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论幸福

一、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追寻与讨论。幸福的概念深刻且复杂,古今中外各不相同,从平民百姓到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对于幸福,我们都在努力地追寻,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它的深层含义。

1.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理解。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哈佛大学曾经有一门课排名第一,最受欢迎,就是塔尔博士的《幸福课》。塔尔博士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最终目标。幸福课不提供任何新的知识,只提供人们看待自己的角度。《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 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It's an I.”可以理解为幸福的幸里面是一个“幸”,不是一个“辛”,或者理解成Y=Why=为什么,I=我,即幸福里面没有为什么,只有我。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感受良好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过着自己满意的生活,体验着满意的情绪,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幸福的。英文把幸福叫“Happy”,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是“好生活”的意思。那什么叫作“好生活”?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好生活就是值得过并且过得称心如意的、有成就感、有满足感的生活。每个人衡量一种称心如意的感受、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的标准很可能是各不一样的。因此,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

2.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

何为幸福?幸福是一种满足、快乐或者积极的体验,是一种能体验到生活是有意义的,是美好、有价值的感觉。当你拥有积极情绪,认真地投入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体会到价值感,这就是一种幸福。

人们在研究幸福的过程中开发出了许多测评幸福的技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幸福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感成分,即对欢欣、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认知成分,即对生活各方面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幸福感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人们的幸福感指数高就会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3.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愉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会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状态。这也就是说,当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在社会上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爱与尊重,自我才能和潜能在社会中得到充分发挥,人这时候就是幸福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达到某种完满的状态。

二、幸福的五种组成元素

在塞利格曼的著作《持续的幸福》一书中,他提到幸福主要由五种元素组成,分别为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成就。什么是好的生活?即快乐的、沉浸其中的、有意义的、有成就的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生活。一个人的人生想要蓬勃发展就要有足够的“PERMA”,这五个字母就是幸福的五元素。

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E=投入(engagement)

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M=意义与目的(meanings and purpose)

A=成就(accomplishment)。

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开心、快乐、温暖、狂喜等。塞利格曼认为在此因素上成功的人生为“愉悦的人生”。积极情绪是一种主观变量,由人的想法与感受决定。积极的情绪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愉悦,还能扩展和建构持久的心理资源。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人的注意力完全在此,全神贯注于活动。塞利格曼认为以此为目标的人生为“投入的人生”。意义,指的是归属于和致力于某样你认为超越自我的东西。它是人们心底的一股力量,帮助人们不断获得幸福。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人,当人们处于良好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会感觉更快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能够获得支持,让人们更好地发展与走向蓬勃。成就,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它代表了人们对环境的掌控能力。成就使人们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掌控力的。

三、幸福的误区

1.幸福就是玩耍与休闲

人们一直在追求幸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有很多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人们认为幸福就是玩耍与休闲。每天去参加休闲娱乐活动,不用上班,不用承受外界的工作压力,有足够的时间玩耍,这样的生活让人们觉得多幸福啊!

人们平时工作比较辛苦,做着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有些并不是自己想要做的,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人们会感到焦虑、烦躁,会觉得自己很累,很辛苦,就会想要是一生都不工作,就是休闲,那得多幸福啊!可是人们在长时间的休闲之后也会感到精神的空虚,内心也会有很沉重的负担。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需要在生活中有自己的价值感,有一种需要有所成就的信念。如果一个人每天无所事事,不工作,只知道玩耍与休闲,一开始会觉得很新鲜,觉得好舒服,但是这样的生活过久了就会觉得自己虚度时光,会产生愧疚感。

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在自我努力与奋斗上。如果一个人把休闲娱乐当作自己的幸福,最后没有成就会感觉自己的年华虚度,悔恨自己当初的行为。

2.幸福就是在比较中得到的

在当下,站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幸福?我们应该从层级上、层次上去看幸福。今天很多人还认为幸福就是一种低级的感受,一种快感,就是满足本能的需要,满足之后所获得的那种快感。比如说人们认为幸福就是容易满足,“吃好了睡好了就行”。

很多人认为得到了就幸福了,而得不到的人就不幸福。那么大部分人区分自己到底幸不幸福,这个标准在哪里?标准是我们用比较的方式,用得到的方式去看,那么这两种对幸福的理解和分辨方式的背后就有误区。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又和其他的一些元素有关系。

并不是说你得到了就幸福。有很多人就以得到与得不到作为对是否幸福的一个考量标准,他就可能奔着目标去,而忽视了在追寻目标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有时候以目标的实现为主要的关注点可能会忽视很多东西。人们容易陷入这个误区当中,以为自己达到目标就会幸福。

其实大家心里还是有一种渴望。无论是否富有,我们都渴望快乐,渴望被爱,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我们不确定的原因,就是社会上的人都奔着目标去了,都奔着物质去了,都奔着能看得见的去了,于是我们忽略了看不见的,但看不见的实际上又是很重要的东西。现在大家都不注重这个了。很多人会感觉我的有你没有,我就会感觉到幸福。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人们只追寻目标,而忘记了初心,即是为了幸福。

一心奔着自己的目标,忘记了沿途的风景;一心跟别人比较,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才是幸福的,这都是幸福的误区。

