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结伴同游是件快乐的事。
太庙里,荒草自由繁茂地生长着。但这片荒芜破旧的景象背后,其实还有着“古”的气息,让人心神为之一舒。庙里空无一人,说话都有着瓮声瓮气的回音。仰头望去,全是参差的树木,在风中不停地摇摆。地上的堆堆瓦砾散发着古旧、寂寥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去凭吊。树下铺陈着厚厚的鸟粪,白的、黑的,厚厚的一层沾染在路面、树叶和草棵上,不过即使这样的情景,也让人生出一种敬畏之情。恰恰是由于很少有人来这里游玩,太庙中便多了些许神秘的味道,处处是苍茫超脱,与庙外的漫漫绿野形成对比。
偌大的太庙中,就只有他们两个人在闲逛着。如果说,男女之间的相处有着无法说清的灵动清新和腼腆快乐,那么这样的接触便如同喝下了一杯浓浓的粟米羹,让每个青春的毛孔都感受到了特别的抚慰。
在不曾仔细看过她的容貌前,梁思成已经为其怦然心动;而当他无意端详过眼前这个女子后,便更生出了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分明就是异性的恋慕。世上的花有千万朵,天上的繁星有亿万颗,但与林徽因的相遇却让他发现,她是花中最美的一朵,繁星中最亮的一颗,以至于很多年之后想起来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心早从那时开始便被她不知不觉地偷走了。在这样的陌生环境里,她需要关怀、需要依靠,也需要一份特殊的感情。
其实,林徽因自太庙见过梁思成后,并不清楚他对自己的印象究竟怎样,也没有过多地去问。一整天里,只是看着这个大男孩竟时时处处表现着细心。休息时,他会主动拂去石凳上的灰尘;行走时,又会主动帮自己提包;甚至发现自己流汗,都会主动递上一方手帕来。这所有的关心都是如此熨慰,让她感到温暖又甜蜜。
林徽因虽然身处在那个思想守旧又战乱纷飞的时代,却始终不缺乏独立、开放的精神。我们今天再看那些民国资料,依然会从中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气质。所以,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是一份难得的美好,她的举手投足、气质修养都透着一股民国范儿。
那天,他们谈了不少的话题。
“你不打算出国留学吗?”
林徽因若有所思地摇摇头,她知道,从晚清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就渐然成了一种风气和潮流,到了民国变得更甚。许多人通过外国传教士或者教会的资助走出了国门,去外界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以万计的爱国青年都怀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前往外国勤工俭学,追求真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求振兴中华。林徽因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在走着这样的路,当然这也是她梦寐以求的事。父亲林长民当年就曾留学日本,回国后视拯救中华民族危机为己任。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雅风流、气度胸怀,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也得益于出国留学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教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林徽因不仅仅是出于崇拜之心来认识父亲,更是想从父亲身上感知到相对开放自由的外界。
“你要留学吗?”林徽因出于礼节回问道。
“嗯,父亲准备让我留学去学习制夷之技。”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睛终于抬了起来,那分明就是在问对方,愿不愿意一起去。1912年,十一岁的梁思成跟随父母从日本回到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十四岁时进入清华学校读书。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的他不但喜欢音乐、美术,而且对体育运动也是满怀热情,不仅经常参加学校的合唱团、军乐队,还先后担任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此外,他还被校刊聘任为美术编辑,经常帮助排版和绘制各种插图。
梁思成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林徽因也是通过聊天一点一点才了解到的。那一整天的接触下来,她知道他并非那种油嘴滑舌之人。只是面对这样的询问眼神,林徽因实在无法做出回答,因为她也不知道家人会如何安排自己以后的求学之路。最要命的是,她似乎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离开太庙时,西边的云彩已经一片通红。一天的喧嚣之后,这座古老的城市又恢复宁静。那些归巢的鸟儿,在空中趁机活跃着身姿,似乎是留恋,又似乎是一种告别的仪式。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即将踏上匆匆的回家之路。
只是不知道眼前的快乐,能否让他们拥有未来。
“让我送你回家吧?”这个时候,书生气的他表现出了属于男人的勇气。
“不用了吧?我家离这里很近的。”林徽因内心是敏感的,在同梁思成见面的那一刻,就已经察觉到了他的局促、紧张。这样的表情中带着痴迷、甜蜜,当然也有淡淡的忧伤和虚幻。但就在对话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想法也很纠结,既期望梁思成能送自己,又不想彼此走得太近。
她再三推辞不过,只好点头应允。离开无比静寂的太庙,回到了人来车往的繁华中时,他们就仿佛是从天际来到了人间。当这两个年轻人穿行在城市当中时,彼此间的熟络,已经让他们在说话时没有了之前的顾虑。
这是十分美好的一天。
分别之际,梁思成又主动邀请林徽因去看乐队演奏。或许每个女孩子在这个时候都渴望拥抱或听到一些甜言蜜语,只是在这太多的未知中,林徽因不愿意让自己如此迅速地沉浸于爱情之中。
