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了安全感,孩子就会有好表现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要着眼于营造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氛围,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会影响他长大后的人格建立和性格培养。

安全感是孩子的基本心理认识之一,它的建立,需要父母的有效陪伴。

中国家庭亲子陪伴调查(2017年)

其实,很多家长陪伴孩子所花的时间并不少。相关调查显示,超过 58%的父母愿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工作日和周末分别达到平均 3.7、9.2 小时。

只是,在这么多的时间里,父母能否观察到孩子的心理安全需求?或者说,这只是例行地“陪着”孩子消磨时光?

辨别陪伴是否有效,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有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幼儿时期安全感的建立

程安是个 5 岁孩子的妈妈,没有孩子之前,如果丈夫有事不在家,她晚上都要开灯睡觉。

“我怕鬼。”程安有时这样说,但很快又苦笑不已,“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鬼,但心里就是紧张,不敢一个人睡。”后来,她仔细想想,这大概源于她小时候的经历——父亲曾在夜里将她丢在家里出去打牌,她一路追到棋牌室,站在外面等了父亲一个晚上。

父母离婚后,母亲经常上夜班,没法照顾孩子。程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会开着灯,抵抗心中的恐惧。直到程安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才慢慢克服了这种恐惧,因为她有了要保护的对象。

幼儿期的经历,影响我们成年后的安全边际认识。很多人性格敏感、胆小,容易恐惧且患得患失,往往源自小时候安全感的缺失。

有些家庭仍处于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就像一句古话所说的“抱孙不抱子”。祖辈选择向隔代孙辈释放出爱意,但在教育自己的儿女时,却总要保持威严的父母形象。

这种做法也曾在西方流行过。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倡导者,他认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源自对食物的需求,只要保障年幼的孩子能够吃饱、穿暖就好,不能与孩子过度亲密,不然会导致孩子依赖性过强,不利于他的成长。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理念一度影响了许多家庭。人们反对溺爱孩子,不想孩子因依赖父母而变得没有出息,因此遏制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但结局是什么?华生的三个孩子全部患有抑郁症,其中两个孩子多次试图自杀,长子因此去世,幼子选择流浪,一辈子只能靠亲人的接济过活。

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从幼年时期就需要建立的心理安全感,并没有从身边最重要的人——父母身上得到。

◎ 判断是否有安全感的两个特征

判断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从两个典型的方面观察他的选择,这可以作为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的标志。

我有两个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一人习惯自己解决,从不依靠家里;另一人则习惯给家人或朋友打电话求助。

后者很羡慕前者,经常说:“你这样太酷了,我也想有你这样成熟的经验和强大的能力。”

前者却说:“虽然我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不过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也想像你一样有可以求助的家人。这多好啊,他们很爱你。”

依赖家人是一种被爱的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可能显得不够成熟,但在孩子身上是最理所应当的。

第一个判断安全感的标志,就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你有没有发现,一两岁的孩子出门遇到令自己感觉不安的事时,会下意识地伸手抓住父母的手,或躲在他们身后、依偎在他们身边。

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在父母身边时才会有安全感。所以,遇到困难时,孩子若是愿意主动向父母开口求助,他的安全感是较强的。

第二个标志是,孩子探索新的世界时愿意跟父母交流,眷恋回到父母身边,渴望得到家庭的支持。这说明,孩子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信心与爱,这是他探索未知的勇气,也是一种有安全感的表现。

◎ 做“有求必应”的父母

“我不是溺爱孩子的人,怎么可能他要求什么都答应呢?”听到我这样说,朋友一开始不能理解。

我解释说:“我说一下‘有求必应’这个意思。你在公司负责行政工作,是不是有邮件收发的基本礼仪,哪怕是一个通知,你也要回复‘收到’表达自己知道了;别人的询问,就算答不上来也回应对方一下?”

“这不是基本的礼貌吗?”

“对待孩子的时候,你有没有这种基本的礼貌呢?当他提出一些让我们觉得‘不懂事’的要求时,你是有所回应还是充耳不闻呢?”我问。

朋友沉默了。

之所以问朋友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见过她多次把哭闹的孩子丢在一边,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她。有时候,是孩子固执地要求父母做一些做不到的事,劝说后仍然不放弃,她只能选择逃避的方式。

这种不理睬,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是一种伤害对方感情的不回应,不确定何时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赖。

“哪怕说‘不行’,也要给孩子明确的回应,说明你在听、在关注。”我告诉朋友。

朋友回去后开始尝试这样做。她的女儿 4 岁多,正是调皮的年纪,经常提出各种闹心的问题:“妈妈,我明天不想去幼儿园,你能不能带我出去玩儿?”

平时,妈妈都假装没听到这种“牙疼”一样的问话,这次她回应了:“不行。妈妈要工作,你要上学,休息日我们才能去玩儿,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哦!”

“我能不能晚饭以后吃个小蛋糕?”过了一会儿,女儿又跑过来问。

“你今天不能吃了。”妈妈说,“但是今晚你早点儿睡觉的话,明天早上可以吃一个草莓蛋糕哦!”

“好!”女儿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听到明天可以吃,就高兴地跑开了。

每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哪怕是拒绝,我们也应给予回应。孩子的询问,代表他想得到父母的关注或许可,如果父母逃避回应,就是拒绝交流,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毫无益处。 gMTHsP6hVjrCucuX5miYCCoHWf2fxFnkJMHNqRx7nvsYtnA6Opc/4Do4wxZpiM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