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建立相互认知的关键点

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很重要,让孩子认识我们也同样重要。

这个话题让许多家长疑惑:我们与子女的关系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尤其在孩子小时候,几乎天天与家长相处,怎会不了解我们呢?

实际上,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对父母的认识,会发现自己很少向父母解释什么,或者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我们认识的只是身为“父母”的对方,却不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思想与认知。

不了解,就会让彼此渐行渐远。同样,我们想陪伴、走近孩子,就不应顾忌家长身份的特殊性而认为孩子听不懂,要乐于带他认识自己。

某数据平台上,一个关于“百名高中生对父母的认识”问卷调研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了解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料。

百名高中生对父母的认识调查

只有孩子真正了解父母,才会懂得父母的理念和选择,这样父母才能与孩子深入沟通,陪伴他成长。

◎ 孩子真正了解你吗

我们普遍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父母太关心孩子,却抹杀了孩子眼中的自己——孩子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

市面上大多数教育类图书,只是从做好父母的角度教我们如何了解孩子,但站在孩子的立场,他或许更想了解自己的父母。

小东爸爸是一名程序员,每天早出晚归,经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这导致小东对爸爸的观感很复杂,一方面崇拜、尊敬,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儿陌生,甚至不如幼儿园的老师跟他亲近。

爸爸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和小东一起玩儿,做的都是小东比较喜欢的游戏。虽然这样做关注了小东的兴趣,但导致父亲的参与感不强。

有一次周末,小东一家人参加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当老师询问孩子对家庭的理解时,小东说:“我爸爸最喜欢的是工作,他的职业是加班。”小东对爸爸的职业、喜好、性格,远没有对妈妈的认识多,这导致孩子并不懂得父亲是什么人。

这时,小东爸爸才如梦初醒,为自己平常的敷衍行为感到惭愧。又一个周末,他第一次带小东参观了自己的工作环境,让小东认识到爸爸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忙碌。

当小东知道自己最喜欢的软件就是爸爸跟同事一起做出来的,看着他们用敲打奇妙代码的方式创造有趣的东西时,他不仅为爸爸感到骄傲,还兴致勃勃地说将来自己长大了也要学习计算机。

我们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时,会问:“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在想什么呢?”这源于对孩子的关心。同样,当孩子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好奇时,他也会问为什么,你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很多父母会说:“这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用知道。”

把孩子当成“小孩子”而不是独立的人,来自成年人的傲慢。孩子也许听不懂,但只要有一点儿听懂的可能,都应耐心地解释,告诉他这么做的意义。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有教育意义,更应告诉孩子,让孩子从这个鲜活的案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所以,不要吝啬给孩子讲解,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尊重孩子的思考与判断,这就是好的陪伴与引导。

孩子的乐趣往往与他接触的世界息息相关。父母作为引路人,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把社会、行业经验介绍给孩子,利用孩子天然的模仿热情,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样还能拉近彼此的关系,加深了解,实现高效陪伴价值的最大化。

◎ 和孩子分享是个好习惯

乔飞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很多朋友就担心他会存在大多数自由职业者不自律的通病。实际上,乔飞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严格按照规划好的时间表工作,即便办公地点在家里,也按时打卡,做好自我约束。

乔飞因大多时间在家,孩子经常能接触到他的工作。这时,乔飞像对待小大人一样,跟孩子解释爸爸在做什么、这是什么意思。因此,孩子很懂事,从不会没缘由地打扰乔飞的工作。

不仅如此,孩子对爸爸的工作了解得越多,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就越像乔飞——早上不用爸爸妈妈叫,自己听到闹钟响就准备起床;不管刮风下雨,从不说自己不想去幼儿园;一回家就乖乖收拾自己的小屋子,写完作业才看一会儿动画片……

这一切,都是孩子自发做的。

当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只是简单地回答:“我要像爸爸一样,做一个自律的人。”正因了解爸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知道爸爸是如何规划时间的,孩子学会了最朴素又最核心的内容。

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平常对孩子都是敷衍了事。其实,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自己好的经验介绍给孩子。陪伴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关心他在想什么,也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让他有家庭参与感。

这样,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考模式。

◎ 向孩子倾诉秘密而非探听他的心事

你分享过秘密吗?

在成年人的社交世界,分享秘密是一种快速拉近彼此关系的有效方法。当别人愿意跟你说起一个关于他的秘密时,你会下意识地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信任感,认为你们的关系不一般。

在孩子的世界里,也是这样。

当我们探听孩子在想什么,抱怨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自己说的时候,首先要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少做了点儿什么。

我们只要求孩子倾诉心事,却从来没有向孩子倾诉过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比如,当你感到悲伤或喜悦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心情告诉孩子吗?别认为这不重要,它其实代表的是一种真诚和亲密。

我始终记得外祖母去世时,母亲在电话那头带着哭腔告诉我:“妈妈以后再没有妈妈了。”

那一刻,我才真正认识自己的母亲,原来她也是一个会为失去妈妈而难过的孩子。这种身份的错位感,让我第一次开始思考,脱离亲子关系之后母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并对父母有了更深的了解。

倾诉你的秘密与心情,能带给孩子启发和认识,比了解探听他的心事更有价值。

介绍高效陪伴的开始,为什么我们不断强调父母要走近孩子,孩子要了解父母,因为这是相互建立认知的过程。

孩子对父母天然有依赖感和情感需求,父母对孩子天然地给予关注与爱护,如果发生偏差,就会让彼此陷入情感扭曲的状态。陪伴和交流前,父母与子女要先巩固情感纽带,在原本血缘亲密的基础上,让精神变得更为丰满,才能进行高效的陪伴与教导。 cR/TYOY5JW1QBdT/aHbj8y7r2d0fasA4YZE3Z3LxjzhOT6wpC+HlntRv9Z5g0G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