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招摇性

孙大喇叭,身体没啥毛病,今年七十三岁,年龄也不算老,几年前就在贫困户系列。其实,对于扶贫者来说,扶贫对象七十三岁,是尴尬的年龄。不似岁数大的老人,也不似重病缠身的老人,说句没觉悟的话,这些人容易“自然脱贫”。孙大喇叭原来不是我一对一结对子帮扶对象,我用了两盒“芙蓉王”贿赂同行,才把“尴尬”交换到我的账下,归我包保。我这么做并不是我有多么高尚,实在是因为孙大喇叭某些行为和我相像。什么行为?不招摇性。

不招摇性这个词,用在女人身上,是指女人作风有问题,往往会引起纠纷。用在男人身上含义广泛了一些,可能是指作风,也可能是指不正经,或者不定性。比如某老干部教育我,不好好当官,就写小说,喝小酒,同期提拔的都干到正厅副厅了,写小说给你带来了什么?说穿了就是不招摇性。

孙大喇叭的“不招摇性”和我差不多,换句话说叫“臭味相投”。孙大喇叭原来是“地蹦子”。他九岁丧母,父亲给他娶了后母,从那以后,命运就像乡间的羊肠小道,曲里拐弯,坎坎坷坷,只读三年书就辍学,后母逼着他给生产队放猪挣工分。后来村上来唱地方戏的,他围前围后地伺候着,时间长了,竟然学会了不少唱腔,练就了一副好调门。

从此,孙大喇叭就开始“不招摇性”,离开了后母的白眼球,跟着小剧团南北二屯地演出。孙大喇叭长得又瘦又小,下巴颏尖尖的,嗓音也尖尖的,唱出的唱腔,虽然不跑调,但一张嘴,下面的观众就捏着嗓子喊刺耳朵。那些小剧团都是民间艺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到哪儿演出只要生产队供饭,额外挣点小钱,还不够买“面友”牌雪花膏和“万紫千红”牌胭粉的,没有钱给他分红,他也不计较,只要给口吃的,他就成了小剧团的“捞忙”(白帮工)。吹喇叭的师傅觉得这么个留着没用又撵不走的白帮工有点可怜,干脆就教他吹喇叭,多少能给自己打个下手,也不算白丁一个。于是,孙大喇叭就学吹喇叭,虽然吹得不是那么精彩,可也过得去。孙大喇叭常年在外,大帮哄时期还好点,父亲靠给生产队喂马挣工分,孙大喇叭不在家还省去一口人的粮食,至于娶亲,就那么个“不招摇性”的家伙谁愿意嫁给他?包产到户以后,孙大喇叭也没有回来侍弄庄稼的意思,依然在外面演出,这个小剧团黄了,他就到别的小剧团“捞忙”,后来老人相继离世,土地荒芜了,他也没心思侍弄。长发人都把土地当命根子,邻居帮他种上地,到秋打粮,他一粒也不要。小剧团供饭,他要粮食没用。邻居过意不去,就和他签了租赁合同,按照“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他的二亩地,还有继承下的他爹的二亩地,每亩一百元,全年四百,签了二十五年,上打租,一次拿到手上万元,一夜之间就成了万元户。直到所有的民间小剧团全黄了,他连“捞忙”都没处去了,这才“叶落归根”。在外蹦跶了大半辈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收拾下父母留下的草坯房,每天到河滩上举着喇叭吹上一段《西厢记》或者《王二姐思夫》,吹到得意处,拉起尖尖的嗓门,吼上一句“张廷秀啊——张廷秀我金榜得中头一名啊——”

二十五年挣一万元,平均每天收入一元一角钱,可喇叭照吹,调门照吼,到了七十三岁“不招摇性”照旧,这一点和我相通,小说照写,小酒照喝,几近花甲“不招摇性”照旧。现在,两个“不招摇性”的人,因为同一种属性建立起来了缘分,让我们在无法被量化的价值体系下保持几个“照旧”,让我们相互熟悉只有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不招摇性”带来的幸福。当然,我的职责不是来乡下“照旧”的,我把他拉至我的帮扶对象,就要让他在自己愉悦的同时,还要有现实的好处。打个比方,孙大喇叭天天唱歌吹喇叭,不脱贫也算是“穷欢乐”,所以,我在考虑如何帮他脱贫。 rqiOpDEzPYF2CWs/3GJCzqY5nn+xfXoeF57jowu/RDsYYvLS1fGXVAKuIwggfw7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