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万水千山

真正有梦的人,心中一定藏有万水千山。

而林徽因风宿水餐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历经千辛万苦,跨越万水千山,最终一睹英伦的真容。

离开培华女中时,林徽因已经十四岁了。为了纪念这段读书时光,也为了与童年进行告别,她专程去了一趟市中心的照相馆,想为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那天,她一袭长裙在身,又粗又长的辫子从脑后斜斜地搭于右肩前,身后是一片树木葳蕤的布景,似云似雾地营造出缥缈的景致。她站立在镜头前,随着“咔嚓”一声,灯光闪烁了几下,林徽因的青春时代就这样被定格在画面中。一直以来,她对于照相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每一处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她都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留下难得的影像。有时候,她感觉照片中的那个人同自己很像,有时候又感觉貌若两人。

或许真是江南的烟雨迷蒙滋养了林徽因的情绪,她总是期盼着生活有点浪漫发生。在没有认识梁思成之前,所有的美好都沉浸在单薄的照片中。见到了梁思成之后,虽然也有过几次相约,却感觉与故事中的一见钟情相差甚远。当然,这个时候的她不会过多地独坐高楼叹情深缘浅,也不会浪漫多情地背诵《诗经》中的句子。现在近十六岁的林徽因完全被父亲所描绘的世界吸引了,她恨不得立即就行驶在浩渺的大海之上。想到这里,她忍不住又把父亲的信掏了出来,悄无声息地读了起来。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徽因心目中的父亲不仅有着丰富的见识,而且风度翩翩。林长民少时跟随中国翻译界的泰斗人物林纾学习,自那时起他就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以至于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高中秀才,他也是弃之不顾,而是跟随外籍教师刻苦学习外语,并积极前往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和经济。林长民这样的志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林徽因,尤其是其秉性和才情。

1920年4月,父女俩如期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这一路上,林徽因总算是领略了大海的辽阔。烟雾缭绕中,林长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紧锁眉头,担忧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海水不停地翻涌着,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严肃,却也透着一种男人专注凝神的美,在远处云天的映照下,仿佛一尊雕像。父亲这样的形象突然间让林徽因在心中生出愿望,不能够白来这世上一遭,稀里糊涂地过这一生。而这种想法也合乎了其父亲的意愿,林长民正是希望通过带着女儿出游,令她增长见识,解放思想,感受当时最先进的教育和文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正开阔视野,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广博的世界之中。

一个多月后,邮轮终于到达了处处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法国。父女二人很快就安顿好了住处,然后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一场行游欧洲大陆的旅程。

人在异域,总是容易忘记家中发生的不快。面对别样的鲜活与新奇,林徽因甚至连与梁思成在一起时的开心也记不起来了,只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就如同一只低着头赶路的蚂蚁。

法国很美,美得璀璨,美得多情,美得诱人。海明威在其作品《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林徽因现在总算明白,一座城市的美不只是外在,更来自其无法言说的内涵,来过一次之后,便会像梦一样挥之不去。当然,她最喜欢的还是静静地观瞻那些生动而又出神入化的建筑。无论是细腻的艺术设计,还是粗犷的建造技术,都不失其雄伟和辉煌。当然,她还喜欢这里流淌的塞纳河。与黄浦江不同,塞纳河多了一些浪漫,绸带一样穿过各种神圣的建筑。那些天里,林徽因流连在这些风景中,不愿去找寻离开的路,这个叫作巴黎的城市,将艺术、历史、时尚、文化与浪漫融于一体,叫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又无法忘却。

还没有看够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地标建筑,林徽因就要离开这个美好的国家了,她的思绪还在香榭丽舍大道上飘游着,眼睛贪婪而又多情地看着这一切,似乎永远看不够、望不完,那颗激动而好奇的心早已在种种风俗人情中陶醉了。

如果说巴黎是一座艺术之城,那么当林徽因到了有着欧洲花园之称的日内瓦时,则又感受到了另一种艺术文化气息。不论是漫步在街巷还是徜徉在湖畔,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被那些精致的建筑和雕像所吸引。这依山傍水的城市,曾是伏尔泰、拜伦、卢梭、雨果等先哲们生活过的地方。尤其是那缠绕得满山遍野的葡萄枝蔓,映衬着灵秀幽静的中欧第一大湖——日内瓦湖,简直是美不胜收。天上下着细密的小雨,眼前是飞瀑和茂密的林木,牛羊悠然自得地吃着草,远处是各色的城堡。林徽因和父亲有说有笑地走着,仿佛进入了美妙的童话之中。这样的景色让她想到了杭州的美。每逢雨季,淅淅沥沥的雨总是没完没了,她喜欢在雨中来回穿梭,直至长大后,都依然怀念着那时的开心。

