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父母应该对孩子产生正面的情绪影响,这是高效陪伴的本质。

如果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眼中等同于唠叨、管制、强迫和监视,他只会抗拒这样的相处,绝不会从中感受到轻松与享受,得不到正面的情绪刺激,反而可能产生警惕心理和封闭倾向。

所以,营造与孩子相处的良好氛围,让他感到安全,拥有幸福感,并用这种爱意滋养人格发展,是陪伴的最终目的。

◎ 建立“不急规律”:父母和孩子不要同时处于焦躁状态

家庭关系里,有时候出现矛盾仅仅源于一件小事,但因彼此“拱火”,就把小事变大事。

幸福的家庭懂得掌握平衡,即“不急规律”:只要大家不同时处于焦虑状态,有一个头脑冷静的人随时“泼冷水”,就很难发生大的争吵。

冬冬的性格比较容易急躁,从小就表现出一副急性子。刚学会吃饭时,因拿不准筷子,他经常把菜夹掉到桌子上。每次出现这种问题,他总是眉头一皱,焦虑不已。这时,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告诉冬冬“没关系”“慢慢来”,他才慢慢有了耐心。

上了小学,冬冬需要写的家庭作业越来越多。别的小朋友遇到写不完的作业,可能会烦恼,但谁也不会像冬冬一样急躁得想把作业撕掉,还不想再上学了。

其实,孩子还小,面对一些事情时难免出现焦虑情绪,这时家长应该冷静下来,用自己的谆谆教导让孩子逐渐平复心情,理解学习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对此,妈妈不断安抚冬冬,终于让他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

冬冬的情绪稳定后,他为自己的表现向妈妈道歉。从那以后,再遇到难题时,他都能按照妈妈的指导去解决,不再以焦虑应对。

孩子面临困境本来就容易烦躁,这时父母不要加码添乱,他急我不急、我急他不急则是最好的状态。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罪犯基因”。他发现,很多典型的杀人犯具有一种特殊的大脑构造,这类人的情绪则会更容易暴躁。当他看到自己的脑成像图时,却发现也是这样的构造——他家族的暴躁个性具有遗传性。但是,当具有这样脑结构的人屡屡犯罪时,他却成为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这归结于他儿时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引导,因为好的教育可以让拥有同样性格的人走向不同的道路。

这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人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他未来的成长会产生巨大影响。这种教育不仅体现在我们教给了孩子多少知识上,更体现在家庭氛围与教育方式对孩子情绪、人格、思维的引导上。

可见,“不急规律”不仅能帮助父母安抚孩子的情绪,还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就是幸福感的一种体现。

◎ 争吵比离婚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这个话题有些老生常谈,但很多家长仍不重视争吵对孩子产生的创伤。这样,你认为是单亲家庭,还是家长每天争吵不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大呢?

很多人下意识地选择单亲家庭,这也是很多家长貌合神离地苦苦维系一个破碎婚姻的原因。他们不希望单亲的身份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有儿童心理研究机构曾对 30 多座城市的儿童进行心理调查汇总,通过分析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发现家庭争吵产生的问题远比单亲家庭更为严重。

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调查

小何初为父亲,不懂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家庭矛盾,常常因孩子的事情与妻子争吵,频率越来越高。有时,因购买不同品牌的纸尿裤这件事,两人都能吵得面红耳赤。

愤怒上头时,小何根本不顾孩子是不是在身边,就跟妻子吵起来。直到有一天,他刚刚跟妻子吵了一架,回过身来,发现了怯生生躲在学步车后面的孩子。

“宝贝,别害怕,爸爸不是在说你……”小何有些愧疚地露出笑脸,试图安抚孩子。

可是当他凑近孩子时,一向看到爸爸都会开心笑出来的宝宝,居然恐惧地倒退几步,皱着脸哭起来,然后跌跌撞撞地跑了。不仅如此,孩子看到妈妈时也是这样,一个人躲在玩具堆里抱着大熊,直到哭累睡着时还是抽噎的。

有人在知乎上问“你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当天就有300 多人参与讨论这个话题,超过一半的人提及原生家庭中的争吵对自己童年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害。

让孩子拥有幸福感非常简单,只要减少争吵,维护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自会感到快乐、安稳和幸福。

那么,为什么争吵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呢?一方面,儿童的世界非常简单,他接触的无非就是家人和朋友,争吵则意味着他的世界遭受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儿童的阅历有限,他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负面情绪,也很难理解争吵、厌恶、愤恨等负面情绪的差别,往往会扩大成年人眼中不算严重的事。

而且,体型差距也让孩子天然恐惧成年人,对父母的尊敬、畏惧也源于此。父母争吵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会因体型差距而扩大,变成孩子童年的阴影。所以,再精心的教育,也不如在孩子面前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再高效的陪伴,也要建立在不争不吵的基础之上。

◎ 早确立目标的人生更幸福

一个有幸福感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比较满意,并清晰地知道未来的人生目标。幸福感即源于此。当前的满意让他感到快乐,未来有目标让他觉得安稳。

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每年孩子过生日时,隋晨都会这样问女儿,然后和女儿一起把她的目标写在纸上。

这张纸被隋晨粘在为孩子量身高的墙上。可以看到,女儿的目标从“成为比妈妈厉害的人”到“比小魔仙还漂亮”,再到“当医生”“做主持人”,逐渐具体和清晰。

“做主持人的话,你要学好普通话、会演讲,人前不胆怯,多做学校小主持,最好有艺术和文化的积累。”隋晨认真地替孩子分析,“我们一步一步来,好吗?”

因为有了目标的指引,女儿虽然觉得课外班辛苦,但从来不叫累,而且越来越自信。高三的时候,她告诉妈妈:“我一点儿都不紧张,因为自己已经为实现这个目标准备了10 年。”

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对未来的坚持,是孩子更深层次的幸福感,这需要父母的陪伴来开启。

父母陪伴孩子,是在他尚不能独自确立人生目标时帮助并引领他,尽可能地带他接触不同的领域,向他解释人生道理,带他认识世界,开阔眼界,选择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制订好每一步的计划。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陪伴。 gzkS93IhN87yFJq3TqbKeIeFt3iSQbAWQC5oxTMw5bIa+JPU4xQ/KnOin+HE8p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