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的性格和情绪具有家庭色彩

我们可以在陪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情绪波动,以此为前提,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寻找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

许多家长是第一次做父母,虽身处此位,但不一定真的能参透为人父母的真谛。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最亲密的家人,一定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便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孩子的选择。这很容易造成自以为是的错觉。长此以往,我们与孩子会在思维上走两条路,在不同的脑电波频率上,怎能实现与孩子的高效对话和沟通呢?

◎ 孩子的性格与情绪具有家庭色彩

一般来说,孩子的情绪与性格具备典型的家庭色彩。

小闵乖巧懂事,从小就非常让人省心,但父母却觉得他的性格过于内向,缺乏足够的社交能力。比如,在外面遇到不熟悉的亲戚朋友时,小闵根本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常常是在父母尴尬的劝说中才小声说两句话。

父母对此很为苦恼,尝试了多种办法,甚至还采取过比较激烈的强迫疗法——强行带小闵去陌生人较多的地方,让他尝试跟别人交流或当众演讲。

这种据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孩子勇气的刺激疗法,用在小闵身上却毫无用处,甚至几次后,他格外抗拒去公共场合。不得已,父母带小闵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医生与小闵聊了许久,才找到他的症结。

“孩子的胆怯与父母的反应有关。比如,他谈起一件事,之前打招呼时曾叫错人,被父母当众斥责过。小闵不主动与别人打招呼,是担心再犯错被别人笑话、被家长责备。”心理医生说,“一个家庭里,家长太强势,孩子的情绪往往就会被父母的行为所影响。”

接着,心理医生又指出,自己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时,常常需要对孩子的父母做心理咨询,甚至疏导孩子前要先与父母交流。如果只是对孩子做心理援助,孩子经常有难以预测的情绪波动——这多半来自家庭的影响。

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多半源于家庭,这是对青少年做心理咨询与成年人最大的区别。可见,孩子的情绪有典型的家庭色彩。

了解和疏导孩子的情绪前,家长应先疏导自己的情绪,测试自己的家庭形象:

1.你经常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庭吗?

2.你在家的形象与在外有没有差别?具体体现在哪里?

3.与孩子的相处中,你的父母权威指数是多少?(以0 ~ 10 估算)

4.你更多的是充当孩子的倾听者,还是教育者?

5.你认为自己固执吗?在家庭争论中,一般是谁先退让?

如果自我审视时,你发现自己喜欢拥有绝对的威严,相对固执,喜欢输出观点,情绪化更严重,而且会把在其他场合产生的情绪带到家中,你的行为对孩子的情绪影响就会相对明显。

所以,了解孩子的情绪时,我们得先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审视自己能否为孩子带来更多的积极效应。

◎ 观察与判断的 82 法则

了解孩子的情绪时,我们要遵循另类的“82 法则”——80%的精力观察,20%的精力判断。有的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做判断,并非真正地观察孩子。他们会想:“孩子是我生养的,我能不了解他吗?”

其实,家长应避免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地误读了孩子的情绪,只有真正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才能发现并感受到他的变化。

了解孩子情绪的“82法则”

小孟就读的幼儿园准备举办运动会,老师呼吁家长积极参加。运动会上有很多项目,老师会根据小朋友获奖累加的积分为他们兑换小礼物。

对此,小孟兴致勃勃,非常想得到更多的礼物。妈妈也鼓起劲地帮助小孟做参赛规划,还亲自上阵跟小孟一起做亲子游戏,力求让孩子获得奖品。最后,小孟的积分最高,得到了令人羡慕的大玩具熊。

可是回去的时候,妈妈却敏锐地发现小孟的情绪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虽然他抱着漂亮的小熊,但他的眼神总是瞟向别处。

妈妈蹲下来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小孟总是看向旁边小朋友拿着的积木拼图玩具,那是排在前 10 名的小朋友的奖品。于是,她试探地问:“你是不是想要积木,不想要玩具熊?”

这就是先观察再判断的结果。妈妈没有用成年人的惯性思维去思考,认为孩子一定会喜欢“最好”的礼物,而是摒弃主观认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

小孟转过身来,点点头。妈妈没有说“玩具熊是最好的奖品”或者其他话,而是鼓励孩子用小熊去换喜欢的积木。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个人获得冠军并拿到最好的礼物,他就应该是最满意的。但是,孩子想要的跟我们所想的并不一样。这就是理解的差异。哪怕是父母跟孩子之间彼此了解,也很难形成统一意见。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陪伴孩子时沟通已经充足,很了解孩子的情绪。但很多时候,这种沟通常常是单方面的,是家长在给孩子灌输人生道理,是在判断而非观察他的需求。

父母天然具有接近孩子的优势,但也常常被父母这个角色所蒙蔽。只有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时刻用观察和判断的“82 法则”约束自己,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 疏导孩子的情绪是一场拉锯战

为孩子做情绪疏导,是一场有松有紧的拉锯战,需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呵护他的自尊。

“记得小时候,做了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或者犯了错,我就躲在屋子里。”朋友小贾说,“你知道这种感觉吗?当时真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最好谁都别看到我。”

“我懂。”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大家都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那就最好了。”

有些场合,假装不知道比反复关怀、强调,更能呵护孩子脆弱的情绪。

孩子不想说的事,家长不能立刻刨根问底,而要循序渐进地问。如果涉及孩子隐私且没有安全风险,降低我们的存在感,尽可能为他留下“秘密时空”,陪伴他度过那段难忘的时光,只要让他意识到“爸爸妈妈在”即可。

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因焦急和恐慌就去侵犯他的“地盘”——翻看孩子的日记、调查孩子的朋友,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为孩子提供合理、科学的陪伴。我相信,孩子也愿意将心里话告诉家长,展露自己的情绪。 vcUXtjgqrfQORQhuHGWH3UYVbcutw38NV6qe+g8w10pVMkVu0fLefFzTPlZJ0n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