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因科技而生、因改革而兴、因创新而强。回望过去十年,松山湖高新区实现了从国家级高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历史性飞跃,完成了从园到城的华丽蜕变。站在新的起点上,松山湖高新区要牢牢抓住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契机,紧扣国家赋予的定位目标,聚焦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求,走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以创新驱动园区各项事业全面迈向新阶段,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中抢抓先机、实现超越。

本书以准确把握松山湖高新区综合发展情况为主线,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松山湖高新区实际,构建了适应松山湖高新区发展需要的综合比较评价指标体系。本书从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放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等维度,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简称苏州工业园)、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珠海国家高新区”)、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常州国家高新区”)、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佛山国家高新区”)开展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总结、凝练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本书共三篇十二章。其中,发展概述篇包含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回顾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历程,由刘洋、封春生执笔;第二章介绍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由刘洋、黄容、徐瑞和张树锋执笔;第三章分析了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形势,由黄容、徐瑞和张树锋执笔。比较分析篇包含第四章至第八章,第四章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分析,由刘洋、韦文求执笔;第五章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由罗梦思、张会勤执笔;第六章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开放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分析,由张寒旭、陈诚执笔;第七章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由盘思桃、封春生执笔;第八章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析,由刘洋、盘思桃执笔。对策建议篇包含第九章至第十二章,主要从提升园区创新产出能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全面开放创新格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其中,第九章、第十二章由张寒旭执笔,第十章由罗梦思执笔,第十一章由盘思桃执笔。此外,本书由刘洋、张寒旭总体策划、审稿,由盘思桃、罗梦思统稿,由张会勤、封春生整理与修编。

本书通过研究,以期更加客观、科学、全面地反映松山湖高新区的综合发展情况,以对照标杆寻找松山湖高新区当前发展的困境,以“他山之石”谋求松山湖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对策,力争为松山湖高新区“十四五”时期强优势、补短板、蓄后劲谋求破局路径,加快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向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迈进。

以下是本书得出的重要结论。

(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

1.松山湖高新区创新投入位居前列,创新产出成效有待提升

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处于中上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都相对较高。但是松山湖高新区每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79.08件,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列第3位;每千万元研发经费支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89件,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处于相对靠后位置,研发投入产出的成效不高,投入的财力、人力还未能充分转化为高价值的创新成果。

2.松山湖高新区创新平台发展成效显著,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不足

松山湖高新区已建和在建的高校共6所,松山湖科学城抓住建设契机,在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上成效明显,大科学装置数量遥遥领先。未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建成运行,将为松山湖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强动力。但是,松山湖高新区在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上与佛山国家高新区和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还有较大差距。

3.松山湖高新区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有待完善

松山湖高新区技术市场交易十分活跃,2020年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42万元,仅次于苏州工业园,远高于其他4家主要国家高新区。松山湖高新区在国家级孵化器和科技部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的数量上,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列第2位和第1位。松山湖高新区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已围绕创新链各个环节出台诸多创新政策,覆盖面比较广泛,但是从出台政策的数量上看,松山湖高新区相较苏州工业园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营商环境、创新人才、企业培育、金融支持等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1.松山湖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家独大,尚未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格局

2020年,作为松山湖高新区第一主导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简称“规上”)工业总产值为4789.22亿元,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6.14%,第二主导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仅为1.16%。两大主导产业占比相差过于悬殊,加快培育其他主导产业迫在眉睫。

2.松山湖高新区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1.1%,高于苏州工业园(72.4%),产业技术密集度高。但是松山湖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仅占园区营业收入的0.91%,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排在末位。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工业增加值率和企业利润率分别为16.40%和3.12%,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排在末位,与其他高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3.松山湖高新区企业培育体系相对完善,高质量企业培育成效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区已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简称“高企”)—瞪羚企业—百强企业—双三企业—双五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出台了相应扶持政策,但是在政策的支持力度、精准度、政策弹性方面与其他5家主要国家高新区相比有待完善。企业培育政策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培育成效,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无论是高企存量还是增量均处于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的末位。此外,松山湖高新区高成长性企业数量较少,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上市企业数为11家,远远低于排名第1位的佛山国家高新区(90家);松山湖高新区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为28家,落后于排名第1位的苏州工业园(205家)。

