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松山湖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是东莞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高地。“十四五”时期,松山湖高新区肩负着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大使命。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松山湖高新区积极进取,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现代产业体系逐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一、园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根据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的通知》,松山湖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25位。

经济发展企稳向好。 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实现GDP共689.23亿元,总量约为2015年GDP的2.6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疫情冲击的背景下,近几年园区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但是经济总体运行企稳向好。

对东莞市经济贡献显著。 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GDP占东莞市GDP的比重超过6%,较2015年的比重提升了2.2%,助力东莞市GDP突破万亿元里程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77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0%,2015—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8.4%。

税收总量在全市排名前列。 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实现税收约155.97亿元,较2015年增长92.3%,在全市镇街、园区中名列前茅。

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重要突破。 松山湖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570.0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98.36亿元,期间曾于2019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年均复合增速达13.7%,对松山湖高新区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园区生产生活逐步回归常态运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专栏1

重要经济指标变化分析

1.经济发展企稳向好,对东莞市经济贡献显著

松山湖高新区GDP从2015年的261.2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89.23亿元,如图2-1所示。从园区GDP占东莞市GDP的比重来看,该比重从2015年的4.1%增长到2021年的6.3%,如图2-2所示,可见园区对东莞市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贡献显著。

图2-1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GDP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补充调研数据)

图2-2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GDP占当年东莞市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2018—2021年东莞统计年鉴、补充调研数据)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税收总量排名前列

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015年的95.1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61.77亿元,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8.4%。税收总量在2015—2018年间实现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速达28.8%,之后呈现上下波动态势,2021年实现税收约155.97亿元,在全市镇街、园区排名中名列前茅,如图2-3所示。

图2-3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税收总量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补充调研数据)

3.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重要突破

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570.0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98.3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3.7%,期间曾于2019年突破5000亿元大关。受新冠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遭受明显冲击,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曾快速下滑,如图2-4所示。但是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随着园区生产生活逐步回归常态运行,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有望回归高速增长。

图2-4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二、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

松山湖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基本构建,创新生态逐步完善,园区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创新投入持续提升 。园区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105.31亿元,超过2015年的3倍。全社会R&D投入强度高达15.28%,较2015年提升4.38%,远超发达国家水平。

创新成果规模增长 。园区2020年申请专利总量达到7696件,较2015年增长110.2%,授权专利总量达到4817件,较2015年增长125.6%。当前松山湖高新区专利产出以发明专利为主,但是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比重呈现下滑趋势,专利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市特色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不断向园区集聚,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拥有超过50名院士、68名国家级人才、3万名高层次人才,团队规模持续扩大,基本形成顶尖前沿技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

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集聚 。截至2022年8月,园区拥有新型研发机构30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高企存量509家。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以及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电声产业化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逐步成型。 松山湖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建成。

孵化链条逐步完善。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均有较大提升,在孵科技企业数量逐步增长,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5家。

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园区市场主体比较活跃,注册企业总量逐年攀升;科技金融加速融合,创新支撑力加速提升;科学创新氛围浓厚,科技活动品牌效应凸显。

专栏2

松山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创新投入持续提升

松山湖高新区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增加,全社会 R&D 投入强度远超发达国家水平。企业是R&D经费的投入主体,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全社会R&D投入持续上升,从28.52亿元增加到105.3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4.32%,如图2-5所示。在R&D经费相对投入指标方面,2015—2021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10.90%提升到15.28%,6年间平均投入强度为11.68%,远超发达国家水平。

图2-5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全社会R&D投入及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2.创新成果规模增长

园区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规模不断扩大。在专利总产出方面,专利总量虽有起伏,但是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申请专利总量从2015年的3662件增长到2020年的7698件,如图2-6所示。授权专利总量从2015年的2135件增长到2020年的4817件,创新成果规模快速增长,如图2-7所示。

图2-6 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申请专利总量情况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从专利产出结构来看,2016年开始,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专利总量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专利总量比重双双下跌,分别从2016年的63.27%、38.00%下降至2020年的43.01%、23.98%。可见当前园区专利以发明专利为主,但是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比重呈现下滑趋势,专利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2-7 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授权专利总量情况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3.人才规模和结构持续优化

科技人才集聚态势明显,截至2020年年底,松山湖高新区已集聚双聘院士19名、各类国家级人才84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6名、市特色人才299名、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27个、市创新科研团队28个,常年超过50名院士专家和400多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基本形成顶尖前沿技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

在高水平人才队伍方面,园区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持续推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市特色人才及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向园区集聚。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有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5名,占全市的87.1%,较2015年增加58名;有市特色人才299名,占全市的67.34%,较2015年增加177名,如图2-8所示。从学历来看,园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总就业人口约43.5%,其中本科人才5.5万名、硕士人才2.3万名(华为系企业人才约1.2万名)、博士人才超过2000名。各层次人才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松山湖高新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图2-8 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市特色人才数量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4.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松山湖高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集聚,拥有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座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建成了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北大、清华、复旦、华科及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等共建了30家新型研发机构。同时,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以及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东莞新能源研究院、电声产业化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创新资源集聚趋势明显。高水平大学建设雏形初现,现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4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正在建设,建成后松山湖高新区将共有6所大学。

