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直率与含蓄
——情绪的文化差异

情绪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表现,具有普遍性,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人的很多情绪大都有着相似的外部表情变化,比如打招呼时都会露出笑容,难过的时候都有着悲伤的表情,高兴的时候都是笑逐颜开,等等。但情绪又是复杂的,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会因为每个人性格的不同而表现出微妙的差异,有的人性格热情奔放,有的人性格洒脱不羁,有的人则深沉内敛,还有人性格阴郁沉闷。不同性格的人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也不相同。

人们感知和表达情绪的系统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地进行完善的,在婴儿时期,孩子会因为饥饿、困、疼痛、不舒服而用哭声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的心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他们表达情绪的模式也会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等的不同逐渐固定下来。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对情绪的体会和理解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的差别就更为明显。

【情景回放】

琳琳和盼盼是同一所大学的学生,两个人的年龄相仿。琳琳的爸爸妈妈都是非常幽默的人,家庭氛围轻松和谐,家里总是一片欢声笑语,所以他们养育出来的琳琳,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人又聪明,在班级里人缘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和她一块儿玩。盼盼和琳琳不同,盼盼家风严谨,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盼盼的爸爸更是注重对女儿的教养,要求女孩子举止端庄,语言得体,所以盼盼的性格内向保守,容易害羞,她很少和陌生人接触,平时和班级里的男生讲话都会脸红。琳琳和盼盼分到了一个宿舍,由于性格互补,两个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一场校园春季运动会,让两个女孩都遇上了自己心仪的对象。盼盼喜欢的是这次运动会的主持人、校园广播站的站长;琳琳喜欢的是篮球社的风云人物,在这次校园篮球比赛中出尽了风头的校篮球队队员。两个女生谈心的时候说起了自己喜欢的对象,两个人为了接近自己喜欢的人想尽了各种办法,丝毫没有运动细胞的盼盼陪着琳琳报了篮球社,对播音主持没有任何兴趣的琳琳则陪着盼盼报了广播站。

最终,两个人如愿以偿,和自己心仪的对象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两个人在要不要向喜欢的人表白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琳琳认为只做朋友太没劲了,自己满心的喜欢都快要溢出来了,却不能第一时间告诉对方,这实在太难受了。所以琳琳想要坦白地告诉对方,不然怎么能和喜欢的人有进一步的发展呢?

盼盼却认为上去就告白实在是有些突兀,会显得很失礼,万一吓到了对方,很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怎么也得互相认识一段时间,才好进一步发展。而且盼盼觉得喜欢一个人未必要告诉对方,贸然说出自己的情意对他人来说也有可能是一种困扰。

两个人各执己见,谁也没能说服谁。琳琳后来实在忍不住,跑去跟自己喜欢的人告白,但遗憾的是对方已经有女朋友了,琳琳的恋情还没有开始便结束了;盼盼和广播站的站长认识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站长也早已名草有主,自己的暗恋也无疾而终。

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人的做法可能截然相反,表达情绪也是如此。有的人情绪外放,内心有什么体会,会忍不住要和其他人分享;有的人情绪内敛,不擅长将自己的情绪或心事分享给其他人。琳琳和盼盼两个人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在表达情绪方面采取的方式也不相同。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欧美的父母会直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爸爸)爱你,你是我最重要的人”之类的话,但在中国这种情况却十分罕见,因为与热情奔放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讲究的是含蓄内敛。

网络上流行过一幅漫画,漫画的内容大致讲述的是“奶奶的爱”。老年人思想保守,不会将内心的爱意表达出来,所以大多数人很难从老一辈或者父母的口中听到“孩子,我爱你”之类的话,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爱意的方法。奶奶会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席间不停地给家里的孩子夹菜,一个劲儿地让孩子吃,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吃不下了;还有的老人想念孩子,虽然不会直接说,但他们会想尽各种方法来让孩子多留一会儿。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喜欢捧着手机打游戏、网购、浏览视频和网页,简直片刻不离手机,没有Wi-Fi对他们来说无异于一种酷刑。因为年轻人很难在没有Wi-Fi的屋子里住下去,所以为了让孩子多陪伴自己,很多老人会默默地在家里安装Wi-Fi,希望孩子能够在家里多待一段时间。其实很多老人连智能手机都未必会玩儿,掏钱在家里安装Wi-Fi自己根本就用不着,但这样至少能有一个让孩子多待一会儿的方法。这也是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中学的课本中,有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写父亲要去南京找工作,儿子要从南京搭乘火车前往北京。本来父亲因为事务繁杂,说好了不再亲自去送儿子上火车,而是找了旅店里一个相识的小伙计去送。父亲之前已经多次叮嘱小伙计,但儿子要走的时候他还是不放心,亲自去送了。尽管他知道从南京到北京的这趟火车,年满二十岁的儿子已经坐过很多次了,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但他仍然选择亲力亲为,还在火车上嘱托了一位茶房来照应儿子,甚至拖着笨重的身躯翻过月台,去给儿子买了点儿新鲜的橘子。

全篇看下来,父亲没有对儿子说过一句想念的话,但他的每个行为的背后无不饱含着对儿子的关心和呵护。这也是父亲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方式。虽然很多人不擅长将自己的情绪用很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他们会将这些深厚、浓重的情绪通过贴心的行为传递出去。

情绪虽然有着跨文化的一致性,但是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之后,人们用来表达情绪的行为举止却有着一定的差异。在东西方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中,这些差异更是显而易见的。国外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找一些东方人和西方人一同观看一部外科手术纪录片,当然这部纪录片会引起人们的某些不适感。实验组织人员发现,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某些会让人们的生理产生不适的画面时,东西方人做出的反应也会存在某些差别,这一点从受试的面部表情上就能够看出来。西方人会更为直观地在表情上表现出自己的不适,甚至会做出扭头避开或者改变坐姿等动作;而东方人则大多不动声色,甚至会用微笑来隐藏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情绪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手势、肢体语言等多个方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达情绪的时候,不同的行为甚至代表了截然相反的意思,例如一个简简单单的称赞手势——“竖起大拇指”。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夸赞和表示一切顺利的手势,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中,这个手势都代表了对他人的称赞;但是如果放在欧洲的一些国家,这个手势会被别人理解为你要搭车,和我们所理解的意思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在个别国家的文化中,这个手势更是代表了侮辱和挑衅,与我们所理解的意思完全相反。就连简单的点头、摇头两个动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有截然相反的含义,在中国和欧美多个国家,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不赞同;但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摇头的意思却是表示赞同。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如此之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一场误会。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顺利地营造一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但如果抛开文化的差异性,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常识去分析他人行为背后的情绪,往往会让我们费力不讨好。 jq/2OZ8gXuBwJ+Le6r1mMaGQLCizKlMaBaedevjF97+7nk44xWSKq4jyszuB9M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