3.幸福就是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有俗语说,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幸福。那么幸福与金钱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就幸福了。这就是一个幸福的误区。等你真正有钱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丧失了幸福的能力和条件。比如说等你有钱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并没有学习,没有享受到幸福,没有提高自身的精神层面,即使你有钱了,也是不幸福的。

很多研究都发现,在富裕的工业化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财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小。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埃德·迪纳教授分析了若干国际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后下结论说:国家的富裕程度与人们的幸福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但是在某一些国家,个人的富裕程度与个人的幸福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小。与富裕国家相比,在贫穷国家,财富与幸福的相关性更大。

美国经济学家麦耶斯在分析了1991年世界人均国民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后,提出了一个“拐点理论”。即个人的财富与其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个拐点:在贫穷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数额时,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高相关性就消失了,而人权、社会平等等指标的影响则开始增大。

人们拼命赚钱,认为自己只要赚到很多钱就会幸福了。但是美国加州大学的理查德·伊斯特林教授证明“并不是越富有就越幸福”。他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用实验数据去证明这个悖论,用社会比较理论和适应理论解释这个悖论。他将收入的原始数据转化成对数,然后计算其与幸福水平的相关系数,发现幸福水平和绝对收入之间存在着不大但是统计学意义显著的相关性。实验表明,存在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临界点,幸福感的增强速度远低于收入的增加速度。如果存在一个饱和点,那么过了这个饱和点,不管收入增加多少,幸福感都不会增强。因为人们会适应财富的增加,而这种对财富的适应永远不会终止。当人们把物质财富看作幸福的必备要素时候,就已经偏离了幸福本身,他的追求就伴随着财富而去,他的幸福也一去不回头。

4.幸福就是生活中没有痛苦

很多人会认为幸福就是生活中没有痛苦。人在生活中都是快乐开心的,只有积极情绪,没有消极情绪。我们不会感觉到不快乐,不开心。我们每天都很愉悦。我们不会经历痛苦的事情,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痛苦情绪。

根据芝加哥大学教授布拉德伯恩的研究,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仅仅有一点负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消极情绪,或者你经常生气,只能说明你会比别人少一些积极情绪,并不代表你会完全不快乐,不享有幸福。

但是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只要我感觉到痛苦,我就不幸福。我感觉到消极情绪就是不好的,非常抵触自己的消极情绪,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感觉到更有压力。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都很重要,在人类这么多年的进化中,消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人类。

木心说:“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感受到快乐,也会体会到悲伤。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情绪都是能量,只要我们允许自己接受它,它很快就会流过。通道得到了疏通人就能恢复心理平衡和健康,堵塞了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和疾病。

5.幸福就是得到别人夸奖的荣耀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高成就之所以让人们一直感觉到幸福,是因为“幸福跑步机”的存在。所谓的“幸福跑步机”指的是由于人们的适应性,财富与名望不断地获得,升职加薪等好事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容易很快就过去,人们需要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高的职位,否则就感受不到幸福。

得到他人的夸奖会让自己感觉到开心,但是如果一直依靠外部的刺激来获取幸福就容易出现问题。别人不夸奖你了,那怎么办?你习惯了别人夸奖的那些话语,但是别人没有新的词汇来夸奖你,这个时候你就容易不开心。你感受到快乐的阈值也提高了。当人们得到他人的夸奖,会感觉到幸福。但是当人们习惯于他人的夸奖,别人的夸奖对自己来说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心理学家研究过彩票获奖的人并不能保持长期的幸福感。1978年有人做了一项经典的研究,将22名彩票赢家、22名普通人(控制组)和29名因事故瘫痪的人做了对比。结果显示,彩票赢家平均来看比瘫痪者要更开心一些,5 个人中有4人称自己幸福感很高,而瘫痪者中只有2.96人。控制组则是平均5个人中有3.82人,与彩票赢家的差别不大。中彩票并不会让人们获得比想象中更多的幸福。中彩票的兴奋感会慢慢地消退,中奖者的幸福指数会慢慢地回到之前的数值。同样地,升职加薪、得到他人夸奖,短期内会有满意感,但是时间一长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回到初值,获得长久的幸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四、幸福的层次

1.快感

幸福的第一个层次是快感。我们在对幸福的认识上、衡量上、体验上还是需要做一些调整。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下的工作是推动人们提高幸福感。但是幸福是分层次的。人们认为幸福就是快感,就是我得到了。比如我现在饿了,我就吃饭,吃饱了之后的那种满足感,我们就把它理解为幸福。这是幸福的一方面,是幸福的组成部分,因为幸福一定建立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满足本能的不失衡,如果我们只把幸福理解为第一个层次,快感的层次,我们其实就一直在低级的状态。

所以要提高大众的幸福感,我们必须帮助大众对幸福的理解升级,或者帮助大家在获取幸福的方式上升级,渠道上多元化。比如说一个人,你要改变他的观念,他的观念里边就认为我的东西不够,我要是再多一些财富,我就更加幸福了。所以他的思想需要改变。他的行为都放在满足低级需要上。但是低级需要是加法,幸福心理学认为人达到一定的经济水平之后,获得幸福感的渠道就会变化。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感觉到幸福。