(三)开放创新与区域竞争力方面

1.松山湖高新区研发投入国际化优势显著,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虽弱但效率较高

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出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47%,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1位。2019年,松山湖高新区委托境外开展研发活动费用支出为29.3亿元,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2位。2017—2019年,松山湖高新区PCT专利申请量呈下降趋势,总量上远低于苏州工业园和佛山国家高新区。从国际专利产出效率来看,2019年,松山湖高新区每万人拥有欧、美、日专利数量为355件,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2位。

2.松山湖高新区境外投资主力军作用凸显,对外贸易集中度过高

松山湖高新区在境外投资方面位列东莞市各镇街首位,但是与苏州工业园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松山湖高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019年,其进出口规模列全国高新区第7位,共有4家企业位列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但是松山湖高新区出口总额主要集中在华为一家企业(占比为80.30%),导致单家企业的进出口情况对园区的外贸影响较大。

3.松山湖高新区对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吸引力不足,园区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区仅有2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排在末位。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营业收入中高企的出口总额占比为16%,与苏州工业园和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相比有一定差距。松山湖高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园区出口方面一家独大的华为,受芯片短缺和美国单边制裁的双重因素影响,消费者业务下滑,园区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

4.松山湖高新区与深圳、广州互动紧密,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

根据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高新区评价结果,松山湖高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9家国家高新区中列第4位,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创新平台,通过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人员互动和技术合作,与深圳、广州开展紧密合作。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全面推进,松山湖高新区将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科创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高地。

(四)吸引力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1.松山湖高新区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势头较好,后期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约束

2022年,松山湖高新区共有11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为1075.61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规模约为9.78亿元,从项目数量、项目总投资额、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等来看,松山湖高新区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通报,松山湖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居全国第11位、全省第4位。虽然松山湖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剩余可开发用地不多,且工业用地门槛高,将导致新增项目引入速度趋缓。

2.松山湖高新区人才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对国家级人才吸引力较强

松山湖高新区目前以实施东莞市相关人才政策为主,东莞市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增强了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了补贴覆盖面,人才配套政策相对完善。截至2020年年底,松山湖高新区拥有各类就业人才约18万名,集聚了超过50名院士、68名国家级人才、3万名高层次人才,其中每万名人才中国家级层次人才约为3.78名(实际计算结果),与苏州工业园相当。

3.松山湖高新区重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配套水平仍有待提升

松山湖高新区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43.33亿元,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2位,其中公共服务支出为3.98亿元,虽然支出规模与苏州工业园相比差距较大,但是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9.19%,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比重最高。自跻身科创平台国家队以来,松山湖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城市品质,医疗、教育、人才住房、商业街区等领域多点开花。但是从长期看,松山湖高新区人口的不断增长迭代及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对园区在教育、医疗等刚性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方面

1.松山湖高新区对东莞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有限,单位面积经济贡献良好

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6%,与其他主要国家高新区相比较低;但是松山湖高新区单位面积GDP为6.43亿元/平方千米,高于常州国家高新区和佛山国家高新区。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税收占东莞市税收的比重为6.31%,税收总量贡献率不及其他主要国家高新区;但是从单位面积税收来看,松山湖高新区以占全市3.87%的土地面积实现了1.48亿元/平方千米的单位面积税收贡献,与苏州工业园相当。

2.松山湖高新区对东莞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企业对外辐射能力有待提升

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居东莞市第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1.1%。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每万人工业增加值为26.93亿元,以占全市1.85%的人口贡献了全市10.49%的工业增加值。企业在对外辐射方面,主要以生产制造环节为主,范围集中在功能区或本市及珠三角地区。

3.松山湖高新区成为东莞市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的主要集聚地,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截至2020年年底,松山湖高新区几乎囊括了全市的高层次人才;松山湖高新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比重、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比重在6家主要国家高新区中均排名第1位;财政大力投入科技创新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非常活跃,松山湖高新区成为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的主要集聚地。

刘洋
2023年3月 bAZaDPTX2qS9kOTsHaPYMhuz5xb9ij6AGt/upQ/zXE3NP4qroPoFh2FVAecplm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