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高层次的国家级平台比较缺乏。2015—2020年,园区新增平台主要以省级及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为主,增幅明显,其中2020年省级及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87家、46家、62家,分别为2015年的3.78倍、5.75倍、2.95倍。但是国家级平台偏少,截至2020年年底,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仅有1家,如图2-9、图2-10所示。

图2-9 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工程技术中心数量

(数据来源:2016年—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图2-10 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重点实验室数量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5.孵化链条逐步完善

松山湖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不断提升,在孵科技企业数量逐步增长。孵化器是培育科技企业的重要平台,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孵化器数量均有较大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拥有纳入备案统计的孵化器共68家,包括国家级孵化器14家、省级孵化器19家、市级孵化器35家,较2015年增加了46家,如图2-11所示。

6.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松山湖高新区市场主体比较活跃,注册企业总量逐年攀升。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注册企业总量实现大幅提升,从3087家增长到12120家,年均复合增速达25.6%,连续三年突破10000家,推动园区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如图2-12所示。

图2-11 2015—2020年松山湖高新区孵化器数量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

图2-12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注册企业总数

(数据来源:2017—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补充调研数据)

松山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加速融合,创新支撑力加速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松山湖高新区进驻金融机构170余家、科技金融工作站16个,成为东莞市科技金融工作站最集中的区域。园区拥有上市企业4家,居东莞市第2位;上市后备企业32家,居东莞市首位。园区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17.89亿元,比2019年增长31.38%;各项贷款余额286.46亿元,比2019年增长43.38%。

松山湖高新区科学创新氛围浓厚,科技活动品牌效应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永久落户,连续四年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华为开发者大会,成功举办松山湖科学会议、复合材料科技峰会等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活动。

三、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

松山湖高新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及现代服务等产业方向,构建了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已经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更是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核心,从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产业链。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主要表现为以电子信息产业应用为主的装备制造企业,涉及智能制造装备、服务业机器人、机器人本体制造,以及研发设计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了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生物产业 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聚集了东莞市80%的生物产业企业,产业生态日趋成熟,形成了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个产业链的聚集和共同发展。

新材料产业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和松山湖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需求,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生物医药、建筑建材、化学化工、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具备基础条件雄厚、应用场景广泛、应用市场巨大等特点。

现代服务产业 主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产品研发、检测检验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不断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

专栏3

松山湖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分析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松山湖高新区已形成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核心,从基础设备、通信网络、研发、平台、生产、运营管理到应用服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智能终端产业基础扎实,涵盖显示模组、手机背板、结构件、电池、电路板元器件、整机制造、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5G 产业凭借良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基站系统、网络架构、终端设备和应用产业等方面均有布局,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在网络设备、光纤、光通信器件、光模块、PCB、天线及终端领域均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企业主要集中在设计和材料/设备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环节、封装测试环节、材料及设备环节。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开发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产业聚集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开发企业,主要集中于新兴软件开发、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息服务业产业集聚。松山湖高新区手机产业链和通信产业链分别如图2-13和图2-14所示。

图2-13 松山湖高新区手机产业链

注:浅色表示松山湖高新区已经集聚的产业链环节,深色表示片区未来可考虑重点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下同。

图2-14 松山湖高新区通信产业链

2.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产业。从生物产业链分布情况来看,上游从事原辅材料供应,中游从事医疗器械设备、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的生产及生物技术研发等环节,下游从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设备的流通与销售,以及生物产业相关服务。园区在上中下游中均有重点企业布局,特别是在生物产业链中游,已经涌现出不少龙头企业,产业生态日趋成熟。作为产业配套,园区还建成了一批生物产业公共平台,一方面通过与国内生物技术学科优势明显的高校合作,建成多个产学研平台,形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生物技术产业支援链;另一方面重点推动七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内相关企业资源共享和创新创业成本降低。松山湖高新区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如图2-15所示。

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整体来看,松山湖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智能装备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拥有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两大科研平台,并凭借完善的产业链条及相关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产生了一批行业领先科技成果,比如云鲸智能研发的清洁机器人在技术创新性、产品竞争力等方面领先同行,国志激光开发的大功率激光器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松山湖高新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链如图2-16所示。

图2-15 松山湖高新区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

图2-16 松山湖高新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链

图2-16 松山湖高新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链(续)

4.新材料产业

该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为引领,与南方先进光源项目形成分工互补,在东莞构建起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推动东莞新材料相关产业的基础研究能力从完全空白提升至珠三角领先水平。虽然当前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产业链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但是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新材料产业创新硬实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不断加快。

