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做读书笔记的两个作用

我认为做读书笔记至少应该起到两个作用:帮助当下的理解和帮助以后的记忆。

(一)帮助当下的理解

我先讲理解,当下的深度理解和内化是以后记忆的基础。理解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理解是理解书籍的内容。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作者最重要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最有洞见力的观点是什么?哪些概念浓缩了作者的思想精华?我理解这些概念了吗?哪些句子和案例值得留意?在这个层次上,我们要理解书籍的“血肉”。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理解书籍的底层架构。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写作目的,他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同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要对书籍有一个全局的概念,理解书籍的底层架构,梳理出一本书的逻辑脉络,仅仅摘录几个零碎的句子和段落,发表一点随机的感想,是远远不够的。

而要实现这两个层次的理解,需要依靠读书笔记。很多人抱有一种天真的想法,觉得光用眼睛看,用手翻,把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消化和理解就完成了,深度消化是不需要付出额外努力就自然发生的,所以总把读书笔记当成额外的工作和负担,能不做就不做。完全不做笔记,只能达成最浅层次的理解,我们需要借助读书笔记,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处理和再加工,才能最大化地消化和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做读书笔记就是一个知识反刍的过程,我们在读书时要把自己当成一只骆驼。为什么我反复用到“消化”这个词呢?因为知识的消化就如食物的消化,我们的消化系统有很多消化器官,为了把食物里的营养和能量最大程度地化为己用,要经过很多个消化流程。那我们凭什么觉得把书从头到尾囫囵吞枣地读一遍,就消化知识了呢?知识的消化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的过程。做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消化知识的过程。除非你的积累已经足够深厚,或者读的是一本对你而言完全没有难度的书,否则没有读书笔记的帮助,你很难实现高效的深度理解和内化。

(二)帮助以后的记忆

我再来讲记忆。做读书笔记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以后的记忆和运用。大家在初读完一本书时,能记得大部分内容,隔一段时间,会遗忘大部分内容,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以我这本书为例,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你们会在一天后忘掉大约70%的内容,一个月后忘掉大约80%的内容,除非做了有效的笔记和及时的实践。

边看边忘非常正常,因为读一遍后大家获得的只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属于感官记忆,信息会以电脉冲的形式进入大脑,然后这种电脉冲转化为脑电波,几秒钟后就消失了。例如,有人把一个电话号码报给你,你可以凭借暂时的记忆准确拨号,但是等拨号完毕,你扭头就忘了,这就是瞬时记忆,保留时间极短。所以大家企图通过看一遍就把书全记住,基本属于妄想。那能不能通过回头多读几遍,让自己记住呢?这样做会比只读一遍的效果好一点,但大家得到的还是瞬时记忆。如果有人这样做过,可以回头检验一下,自己真的记住了吗?如果还是记不住该怎么办?大家要想办法把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工作记忆,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大脑中的操作台,刚进入大脑的瞬时记忆要想在记忆中留下来,就得想办法进入这个“操作台”。那么大家该怎么把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呢?答案就是主动学习知识,对知识进行充分且深度的加工。

第一,筛选。把对我们有意义的、重要的信息筛选出来。 我们本能地讨厌遗忘,但遗忘就是大脑进化出来、帮助我们筛选的机制。我们会记住重要的信息,遗忘不重要的信息,所以遗忘是正常且必要的,遗忘带来高效的信息处理效率,让我们的大脑更强大。所以,我们加工信息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告诉大脑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并把它们筛选出来让大脑区别对待。

第二,分类。 分类的目的之一是组块化,心理学家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神奇数字7±2法则”,工作记忆的容量是7±2,即5~9个项目。因此,如果我们选择零碎地去记忆,记忆项目很容易超过这个容量,但是如果按照某种逻辑分类记忆,就可以缩减记忆项目,记忆效果会大大提升。

例如,我们在购买食材做年夜饭时,可能要买几十样食材,零碎地去记忆很难记住所有食材,但如果按照菜名分类记忆,把一个菜当成一个项目,如猪肚鸡汤、蚂蚁上树,简单回忆一下制作过程,就知道需要什么食材和配料了。我们在读一本实用类书籍时,可能需要记忆几十个零零碎碎的知识点,但如果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进行分类记忆,记忆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信息具有了某种结构,才能成为知识。分类不仅是组块化,还是理解的深化,是对信息的一种重要加工。所以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才会这么说:“所有知识都是分类(All knowledge is classification)。”

第三,联结及复述。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把新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网络、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把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就是直接复述原文;精细复述是用自己的话复述,但不仅限于换一种说法来重复信息,还要把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网络、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精细复述的内化和记忆效果远远大于保持性复述。

当然,把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还不够,短时记忆只能保留几分钟,而且容量也有限。当我们要记的新东西超出记忆容量,我们就得挪走旧东西,给新东西腾地方,然后就会出现“狗熊掰苞米”的情况,学了新东西,就忘了旧东西。长时记忆是最可靠的,没有容量限制,保留时间久,可以保留几年甚至一辈子。

那如何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呢?答案是重复(见图1-1)。但我们要根据遗忘曲线来重复,而不是像小时候背书一样,在短时间内机械地重复,不要指望读一遍或多瞄几眼就能记住主要观点并化为己用。另外,做读书笔记很有必要,好的读书笔记可以轻松地把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再变成长时记忆,让大家不白读书。

图1-1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转化 mwl1Ooc9TmTqduS0j0T5UCA494CzGGPaGtDX5GeLQ0uiiUA1DjktzPbwv/q2oc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