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创造力的源泉
——情绪与创造力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玉堂署任职的时候,曾经和自己的幕僚聊到自己的词作,苏轼想知道自己写的词与柳永的相比哪个更好些,便直言相问。这位幕僚非常聪明,他并没有直接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说出了一段非常经典和贴切的话:柳永的词适合十四五岁的少女,拿着红牙板,咿咿呀呀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得须关西大汉,用铜琵琶和铁绰板伴奏,中气十足地唱“大江东去”。这段话刚好道出了两位词人的写作特色。柳永的科举之路艰难,屡屡落第,心中难免因为失意而生出苦闷的情绪,他的词作如他的人一样,满腹哀愁,柔肠百转,所以柳永写出来的作品无不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苏轼的词作也与他本人的性格非常相似,苏轼性格豪爽直率、乐观旷达,所以他写出来的词作总是气势恢宏、豪情万丈,读来动人心魄。古人常常以诗抒情,以歌咏志,在流传千年的众多文学名篇中,我们能够看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们或婉转含蓄,或直白豪迈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绪。

翻开现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我们可以发现里边收录了很多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诗作,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诗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铿锵有力的五言律诗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几句,就把一个在乱世奔走、忧国忧民的悲苦诗人的形象勾勒出来。烽火连天的动乱时节,背井离乡的杜甫因为战火而接不到家人的来信,他既思念家人、牵挂家人的安危,又为国家和战乱中遭殃的百姓担忧不已。但面对时局的动荡,他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搔首踌躇,暗自发愁,直愁得白发稀疏,几乎插不上簪子了。内心的忧愁与愤懑和浓厚的爱国之情被杜甫通过寥寥几句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之相对的是杜甫的另外一篇名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七言律诗,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一改之前的沉郁顿挫,变为明朗愉悦,令一个为了国家收复失地而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爱国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杜甫满心的欢喜似乎已经从诗中溢了出来。愉悦的情绪感染着阅读这些诗句的人,让读者在诗人的带动下不由自主地开心起来。

通过以上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作者写什么风格和题材的作品,其作品与作者本身的情绪和情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情绪与情感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何谓生活,自然是人类本身和其生存的环境及人类所专注的各种事物,这些联合起来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也会对不同的人、事、物产生情感。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情绪和情感不仅会从眼角眉梢显露出来,还会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人们表达情绪和情感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人含蓄,有的人直爽。含蓄的人会斟词酌句,婉转地透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多数时候需要别人猜测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哪怕生气的时候也只是生闷气。直爽的人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三言两语便倾诉了出来,总是直言坦白自己开心与否;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他们也会简单直白地告诉对方“我喜欢你”“我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想见到你”“我恨你”等;而在发泄愤怒的时候,他们同样会直接表达出不满。

另外,还有一些人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认为,这些经典著作诞生的契机都是作者在生活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内心郁结,情绪情感等方面有压抑不解之处,或者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将满腔情绪经过文学素养与才华的整合转化为思想结晶,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用以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还能够表露自己的本心,以便后人了解他们的志向。也就是说,情绪可以是一个人创作的动力,正因为内心有情绪要发泄出来,所以才有了这些传世名篇。

国外的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与司马迁的想法不谋而合。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认为:“诗人的任务并不是寻求新情绪,而是要利用普通的情绪,将这些普通情绪锤炼成诗,以表达一种根本就不是实际的情绪所有的感情。”的确如此,艺术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音乐、文学、电影、舞蹈、美术等,但每一种艺术创作无不是在折射创作者的内心,反映着创作者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好的作品如果想打动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艺术创作引起观众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共鸣。

前段时间,歌曲《我的祖国》重新掀起了一阵热潮。简单质朴的两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就能够引得听众不由自主地合唱起来,这与歌曲本身的魅力有着密切的关联。这首歌是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委婉动听的女声独唱真挚朴实,亲切生动的歌词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家乡的美好景色,让听众产生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和对于祖国、家园深深的热爱之情。后半部分的合唱更是有着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将志愿军战士们的激情和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中,满是词作者对于祖国真挚深沉的热爱,这种浓厚的感情感染了听众,所以,即便几十年过去了,这首歌也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情绪是一个人创作的动力,那么情感便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对此歌德与他的观点一致,而且,歌德认为,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则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情感是决定一个作品成败的关键,倘若内心并没有情感要表达却强行创作,就落入了言不由衷、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境地,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变得呆板无趣,缺乏让人为之动容的力量。

凡·高说过:“艺术家应该从他的内心去观察。”而他本人也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和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西方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一直是以写实为主,崇尚理性,注重对所画事物的模仿和再现。直到十九世纪末印象派诞生,画家们开始不满足于极尽完美地去模仿实物,而是开始在自己的画作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自己对所绘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到后印象派诞生,画家们更加直白和强烈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凡·高的经典画作《麦田》,曾被人认为是凡·高的绝笔之作。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黑云密布的天空仿佛恶魔的手掌一样沉重地压了下来,压在金黄的麦田上,压抑的画面几乎让人难以呼吸,而在麦田与黑云之间还有一群代表着死亡的黑色乌鸦从厚重的云层中结队而来,仿佛死神收割生命的镰刀,让人不由得产生了强烈的压迫感。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凡·高正深陷精神疾病的折磨之中,画作不被赏识的痛苦和世人的漠视狠狠地折磨着他脆弱的神经,不可否认,凡·高将自己极度压抑和痛苦的情绪融入画作之中,以至于观赏者在观看的时候,能够被画面中扑面而来的痛苦和压抑震慑。

品鉴众多艺术作品后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构思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风格也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相通的一点,那就是真挚的情感和激发创作欲望的强烈情绪。只有情绪的变化才能够为一幅好作品的诞生提供无穷的动力,只有充斥着作者情绪的作品才能够让品鉴者产生情感和心理的共鸣。情绪与情感,缺乏了其中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会如同丧失了灵魂的傀儡一般令人感到乏味至极。 2XFek0omR8xYSLvu83ZOzu+bEJpO9eeOwzpTIOnziSgeJIgGiiHm7ULuIGkZbvK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