这样的旅行是自在的。除了欣赏风景,少不了的就是大快朵颐,尽情享受各地的美食。西班牙海鲜饭、油条蘸巧克力、甘蓝肉末卷、小牛肉香肠、肉馅饼、乳酪、希腊粽等,这些舌尖上的欧洲美食既暖心又暖胃,实在是让人非常留恋。更要命的是,这些食品遍布大街小巷,让人如何也抵挡不住它们的诱惑。萧伯纳曾说:“没有比热爱饮食更真诚的爱了。”这样的文字让人不得不为他的热爱所感动,仿佛不懂得饮食文化,就无法真正体味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妙。

眼前这所有的见闻,对于林徽因来说都是陌生的。它们与书本中所介绍的有着太多的不同。那些霓虹灯下的建筑,除了让人惊叹之外,更让人在心中产生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隔着大海,一端是思念中的残破不堪,一端却是现实中的欣欣向荣。或许是因为完全处于旅行的状态之中,林徽因并没有产生过多的联想,感受到更多的还是浪漫自由的味道。

喜欢,原本并不需要特别的意义和理由,只是一种心态罢了。行走在陌生的环境中,林徽因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从巴黎到日内瓦,从罗马到柏林,再从欧洲的传统文化到教育方式,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与东方不同的生活方式,都让林徽因不断地感到新鲜,或许多年以后,她会忘却行程中的许多体验,可心灵和思想上的体悟却会一点点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她的观念。她也了解到,旅行不只是单纯地上车、上船,更重要的是要取得令人难以忘怀的特别收获,这样方能不辜负这一场跋涉,方能慰藉心中所有的遗憾。

在柏林时,她没有想到会见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莲花。那是一幅油画作品——莫奈的《睡莲》,静心屏气地去看这样一幅诗情画意的作品,的确让人在熟悉中感到了兴奋,甚至还带有一种留恋。纸上的莲花色彩柔和,似乎比杭州家中的灵动花色更多了些许灰色。但也正是这样的深深浅浅、远近不同的表现手法,让画面多了些想象,多了那种可以瞬间将美放大到极致的生动。林徽因站在画前,四周很是安静,她久久不愿离去,脑海中浮现出的是这些天的游览经历。父亲站在一旁,不去打扰她,任她年幼的心在这样的生机盎然中恣意驰骋。

从小到大,林长民从未疏于对女儿的教育。此次出游已经让他感觉到了女儿内心的冲撞,他知道这是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对峙与融合,也是她对西方生活的逐渐接受与融入,她的每一次惊诧,自然都无法逃脱他犀利而又深刻的眼神。在林长民眼中,女儿是一株刚刚出土的嫩芽,虽然她格外向往外界的风雨,但却不知道能否承受起风云变化的折磨。他很清楚,在短时间内熟悉这样的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女儿看似温和的性情中,其实有着太多的桀骜不驯,那种坚定和干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改变或者驾驭的。

除了感受女儿的变化外,林长民也会将旅途中的见闻一一记录下来。这些内容既是女儿成长的见证,又是他对于外界变化的敏锐捕捉。

罗山名迹,登陆少驻,雨湖烟雾,向晚渐消;夕阳还山,岚气万变。其色青、绿、红、紫,深浅隐现,幻相无穷。积雪峰巅,于叠嶂间时露一二,晶莹如玉。赤者又类玛瑙红也。罗山茶寮,雨后来客绝少,余等憩Hotel at Chardraux时许……七时归舟,改乘Simplon,亦一湖畔地名。晚行较迅。云暗如山,霭绿于水,船窗玻璃染作深碧,天际尚有微明。

文字中变化的又岂止是奇妙的景色,其中自然也包含着林长民对于女儿细微变化的感受,只不过这些都被林长民以另一种方式表现了出来。旅途中的奇人和逸事,让林徽因贪婪地认知着这个全新的世界,甚至想在这样的世界中长驻不走。正当同龄人在国内已经嫁为人妇时,彻底告别了少女时代的林徽因却在放眼看着世界。

资本主义虽然压榨着中国人民的血汗,但落后的中国要想崛起,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所以这一路上,林长民将这些景点的知识填鸭式地一一告诉女儿,以期日后有用武之地。而林徽因的想法也很简单,在这样的旅途中,她完全不加任何遴选,无论是神秘的建筑,还是唯美的艺术,或是可口的美食、悠然的风物,她都兴致勃勃地当作一场视觉盛宴来对待。这样的经历,让她在短暂的时间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旅行结束之后,林长民打算带女儿在伦敦长住一段时间。1920年9月,经过一段充足的准备,林徽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距离其当时住所不远的爱丁堡圣玛丽学院。位于阿门路的这所学院深深地吸引着她,令她带着极大的热情融入了丰富有趣的校园生活。为了让女儿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林长民又给女儿请了钢琴老师和英语老师,不断地强化着林徽因思想上的认知和修养。安排好女儿的一切之后,这个擅长交际、心中又时常装着梦想的人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林长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应酬,他需要经常与各种各样的人探讨如何振兴国家的问题。而林徽因则总是懂事地待在一旁,尝试着阅读各种各样的外文书籍,在这期间,她喜欢上了霍普金斯、萧伯纳、勃朗宁等人的作品,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将这些书籍与中国传统书籍进行比较。

