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陪着”并不等于“陪伴”

高效陪伴,不等于单纯地“陪着”孩子。

根据 2017 年《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的调查数据,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自我认识中的印象长得多。

家长陪伴孩子所占业余时间
——《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

在工作日和周末,家长将业余时间的十之六七都贡献给了孩子。这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也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并不缺位。

但为什么仍有很多人疑惑地表示,自己没有好好陪伴孩子呢?

“我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自从孩子上学有了同龄的好朋友,就感觉有些话他并不愿意说给我们听了。”

“明明陪孩子写了一个晚上的作业,但他特别不高兴,真的是费力不讨好。”

这种挫败感,源自我们并未发现陪伴的秘密——“陪伴”不等于简单地“陪着”孩子消磨时间。对亲子关系真正有益、对孩子成长有正面影响的陪伴,才是高效的,对孩子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每天的闲暇时间,都是我们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刻,绝不能将其浪费在错误的陪伴上,而是有想法、有意识地与孩子互动、沟通,实现高效陪伴的最大价值。

◎ “家”到底是什么

对小夏来说,她的日常家庭生活是这样的:

放学后,妈妈接她回家;

妈妈做晚饭的时候,她在一旁写作业;

饭做好了,基本上也到了爸爸下班回家的时间,一家人坐在餐厅吃饭,妈妈和爸爸经常讨论工作上的事情;

每到这个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埋头吃饭,偶尔听着她听不懂的父母的谈话;

吃完饭,她立刻回到客厅看电视,或是完成没有写完的作业;

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和她一起看电视剧,或者辅导她的功课,直到晚上睡觉休息。

小夏第一次写关于“家”的作文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做作业和看电视。虽然爸爸妈妈偶尔也会带她出去玩儿,但她对家人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爸爸妈妈辅导她作业。

“明明每天都陪着孩子,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跟我们掏心呢?”这是一直困扰小夏妈妈的问题。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关于“家”的作文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着墨描写父母辅导功课的片段。

有的家长说:“孩子,你就不知道写点儿其他的内容吗?上周末不是带你去游乐园了吗?或者写写去年暑假咱们一起度假的感受也行!”父母感叹孩子缺乏想象力和选题能力,却忽略了——从孩子的角度看,他所写的就是自己生活中的重要片段,即缺乏有效交流的家庭氛围。

小夏家的亲子活动就是典型写照。对一些家庭来说,他们或许都没有一起看电视的活动,要么让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要么是孩子自己玩游戏、看动画片。所以,家长陪伴的第一步,就是关注孩子对“家”的描述:

“你觉得咱们家的氛围是怎样的呢?”

“你觉得印象最深的三个关于爸爸妈妈的片段是什么?”

“你是怎么评价我们的?你觉得我们是怎样的父母呢?”

从孩子对“家”的认识和描述中,我们能够真正摸清什么是高效陪伴,或者说陪伴效果如何。

交流是陪伴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高效陪伴的基础,它可以是语言的、情感的、动作的。只有互动起来,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陪伴。

◎ 做父母而不是老师该做的

晓雪妈妈觉得当父母是一件很累的事,不仅要扮演老师、保姆、看护、舍友等角色,还要和孩子成为朋友,事事操心,时时关注。

晓雪听了妈妈的话,皱着眉头,非常天真地问:“可是没有人让你做这些呀,你是我的妈妈,就只是妈妈呀!在学校,我有刘老师、张老师、李老师,用不着妈妈做老师的!”

晓雪的话虽然天真,却也戳中妈妈的心。她恍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老师是别人可以取代的角色,谁都可以代替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教知识,只有为人父母是别人不能取代的。

自此,晓雪妈妈就尝试着把其他工作交给别人,专心履行父母的责任。她关心晓雪的心情,关心她的人格教育,带她认识这个世界,为孩子的优良习惯和喜好的培养出谋划策,愿意抽时间陪她到喜欢的地方玩耍。

这些都是父母能做而别人不能做的事。这些陪伴,不仅增强了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让晓雪妈妈感觉肩上的担子轻了很多,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孩子的未来发展。

有效陪伴,不能看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时间,而是看我们每分钟的陪伴都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别弄混自己的身份——我们是父母,而不是老师。

如果你只是选择“陪着”孩子,不沟通、不交流,就不会了解孩子;如果只是给他灌输知识,却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所接受的教育仍是不完整的。

父母的身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要做父母应该做的事,而不要再扮演老师、看护、舍友等角色,要用父母该有的陪伴方式伴随孩子成长。

◎ 陪伴孩子不是自我牺牲

在其他家长的眼中,安安妈妈特别不一样,她从不辅导孩子作业,反而很热衷于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儿,俗称“不务正业”。长辈们很担心,觉得安安妈妈看起来也像是个孩子,有点儿不靠谱,这样下去,会不会耽误安安的成长呢?

一到周末,安安妈妈就会带着安安去看展览、打卡景点。爸妈出游,自然也要带着他,根本不考虑孩子能否看懂那些艺术展。不过,孩子的接受能力真的很强,因从小看艺术展览,安安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

“别以为他们看不懂,小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聪明多了。”安安妈经常这样说,甚至还会和安安讨论观展后的感想。

安安妈妈的工作非常忙。在其他家长辅导孩子功课时,她一边完成自己的工作,一边只是陪着安安,让她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她对安安说:“你看,妈妈也要学习和工作,你要跟我们一样认真写作业,完成后就可以去玩了。”

没有人要求安安一定要做什么,父母的自律却让她学到很多,也让她养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其实,陪伴孩子不一定要做出自我牺牲,也并非一切都围绕孩子来规划自己的生活。

我的前辈入职高校成为老师时,她的第二个孩子刚刚 1岁。在陪伴孩子这件事上,她拿捏得当,做得恰如其分。

在其他父母都拼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恨不得辞职回家照顾孩子,做好孩子的“人生规划师”时,她却忙着写文章、跑项目、做课程。

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一个令我深有感触的回答是:“我不希望女儿看到妈妈是个不工作的人,做好自己,就是在为女儿树立榜样。”她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学习范本。

在动物界,幼崽从父母那里学到捕猎的技巧和本领。动物的天性就是模仿,人类也是如此。父母陪伴孩子不是要失去自我,反而需要更好地做好自己,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最有价值的财富。

父母的自律、自强、专注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是高效陪伴的体现。 Lif9/T6zfAqmfkRkN+1ihixUT8+f3YB0ITo6RAPn4vBW8vPENHG2v427no00uo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