琬刊涅槃经成
山吼椿林涌现
西之胁
水头南
为了静琬功德
却改了梦堂为香庵
禅堂罄声声
奉释迦成德积善
宝刹圮兴几番
香树冷眼旁观
张隆太
僧真善
赎了残庵重建
却捐了云居别所院
小庵亦欣欣
寺庵合建晟民安
琬刊涅槃经成
奉释迦佛成德积善
宝刹圮兴几番
寺庵合一建晟民安
香树庵:位于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西南,云居寺北侧卧虎山脚下,原属云居寺别所。寺庵坐西朝东,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宜人。山门高耸,灰筒瓦调大脊,歇山顶无梁殿,前檐为汉白玉发券过堂门,嵌着青石板匾额,刻有楷书“古刹香树庵”。山门两侧各有旁门,平日只开一侧。庵内有两进院,山门后为一进院,过道两侧有南北房各三间。进二道门,登上六级石阶进入二进院。该院为三合房,两侧为正殿,属明三暗五间,供奉释迦佛等。南北各三间房为僧用房。据《白带山志》载:香树庵,唐代称梦堂庵,是梦堂大师的居住之地。因当时院内香椿树多而茂密,又称香椿林。庵的后面原有一单层小方石塔,高约1.5米,上端四面设有佛龛,龛内佛像完好。此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移到云居寺北塔的西侧,保存完好。据清康熙十一年《重修石经山香树庵碑记》载:“山之西胁有庵,日梦堂,乃琬公刻经之所也。其后琬公刻涅槃经成,其夜山吼数声,地涌香树三十余株,故额曰香庵。”香树庵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有千余载,或兴或废,代亦有之。明万历以前此庵已废,卖给私人郭公所有。后明万历二十年(1592),僧人达观损钵费赎回。后又置下粮产一处,共五百亩,以供香火钱,使庵重振。后又有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后及黄、王二太史捐资,恢复旧观。数十年后,香树继传到一个叫石壁的僧人之手,他偷偷卖掉粮田,弃庵而逃,庵即废弃。后该庵收归涿州胡良延寿寺代管。至清康熙四年(1664)秋,唐县僧人纯白大师,在涿州南关药王禅院讲经,经该院住持含公介绍他到香树庵任方丈。纯白同意后到香树庵,“欣然敷座,乐面忘归”,曰:“吾得此庵,其志足矣”,从此纯白继续修膳此庵。先建起五间禅房,又建起佛殿、僧房、山门、墙垣等,后又辟荒地二十余亩为水田,果树千余棵,康熙十一年香树庵重修竣工。并于当年五月二十九日举行百余名弟子参加的开庵仪式(见《香树庵记》)。继纯白大师之后,时至雍正末年,不知何因,庵又遭毁坏。至乾隆二十二年(1737)时隔六十年之后,又重修,曾有碑刻(时任主持僧人叫法智。碑文由房邑庠生梅子蕃撰写),现已无存。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香树庵重新沦为私人宅地。是年由一位法名真善的再次捐资赎回庵址。由山西汾阳县冀村镇张隆太出资,按照香树庵原有规制重新修建而成,庵院及佛像焕然一新。二人愿将此庵正式列入云居寺的别所,从此结束了香树庵自立山门的历史,香树庵由此再度兴盛。1931年,因云居寺抗交地税被罚义务办学三年,学校就设在香树庵三间北房中,当时庵里有两个尼姑,照常做佛事活动,彼此互不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庵里的门长真善、李真修两位八十多岁的尼姑,逃往了天津,香树庵又没有了主人。1940年日军扫荡平西抗日根据地时,香树庵未能幸免,铜佛以及庵中珍贵的法器全部失落,香树庵失去了昔日风采。
现在的香树庵,仅存小部分遗迹,解放初期在土改中分给了农民(现正殿的遗址上仍存私人住房4间)。院内柱基、山门的条石、二门的门柱等还依稀可见,一通康熙十一年的《重修石经山香树庵庵记碑》石碑还竖立在杂草中,一通清道光十五年(1836)《香树庵原置重修二善信碑记》字迹清晰可识。
附:香树庵原置重修二善信碑记
盖闻须达布金起居,供说法之天;只陀施树覆荫,示修因之地,斯给狐独园之所由来也。兹有云居之北,有古刹香树庵,历年久远,风雨飘摇,有信女宗室赵门张氏法名真善者,常于云居作诸功德,偶经其处,目击心怆,遂出己资,售斯旧址。又有山西汾州府汾阳县冀村镇善人,今寄居永清县南关镇信士张隆太,自捐己资,发心重修。今当大工告竣,佛像庄严,焕然一新,二善情愿供为云居别所,此其功德无量无边。又经言:香树者,过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士,有世界,国名众香,佛号香积,现今在香树下说法,其中楼台池榭以及人天供养,皆以香气而作佛事。有诸天予,同号香严,在香树下共听香积如来说法,闻斯香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直至菩提,乃消斯庵之香气称,其亦有见于此而立耶?若然,则置址重修,谓之只园后学亦可,即谓之众香有分,亦无不可。余喜其众香国土依正庄严复现于兹山也,将必有香严诸亦天听法于此者乎?其功德可胜言哉!故乐而为之记。香树庵系道光八年山西汾州府汾阳县冀村镇张隆太重修二年宗室赵门张氏法名真善置德无量八年山西汾阳县冀村镇张隆太重修云居寺住持广泰氏空利刻石后学比五慈海氏普济撰书太清道光十五年岁次乙未夏六月谷旦立
(参阅:《云居别所的由来》房山文史资料第16辑张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