生活就是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热闹与喜悦之后,林徽因的心中又多多少少会有些低落,那分明就是一种思家的感觉。虽然说母亲的责骂那么不堪入耳,家庭关系又错综复杂,但思乡的感觉着实让人难受。就连古人也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是一种美丽,当那一行行写满煎熬的寂寞油然生起时,连窗前的风也变成了纷扰。

夜是漫长的,却不知道该为谁来守望,记忆深处的往事,反复咀嚼后也都变成了美好的点缀。本来有话还可以同父亲说,可是他老人家一天到晚根本就见不着人影,有时甚至几天都不会回家。林徽因知道他工作很忙,可是难道真的只能让这些思念在心中默默守候或者风干吗?她是真的想念家了,在海外的繁华生活终究抵不过一个人孤单的夜晚。对于林徽因来说,她不怕冷,却无法忍受这样的冷清,而这个时候,她只能试图安慰自己,权当这样的出行是一次人生的修行。

出于无聊,没课的时候,林徽因就会看房东黛丝画画。常常一待就是一天,她从那些分明的线条中,学着去欣赏独特的美感。

黛丝是一个特别安静的人,这与林徽因的性格有些相似。

有一次,林徽因在父亲的安排下,跟随房东一家前往位于英格兰南部的海滨小城——布莱顿度假。在蓝色的布莱顿海滨,林徽因看着阳光下的海,灿烂得如同布莱顿的玫瑰园。

在岸上休息的时候,黛丝的妹妹斯泰西用沙子堆了一座城堡,堆到一半,城堡塌了,她喊着姐姐:“来!工程师,帮帮忙。”黛丝不一会儿就堆成了一座结实的城堡。

林徽因问:“她为什么叫你工程师?”黛丝说:“因为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要做工程师。你身后那座王宫是中国风格的建筑,明天我要去画素描,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吗?顺便也给我讲讲中国的建筑。”林徽因问:“你说的是盖房子吗?”黛丝说:“不,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建筑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大师们才能掌握的。”

这是林徽因平生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当时她很震惊,也很心动,对建筑的兴趣也逐渐加深,这个心思敏感的女孩私下里借了些与建筑学有关的书来读。慢慢地,她的世界里有了更加奇妙的建筑知识和历史知识,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沉浸于这样的知识中。

这样的交流,让林徽因逐渐了解到,房东原来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而她画在纸上的这些图,最终都会变成立体的艺术。当房东问到林徽因的梦想时,她却无言以对,她纵然有着诸多爱好,却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时间从不停下脚步,生活就这样不断发生着变化。父亲有时也会问起女儿,想了解她心中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她只是淡淡地答道:“来了,就不会后悔这样的选择。”

这个不经世事的女孩子和欧洲的繁华本无任何联系,但偏偏她又克服了重重困难,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从而让所有的故事情节变得不可预测起来。

一段时间过后,林长民不再整天出去奔波,因为有很多的文人志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他的家里。这其中既有外国友人,也有中国同胞,大家在一起讨论政治,有时涉及人权、国家等话题,众人常常会争得面红耳赤。而林徽因总会在这时主动为父亲的朋友们端茶倒水,送些水果和可口的甜点,她从不主动插嘴,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这些陌生而有趣的事情。也只有这个时候,她的内心才会变得平和。久而久之,她也渐渐对于这样的社交变得感兴趣起来。这样的平和更像是幸福的存在,她在学习为人处世与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思绪也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得到了新的延伸。

纵有三千烦恼,不如拈花一笑。对林徽因来说,这样的生活是有意思的。那些激动人心的争论,分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她只需要一个微笑,在激动与恬静中任心情飞扬。这也是一种气质的修炼,是超然于平庸的平淡,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幽远。

房东外出写生时仍然会经常邀约她,只要她有时间就会欣然一同前往,长此以往,倒是认识了许多不同的建筑,虽然说每次外出都会带着书本,但实际上她的眼光和心却早已放在了那些粗细不一的线条上,仿佛神奇的黑白线条会架构出不同的故事来。

人都是这样的,对喜欢的人和事,总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些情愫来。林徽因从来不曾想到自己会对建筑有着那样深的感情,就像接下来要开始的恋情一样轰轰烈烈。 XDZjoWUL8sRt1mbGdpgwEtQYHHTLZTgX2OcA9oO36dLmUoo2DeOEWxTNHWKlMZ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