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

韦志中先生是一位草根社会心理工作者,长期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第一线。难能可贵的是,韦先生不仅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实践,而且重视相关理论学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它们提升到理论高度。他还积极投入社会心理服务的心理学研究,近几年来,他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多部著作,实现了从社会心理服务的实践者到社会心理服务专家的华丽转身。

韦先生的新作《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是他二十多年从事社会心理服务中所碰到的问题及其深入思考的结晶。他在书中归纳了当前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心理服务中如何改变社会消极心态,是本书中提到的第一个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速度加快,社会上开始呈现一些消极的心态。针对这种现象,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如何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这是摆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韦先生深入分析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后,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培育积极情绪为抓手,以各种培育积极情绪的技术为手段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在实施中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如何创立本土化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是本书中探索的第二个问题。韦先生赞同杨国枢等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必须要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韦先生提出服务中国人需要“中国牌”心理学。他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促进基层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方法,以及探索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心理茶馆模式、“254”社区心理服务技术等,这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是本书中探讨的第三个问题。韦先生提出当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人才存在知识面窄、实习时间短、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他认为要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优秀人才,首先要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能力,掌握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再次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另外,心理学工作者要具备足够强大的内省能力。在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除了高校正规的培养模式外,韦先生还提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心理学志愿者队伍选拔、培训与督导模式和“渡老师”模式。“渡老师”这个品牌计划在社会上挑选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对他们两年的打造培训,带着他们一起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让他们成为一个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承担服务责任和义务的或者是专家级的心理教育老师团队。

《社会心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一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理论,又有技术,不是我这序所能概括的,定会挂一漏万。所以我建议大家认真研读该书,读后肯定受益匪浅。

顾海根(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c5ZgAWdt39ehB8j53U61KwhvFLlzM5dEtbhQYLXRTnN6CtMPWt+vE7uc1FUHE10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