刹那芳华,水墨青花。始终在为自己谱写着如夏花般绚烂人生的林徽因,虽然此时年幼,但身上却不乏智慧的气息。她知道自己当下并不需要粉色的梦想,寂寞只能深植在心底深处,这是对自己的节制。纵然在一天的游玩中表现出了热情和飘逸,但她也不能失去属于自己的优雅。
受益于父亲的精神滋养,梁思成十分信任自己的眼光,主要是因为林徽因身上的安静素然既折射着才情与风华,也张扬着她充满自立精神的独特品格。可以说,她的美已不再局限于五官,更为准确地说,这美感来自灵魂。只要一走近,就能深深感受到那种优雅、丰盈。总之,林徽因这朵令人神往的莲花已经受到了目光的追随,她的优雅更像是一道风景,让这个才开始接触情感的大男孩感受到了舒心,也尝到了惬意。
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更不怨命运或者上天,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而成的纠纷。
林徽因在面对复杂的人性时是如此淡定、超脱,以至于能在风轻云淡中不着笔墨,淡看花开花落。但这些,正处于情感懵懂期的梁思成是无法明白的,浪漫已经占据了他的全部,以至于他在这个时候根本无法看清现实。
面对梁思成热情的邀约,林徽因并没有拒绝。一周后,她如约去了清华学校看乐队排练。不懂才会感到新鲜,才会带着未知的好奇。虽然她经常会在广场上见到类似的表演,也为艺术家的精彩表现感到兴奋,但真正要去了解幕后的排练,确确实实有着太多的开心。
作为当时民国五所名校之一的清华学校,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邻颐和而近圆明故垣。”明朝时这里为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则是圆明园的一部分。成为清华园以后,其间仍是秀木森森,古迹林立。河水从中蜿蜒而过,穿过古风雅致,便多了光彩秀丽,多了曲径通幽,多了园景旖旎。园内有着与校外不同的自然之美,恍若一处世外桃源,人行走在其中,目之所及,处处都有着苍翠的绿、惊艳的彩,尽显着典雅风范。树影荷塘,鸟语花香,林徽因从这样心醉的享受中走出来后,便循着高低起伏的音乐声找到了乐队排练室。出于对音乐的好奇,她偷偷地趴在窗边透过玻璃往里看。
乐队正在梁思成的指挥下认真地排练着,音符仿佛就在指挥棒的上下挥舞中跃动着,如同千军万马在奔腾,雄壮而又深情,又如滔滔不绝的江水,奔放不乏优美。只感觉那风在耳边怒吼,气吞山河。乐队在热情奔放的旋律里,撩动出了最为动情的波澜壮阔,以有力的气势寄托了不屈的气概,以独特的灵魂歌颂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梁思成手中的指挥棒看起来尤其带着一种儒雅的“霸气”,情绪随着他手臂的起落变得时而激越,时而委婉,时而动人。他微闭着眼,把那种投入和忘我都融汇在激情和热烈当中。乐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渐次绽放的花蕾,一朵一朵摄人魂魄,完美地响彻在排练室内。
在悠扬而又雄浑的乐曲中,林徽因分明感受到了内心的震撼,也为这样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别样的艺术气息而惊叹。她完全忘记了自己与排练厅还隔着一层玻璃,随着流畅而感动的旋律停了下来,她竟然想伸出手去鼓掌,结果差一点撞到鼻梁。
这时,梁思成才发现一直在门外“偷窥”的林徽因,赶紧走了过来,手里面还握着指挥棒,不失绅士风度地伸手邀请,很好地体现了个人的涵养和学校的开放精神。
“你怎么来也不说一声啊,徽因?”显然,激动的情绪使他不知该如何来表达这样的心情,但这种激动中同时还有着一种自信和炫耀。
“我,我,我想我能找到地方的。”只听旁边一阵哄笑,其实声音并不怎么大,却让林徽因十分尴尬。她站在梁思成身前,好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乐团成员见此情景,都知趣地陆陆续续离开了教室,刚才还翻飞着音乐的地方,顿时又变得一片安静。
“欢迎你来我们学校。”梁思成又找不到刚才的自如了,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个充满诗意的女子。在他眼里,也许是因为出生于西子湖畔,林徽因不凡的谈吐似乎带着与生俱来的诗意。这样的女子应该是感性的,充满着无尽的情思和趣味,但偏偏她又是趋向于理性的,身上尽显着优雅与聪慧。
“你都邀请了,要是不来就显得我不近人情了。再说上次去太庙,你讲了不少的建筑知识和绘画知识,我很感兴趣。今天专程来看看你的音乐才华。”她的话中带着调侃,但更多的是对梁思成印象的总结与归纳。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大男孩,细细琢磨竟然有太多的可取之处,并非人们第一眼见到的那样油头粉面。
“这算是在夸奖我吗?古人说水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不自诩,位高不自傲。”或许是为了表现自己,梁思成一口气引用了许多经典。
“你这是在背诵吗?我可不是手持戒尺的老师。”话音刚落,她银铃般的笑声响了起来,如同水花轻轻地碰在了石头上。
“走吧,别站在这空荡荡的教室里了。”
梁思成这才反应过来,忙带着林徽因离开了教室。室外的光线不错,到处都是学生,两个人很快就融入了这样的画面之中。
“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我就把它摘了下来,并认为它是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对这朵的信念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回来了。”“这就是幸福。”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梁思成和林徽因走在一起时,他突然想起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这段对话,并在心底静静地默诵了一遍。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梁思成的生活添上了最为生动的一笔。
这又是一个快乐的下午,两个人在那片圆明园的废墟上,继续愉快地讨论起了建筑与绘画。这些凝固起来的艺术,在梁思成这里似乎有着永远都说不完的故事,而林徽因在仔细倾听的同时,看向他的眼神里,总是满含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