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山下帘洞
檐密花塔左右
河北镇
磁家务
有了清澈泉水
却出了龙宫自千古
看浪花层层
小村里山重水复
洞上万佛宝殿
洞中石刻雕浮
摩崖像
法会图
传了敦煌神韵
却隐了风采藏地府
洞中静悄悄
国之宝遗韵如初
云蒙山下帘洞
坐看小村山重水复
洞上万佛宝殿
国之瑰宝遗韵如初
万佛堂孔水洞:坐落在房山区河北镇境内云蒙山麓,是发育在奥陶纪石灰岩地区的巨大溶洞,原名“水帘洞”,因唐宣宗年间有一位比丘号溪的老人在此创建万佛堂,遂改称“万佛堂孔水洞”。孔水洞深不可测,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涌出,汇入大石河。洞前依山势筑砖石墩台,中辟券洞,洞券面石砌,中雕兽头,左右雕二走龙,券用青石平砌。孔水洞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洞壁还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极具研究价值。
古人曰,“幽燕之地,秀莫秀于上房,奇莫奇于孔水”,即“孔水仙舟”(房山八景)。这个集佛殿、佛塔、石刻、崖雕和溶洞于一身,历跨隋、唐、辽、元、明各代的古迹群落。万佛堂孔水洞是房山石经早期刻经地点之一,在“房山石经学”方面占有重要位置。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万佛堂:又称万佛龙泉宝殿,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磁家务凤凰岭下,初建于唐代,原名“龙泉寺”。万佛堂之下有著名的孔水洞,洞内有泉,水势汹涌。洞壁存有隋大业十年(614)刻经和隋唐时代雕像,刻经大部溺于水中。唐万佛堂早已废圮,数处古建筑遗迹和几方明清石碑,零星散布在万佛堂孔水洞旁。
现存万佛龙泉宝殿是明代重建无梁建筑,堂内三壁嵌满唐大历五年(770)镌刻的“万佛法会图”汉白玉浮雕,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正中雕释迦佛坐像,两侧雕乘狮文殊菩萨像和乘象普贤菩萨像。前后有天王、神人、侍者等。或双手合十,或献花奉宝,形态不一。其中,西南壁伎乐天浮雕最为精美,天人持各种乐器作弹奏状,肌肉丰满,形态自如,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檐密塔:即万佛堂密檐塔,名龄公和尚塔,位于万佛堂右翼。根据《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记载,金元时期,一位名龙溪老人的僧人在此重建寺院,死后舍利由弟子在此建塔埋葬。此龙溪老人是否就是“龄公和尚”,尚未发现文献记载。另据汪建民所著《北京的古塔》一书中,称它为“北京唯一一座斜塔”。
花塔:即万佛堂花塔,是万佛堂孔水洞的组成部分,位于万佛堂左翼。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