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比如看到漂亮的衣服,吃到自己喜欢的美食,这种感官的满足让我们感受到愉悦。我们有一种快感。

我们看到一些物质的东西就想拥有,比如看到商店里挂着一件漂亮的衣服我们会想买,但是买回家之后只穿了几次,之后可能就不会穿了。我们再也不会有第一次看到这件衣服时的快感。这种快感持续时间很短,很难获得持久的幸福。

快感不同于快乐,更不同于幸福,快感是身体和精神上得到的短暂的愉悦和刺激。这种感觉是短暂的,持久性不够。快感多种多样,包括一切形式的身体享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感受到愉悦,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一时处于喜悦的状态。

2.快乐

幸福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快乐。我们需要建构一部分可以让自己快乐的东西,感觉到环境是安全的,未来是可期待的。在做社会心理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应该把人们从快感满足的状态升级为快乐的状态。实现幸福层次的变化,我们需要从认识上升级,方式上升级,途径上升级。

快乐就是一种心理感受,它需要人们一种积极的心态。那什么是积极的心态呢?遇到事情不气馁,积极地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在问题面前不是先想到事物的消极与不好的方面,而是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它所带给自己的积极方面是什么。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关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收获与体验是重要的。拥有积极心态,人们会从事物的积极方面去考虑,正面思考。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说:“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幸福不是时时刻刻保持着快乐情绪,而是在整体上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人都会经历着情绪的起伏,虽然有时候也会很伤心,但人生还是可以活得幸福。快乐是平静的、惬意的感觉。

当人们感觉到快乐的时候会产生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一种主观变量,由人的想法与感受决定。积极的情绪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愉悦,还能扩展和建构持久的心理资源。和消极的情绪相比,积极的情绪更能让人们丰富与蓬勃发展。积极的情绪更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幸福。

生物学家发现,当我们体验到开心、愉悦的时候,边缘叶系统细胞的活动度就会明显提高,它会释放一种兴奋性物质(如神经递质多巴胺)。兴奋递质传递着“愉悦”,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产生本能的感知、通过皮层产生有意识的感知觉和对应的情绪行为表达,并储存此类体验。激发开心和愉悦体验的现实活动方式很多,包括一处美丽的景观、一个笑话、一个拥抱、一次思想的碰撞、一个奖励、一次运动等。

幸福是自身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心境,表现为快乐的情绪,愉悦的表情,常常伴随着敏锐的思维,轻松的动作,专注的注意力,淡定的行为,大爱的胸怀,自信的自我。我们想要获取幸福就需要让自己有愉悦与开心的体验,让这种体验在自己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3.意义

幸福的第三个层次是意义。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做着有意义的工作。当生活中有了意义仿佛就有了目标与方向,指引着我们一直往前走。当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自己的生活仿佛就有了意义。意义指的是归属于和致力于某样你认为超越自我的东西。人们总是要追求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人们一直在追求自己生活中的意义,它是人们心底的一股力量,帮助人们不断获得幸福。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有意义的事即使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情有价值。”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并不是逻辑与推理的结果。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生活的意义。当人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他们就会感觉很愉悦,很快乐,生活充满希望,生命蓬勃发展。而没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只停留在过去与现在。

目前很多人在生活与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每天都是随波逐流,大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很多人没有去想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何去做,为何想做,这么做的意义在哪里,做的这件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很多人处于这样的阶段,这样无目的的行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你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这样你很难在做这件事情时获得快乐,你也很难有幸福的感觉。

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使命。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家麦克斯泰格总结了积极心理学有关生命意义的研究发现:一个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人,对生活更满意,更有成就感,更能投入工作,负面情绪更少,焦躁、工作狂、自杀企图等负性的生活体验更少,总体的幸福感也更高些。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主席芭芭拉·费里德里克森的研究甚至发现,追求生活的意义可能比追求幸福更容易让我们幸福。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所寻找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寻找到自己所在生活的意义,这样我们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参考文献

1.张沁.幸福是什么:解读《当幸福来敲门》的文本[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3):64-66.

2.孙英.幸福是什么[J].伦理学研究,2003,19(3):83-87.

3.彭凯平.“幸福中国”大数据研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8):3-4.

4.欣欣然.跳出幸福的误区[J].检察风云,2012(23):74-75.

5.王治伟.当代幸福观念的误区及出路[J].学习论坛,2015(2):57-60.

6.胡大一.走出误区 感受幸福[J].健康大视野,2002(10):7-8.

7.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导刊,2002(5):57-60.

8.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2004(4):20-23.

9.周国平.快感离幸福有多远?[J].书摘,2008(1):127-127.

10.胡桂芝.幸福与快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7):46-46.

11.相恒振,刘翠梅.论幸福的层次结构[J].山东电大学报,2006(1):30-32.

12.陈炯.幸福与快乐的区别[J].大众心理学,2015(9):27-27. HJ2Iv5yK5Nfr3quf4D3LcPViuAssVEWziANyFWRB+Q2k9Cr4tBgx4ct03PPIf4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