑区在工业社区推出“亲清家园”工作模式,整合工业社区廉政工作室、纪检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协商理事会和企业发展顾问团等队伍力量,统筹“职工说事”“网格员督事”“企业评事”等资源平台,形成“一个工作室牵头、两项工作机制运转、三大工程引领、四支队伍落实”的“1234”工作法,将纪检监察工作的触角延伸至政商交往的第一线。北仑区纪委监委还编制了《廉管家——清廉企业建设指导手册》《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手册》《企业员工廉洁自律准则》等企业内控机制模板,分享给辖区民营企业,解决企业内部反腐难题。
北仑区全面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从网上、掌上、窗口可办向“好办、愿办、实际办”转变,工业社区根据各自产业特点开展数字化赋能。灵峰现代产业园以汽模小镇为重要支撑,搭建工业社区大数据平台,开展平台企业服务、工业大脑建设、人群模块识别等工作,强化社区一站式服务能力。
2021年,北仑区联合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编制并发布《工业集聚区社区化服务和管理规范》,提炼了13年来宁波北仑区工业集聚区社区化管理和服务模式的经验与做法。《工业集聚区社区化服务和管理规范》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对提升园区治理和企业服务水平,推进“三服务”机制常态化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保障了北仑区的高质量发展。2020年,15个工业社区在疫情的考验下,实现发展提速、提质,北仑区成为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国检试验区,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