5.现代服务产业

该产业主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产品研发、检测检验服务、工业设计等领域,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文化创意领域的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集聚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企业超过1000家,集聚了行业人才超过2.7万名;在文化创意领域,拥有漫步者科技、艾力达动漫、酷乐互娱科技等一批代表企业,拥有华南工业设计院、华南设计创新院等文化创意服务平台,布局生态文化创意谷等一批专业园区。

四、重点产业企业形成集聚

松山湖高新区围绕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现代服务等产业,引进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引进、培育了一批在细分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和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建立了涵盖主力军、生力军、后备军的企业培育梯队,形成了千亿元、百亿元、十亿元和超亿元金字塔式的企业发展态势。截至2021年,园区共有企业12120家,其中,“四上企业”449家,国内A股上市企业5家,市上市后备企业41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60家,其中,千亿元企业1家,百亿元企业6家,十亿元企业23家,拥有华为终端、生益科技、华贝电子、新能源科技、歌尔股份、蓝思科技、华勤通讯等一批重量级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

专栏4

创新企业主体分析

1.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集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企业85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40.7%,已形成由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记忆科技、新能源科技、普联科技、高伟电子、铭普光磁、佳禾智能等国内上市企业、知名外资企业、行业“隐形冠军”构成的电子信息企业生态圈。引进中晶半导体等第三代半导体项目,强化及补全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华为团泊洼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华勤通讯、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完成扩产,启动建设5G示范区。

(2)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拥有规上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工业企业46家,拥有云鲸智能、优利德科技、李群自动化、高标电子、正业科技、长盈精密、璞泰来、亿嘉和、拓斯达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和优质项目。其中,李群自动化等企业在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相关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成果丰富。

(3)生物产业。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生物工业企业20家,聚集了菲鹏生物、东阳光药业、三生医药、万孚生物、开立医疗、安科医疗等生物产业企业400余家,生物项目覆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不同领域。同时,还建设了一批生物产业的公共平台配套,促进了区域内企业资源共享和创新创业成本降低。

(4)新材料产业。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新材料产业企业14家,拥有杰斯比、海丽化学、宏锦新材料、方大新材料、润盛科技、住矿电子浆料等一批重点企业。同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引进25个高水平团队,分三批次打造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包括新材料超快激光极端精细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仿生控冰冷冻保存材料等一批前沿“硬科技”产业化项目。

(5)现代服务产业。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现代服务产业企业116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集聚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规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34家,集聚行业人才超过2.7万名;拥有华南地区主要的化工供应链服务企业宏川集团,集聚了华勤通讯、易宝软件、中软国际、软通动力、金蝶云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

2.高企、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作为松山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高企和规上企业数量逐年增长,企业主体不断壮大,但是发展规模仍有扩张空间。

从高企主体看,高企从2015年的104家增长到2021年的509家,总量创历史新高,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0.3%。2021年,园区内高企占注册企业总数的比重为4.2%,较2015年提升了0.8%,但是整体波动较大,高企规模仍有扩张空间,如图2-17所示。

从规上工业企业主体看,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68家增长到2021年的202家,年均复合增速达19.9%。2021年,园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比重为1.7%,较2015年下降了0.5%,整体比重偏低,发展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2-18所示。

图2-17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高企数量及其占比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补充调研数据)

图2-18 2015—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规上企业数量及其占比

(数据来源:2016—2021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补充调研数据)

五、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松山湖功能区统筹“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发展规划、区域开发、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领域”统筹有力推进,科技产业、公共交通、政务服务一体化步伐加快,2019年,顺利承接市级下放事权165项,行政审批效率平均提速12%。积极构建“园区聚焦基础研发、九镇承接落地转化”的产业分工格局,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1+ N ”科技计划体系政策出台,进一步释放创新动能。“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一网式”建设持续深化;全面启动企业注册“一窗通”;探索实施跨省通办、深莞通办、全市通办。

六、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2015—2021年,园区综合开发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全面铺开。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形成包含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高速公路、城市快干线路网、客货运站等交通设施的综合运输系统。医疗配套方面,建有三甲医院1所、其他医疗机构36所,已形成“一中心六站点”共7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教育配套方面,建有幼儿园17所、中小学15所;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完成改扩建,扩增学位3600个;4所公办幼儿园的建设稳步推进。文体设施与活动方面,松山湖图书馆完成升级改造,望野博物馆投入试运营;成功举办50千米徒步、四大湾区科技精英网球交流赛等体育活动。园区文化日趋繁荣,创作了《松湖风华》《松湖精英》《见证·松山湖》《创业故事》等一批文艺精品。生态环境方面,功能区内30个“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BD0SgWjd9XAVT0K9O89VFevIe76kSwFuk4KtUz/a8pjMez65ef4ecs/quJuwdm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